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幻滅故事。主人公康維一行人遭遇飛機事故意外拜訪香格裡拉後,離奇曲折的情節就此展開。

故事發生在世界大戰期間,作者書中的香格裡拉無愧于現代“桃花源”的稱号。深邃的藍月谷,高聳的卡爾卡拉山,神聖的寺廟,每一處景仿佛都藏着悠久深遠的奧秘。這裡,有着最豐富的藏書,有着失傳的音樂,有着高度的文明,有着長生不老的秘密、世界盡頭的奧妙。時空在此是相對無限的,身臨此境的人們有着無盡的時光思考事物,享受生活。香格裡拉的萬物都無一例外的遵循“适度”的宗教原則,中庸之道便成了當地生命延續的信仰。

詹姆斯·希爾頓說:“當世界都忙于戰火,香格裡拉便撐起了和平的美好希望。”它藏着原始而脆弱的美麗,與世隔絕,無迹可尋,夢幻一般纏繞在二戰文明壓迫者的心底,撫慰着人們的傷痕。神秘的喇嘛,待在幾千年保存完好的宮殿,享受現代先進的設備,冷眼旁觀因戰火硝煙岌岌可危的現代文明,透着深邃莫測的智慧……

甯靜祥和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境界。然而,作者并非一味歌頌這樣的安甯。漫長的平穩必然等于沉悶,永恒的甯靜與死亡無異。當地人遵循的“中庸”之道使得這片土地缺乏了太多寶貴的人間情感:沒有釋放,沒有爆發,沒有激情,沒有沖動……這裡,時間足夠靜止,空間足夠凝固,活過幾世紀不再是奢望;然而你離不開它——你所有的歲月都是偷來的,見不得外人。這也決定了一生必然與孤寂相處。

渺遠的天堂和人間煙火,該如何抉擇?欣賞書中的人物馬林森,他是故事發展的唯一碰撞點。年輕的莽撞,對世俗生活的追求,使得他與香格裡拉環境格格不入。他成功逃離“桃花源”的結局,将人們從夢中敲醒。

世俗和修行,一直以來都争論不休。現實彌漫着挫敗、厭倦,多少人對世俗絕望,幻想出桃花源、理想國的夢境以逃避世俗喧嚣?然而,這些“詩和遠方”真的适合我們人生的修行嗎?平淡的沉寂如何給人帶來生的喜悅?縱然你有平安綿長的一生,廣博的學識,豐盈的物資,無人分享,沒有挑戰,如何獲得生命的樂趣?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馬林森的做法是明智的。活在當下,我們與現實相愛相殺。真正的修行絕非逃到荒郊野外,與世隔絕,而是在世俗的曆練中勇敢向前,不斷成長。修行并非某種形而上學的途徑,而是一種接地氣的生活方式。

圖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