“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這句來自這部電影——《怦然心動》裡的經典台詞是否打動你的心扉?不得不說,中國人仿佛靈魂裡天生自帶着詩意,随意的一句話,我們可翻譯的或長或短,或直白或浪漫。
中文翻譯向來講究“信”,“達”,“雅”。“信”指意義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确,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随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正如此片如果生硬的翻譯為《輕彈》該多煞風景啊,而譯為《怦然心動》便讓人第一眼明白了它将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心弦被輕輕地撥動。因此我推薦大家觀看外語片時最好選中英雙字幕,你可以一邊欣賞他人是如何翻譯的,再想想如果是你會如何翻譯。
一部電影流行的原因會有很多,而最為重要的是心靈的共振,不分人種,不分年齡,請欣賞此片帶給我們的美好觸動。

現代人不興指腹為婚,但也有很多青梅竹馬。故事的開頭來自于男主小時候搬家,而女主第一眼就被同是二年級的男主的眼睛吸引住了,于是她選擇上前幫忙,她的熱情不僅讓男孩不知所措,也讓男主父親無語,然後他們巧合的握住了對方的手,故事開始了。
他們在同一個小學,但少年想擺脫少女,于是通過種種事情想要使她知難而退,但最後都不起作用。直到後面男主的幾件無心之失反而傷了女孩的心,女孩開始考慮起自己是否還對他有好感,當女孩不再像個跟屁蟲一樣黏着他時,男孩忽然心中空落落的,開始驚慌失措,他想盡辦法補救,最後女孩原諒了他。
但是未來的路會是如何呢?即将到來的中學他們是否還能在一起呢?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意猶未盡。

東方人是對待感情是含蓄的,夏目漱石表達“我愛你”的方法是沉吟說道“今夜月色真美”,而西方人則通常是直白的坦然。
如今年輕人大多數受西方的影響較深,往往是這樣的态度:你若愛便纏綿溫存,你若不愛便擦幹眼淚立刻抽身而走,及時止損,絲毫不拖泥帶水,直到準備好投入到一段新的感情。
但是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兒時感情好像都是如此的執拗,男孩覺得和女孩子玩會被嘲笑,即使心中再不舍都要傷害小女孩的感情以趕走她,然後裝作得意洋洋的樣子說我才不喜歡她呢,當偷偷用餘光看見女孩子茫然的樣子時,卻還是咬牙不去安慰,于是最後隻能暗自後悔。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每個男孩小時候都那麼幼稚,而女孩都早熟,當你想方設法捉弄她時以為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最後往往隻是傷了女孩的心。影片除了青澀懵懂的暗戀外,還有親情,友情,他們生動且真實。
環境能塑造一個人,當身邊有誠摯的朋友,慈愛的家人時,一個人的三觀就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了,她會熱心,善良,樂觀。但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她也會很受到傷害,但她會打起精神再次樂觀面對生活。

影片并不是如傳統一般單一的從一個人的視角進行叙述,它從男女視角來回順序交叉叙述一件事。兩個人的視角,兩種不同的感受,看完後你會明白異性思考的角度真的不一樣,所以請多體諒對方。
男女主角幸運的是都有智慧的長輩,當他們迷茫和傷心時,有長輩耐心的引導了他們,喜大普奔的是,他們有着圓滿的結局,而不是留下遺憾留待多年以後回首感歎。
生活的傷疤從不會消失的毫無蹤影,它們成就了現在的我們。有人說人應該感激生活所遭受過的苦難,但我想沒人願意再經曆一次。不妨多看些知名的好電影(譬如此部)和著名書籍(推薦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不會一下子就帶給你什麼,但慢慢地就會對生活多點明悟。

兒時的感情是如此的美好,不帶絲毫雜質,那些記憶像是一顆透明的玻璃珠在陽光下折射出的七彩光芒。請不要忘記最初的感覺,我們會懷念那些時光,那時候的孩子怎麼會知道什麼叫做愛情,那青澀萌芽的好感,那些笨拙的小事,無論結果如何,都能讓人莞爾一笑。

祝您度過一個半小時的歡愉時光。時光短暫,歲月漫長。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