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山那人那狗》像是一曲悠長連綿的長調,在蒼翠的山間小路上演繹着父與子的溫情,一封家書送去溫暖,一位信客點亮閉塞村莊的星河。為何這一眼就知道結局的故事卻也能夠打動觀衆?
萬水千山總是情!我認為導演把生活譜成了一首詩搬上了熒幕,為那美麗而封閉的大山點綴了活力、樸實、甚至純真,讓身處在城市中的我們體驗大自然的生機和小人物的溫情。
大自然生機

蒼翠的大山是心靈的呼喚,身處在城市的我們想到的隻是美麗的景色和内心甯靜的休憩場所,我們不曾想過大山也意味着閉塞和落後。在影片中,大自然的的生機像是對交通閉塞的有利反抗,人走在大山裡也就有了力量,有了希望。老信客走累了,大樹旁、小溪邊、遮雨廳一一都是它最好的伴侶,大自然的生機在這裡也開始發酵,醞釀出一個和諧的美麗新世界。自然哲學家的終極讨論在于:大自然的循環與變化。對此,夏季晴風陰雨的循環中,我似乎能夠看到四季,四季更叠循環不止生機勃勃,不也是影片内涵的有利襯托嗎。
小人物的溫情

有溫度是所有藝術家的追求,在人物的架構上,具有了溫度才有了靈魂。一個人、一條狗、一條路,若是缺了狗剩下的隻有孤獨和悲哀,而這一“角色”的加入讓畫面活了起來。喂水、找樹枝、追被風吹起的信讓我們感受到主人和老二的溫情;父與子的關系變化是這個影片的線索,一開始不情願父親跟着走一趟,“失蹤”找父親,到後來背父親過河,從不解、理解轉變成了感動和自豪。看到被父親過河畫面,遠處的山腳下的水蕩平了心裡的溝,這不也是父子的溫情;信客是交流的臍帶,門框下孤獨五婆在等着孫兒的來信,眼哭瞎了,淚流盡了,老信客無字之書強忍着眼淚讀出了信客和收信人的溫情。
萬水千山總是情。

宋金山水畫般背景下的大山是如此的和諧自然,在山中有着不為人知的小人物溫情。導演到底想要表現什麼?信客和老二、父親與兒子、信科與收信人?還是反映出對于信客職業的傳承問題?我不确定!但是我從影片中看到了自然與人的關系:不是大山裡的人不想出去,而是他們更願意留在山裡,山美水美人更美。
不知不覺想起一首詩;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