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然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過去六七十年,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帶來的感動依舊如故。當88歲高齡的瓦爾達遇見年僅33歲的公共視覺藝術家JR,二人開展一場沒有計劃的旅行,搜集鄉野中的人間星火。

搞怪的二人
影片開頭抒發了散文詩式的情懷。瓦爾達和JR,二人乘着旅行照相卡車,覽過一望無際的油菜花野。一個負責搜集人物故事素材,發覺日常藝術;一個負責攝影并将黑白的臉龐照片放大粘貼在建築牆上,打造令人瞠目結舌的視覺沖擊效果。過程中時常出現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的遊戲:年齡懸殊的二人時而合拍,時而意見相左,給影片帶來高低起伏的層次感;輕盈跳躍的畫面、溫和幽默的口吻、淩厲快速的剪輯,毫無顧忌地突破了一般影像叙述和表達的界限,任情感自由流淌……

春天的油菜花海
鏡頭下是平凡者的世界。每個人的臉龐都是故事的彙集,藝術家要做的,就是敏銳捕捉那些平凡人臉上镌刻的經曆,為它們提供自由的表達空間。

整村人“啃面包”的造型
從即将面臨退休的礦工,到樂此不疲的快遞員;從腼腆的咖啡館女侍員,到不願燒掉羊角的奶農,再到碼頭集裝箱工人們身後,作為強大支持後盾的妻子……生活中,他們渺小得仿佛從未存在。但當臉龐照片被數十倍放大,他們跳出瑣屑,成為獨立、藝術的個體,散發出淳樸、熱誠、善良的人性之光。鄉野間的拾荒老人,頭紮髒辮,衣衫褴褛,以微薄的補貼為生,常年住在用廢棄瓶蓋、破舊木闆搭建的小屋裡。歲月在他臉上刻下道道紋痕,卻改變不了他對生活忠實虔誠的信仰:“我出生在一顆星星的庇護下。父親是太陽,母親是月亮,宇宙是我的居所。”當放大的黑白照被貼到一棵樹幹上,圖像記憶在呢喃,眉宇之間蘊藏着深刻的哲學玩味。

樂觀的拾荒老人
或許照相的一瞬間,時光定格的那一刻,注定了某種永恒的存在。影像總能幫助人們找回記憶,忠實地叙述家園的曆史,現在和未來。盡管礦區小鎮遭受廢棄,面臨拆遷,小鎮的最後一位居民妮娜依然執着守護這片鄉土情;在還沒建完就荒廢的小城皮魯,人們趕來相互道别。一張張貼到牆上,咬着長面包的臉,跳脫出生命維度,漫溢着人與自然相處的神性色彩;對于家園,人們或思鄉感懷,或坦然展望,從未否認其精神價值的存在。

守護回憶

新的“街頭藝術”

與家園告别

“新”打卡景點
成長與消逝是該紀錄電影帶來的另一話題。當瓦爾達遇見掉落海灘的二戰時期德國地堡,她決定将已故攝影師居伊·布丁的影像貼上去。那個眯眼半躺的青年仿佛在搖籃裡沉沉地睡着,他使瓦爾達心中無數回憶湧動。然而第二天,瓦爾達和JR再次探訪這座“遺址”時,影像早已被海浪沖刷走。斯人已去,無法挽回。浪潮,沙灘,生命,哪一樣不是流動着消逝?瓦爾達,一個88歲的老太太,不遠的将來終究要直面死亡;而JR是一個33歲的青年,生命的旅途還有很長。那麼,成長的過程究竟是什麼?死亡又有何意義?

熟睡的居伊·布丁


影片末尾,JR摘下墨鏡,露出神秘的雙眼。兩人對目而視,相坐在平靜的日内瓦湖畔,和諧的背影給人無限遐想。藝術沒有既定形式,也無需套用任何标簽,它就是存在的方式而已。紀錄影片,在表達方式上平添一份樸實,以更好呈現生命與記憶的探索之門。記錄下的每個臉龐都是真實的自我。它們彙聚在一起成為人間星火,散發出萬丈光芒,使法國鄉村文化曆經時光考驗後獲得永恒的生命。

“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