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燕雲台》中,劉奕君老師飾演的女主角蕭燕燕的父親蕭思溫,人設好,演技好,非常出彩。前兩天領了盒飯,網友們紛紛表示懷念:思溫宰相下線之後,權謀戲也沒意思了,都不想看了。

...

确實,劇裡蕭思溫這個人物的塑造很出彩。不過,我更感興趣的,卻不是蕭思溫這個人物,而是他所任的“北府宰相”。

這一官職背後所代表的,是大遼極具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很值得重點說一說。

01大遼的“一國兩制”:南北面官制‍

大遼,本質上是一個契丹貴族統治下的多民族國家。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之後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統治版圖不斷擴大。阿保機晚年征服了渤海國,遼太宗又從石敬瑭手裡取得了燕雲十六州。

至此,大遼境内彙聚了契丹人、奚人等遊牧民族,以及漢人、渤海人等農耕民族,漢人也成了大遼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生産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契丹人娶親不論輩分,不限遠近,什麼後母嫁繼子,舅舅娶外甥女,簡直就是家常便飯,但在漢人眼中,這就是無法接受的亂倫。

該如何有效管理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呢?大遼統治者們也很與時俱進,發展出了“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也就是說,對原先契丹的屬國實行适合遊牧民族的部族制管理,而對燕雲、渤海國等漢人居住區域,保持原來中原王朝的統治制度,實行州、縣制管理。

在中央官制上,太宗時就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北面官制也稱“國制”,統管契丹官系統,官署在皇帝的宮帳北邊;南面官制也稱“漢制”,統管漢官系統,官署在皇帝宮帳的南邊。

上朝的時候,皇帝和南班漢官穿漢服,而皇後、太後等和北班的契丹臣僚則穿契丹服制。《遼史》有雲:北班國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焉。

《燕雲台》中的上朝場面,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

...

02南、北面官的具體官職和職能

南、北面官具體都設有哪些機關?先給大家上張圖。

...

每一個機關的具體職能,就不一一講了,挑幾個重要的給大家解釋一下。

北面官中的大于越,是遼朝最尊貴的官,地位僅在可汗之下,沒有劃定具體執掌哪一方面的事務。其實就相當于是一種榮譽性職務,一般隻授予對國家有大功勞、大貢獻的人物。

《燕雲台》中,蕭燕燕的二姐夫喜隐百般巴結讨好的屋質大王,就是因為在幾次皇位傳承中有定鼎之功,才拜了大于越。

北、南府宰相,都是北面官中的職位。一般認為,北、南府宰相,是在契丹建國前的遙辇氏部落聯盟時期,就已經出現,具體是在阿保機的直系祖先雅裡(又稱涅裡)相阻午可汗時建立的。

《遼史·兵衛志》記載:大賀氏中衰,僅存五部。有耶律雅裡者,分五部為八,立二府總之。

北、南二府宰相相當于是在可汗之下,分管契丹不同部落的部族官。遙辇氏八部,北府宰相統管五個部落,南府宰相管統管三個部落。

...

後來契丹建國後,所謂的太祖二十部,聖宗三十四部,也都是由北、南府宰相分管的。

北、南宰相府設立之初,總契丹八部之政,就相當于是總全國之政,地位是相當崇高的。後來樞密院系統建立起來,北樞密使成為實權首輔,處理全國軍政大事,北、南二府宰相則佐理軍國大事。

樞密院在太宗、世宗時設立,是遼朝非常重要的機構,不過關于遼的樞密院體制問題,一直是史學界争論的焦點。

一種說法主要是依據《遼史》的記載,認為南面官中的樞密院,是南面官系統的中樞機構;而北面官中的樞密院又分為北、南兩府,“北樞密視兵部,南樞密視吏部”。

但這種說法并不能得到廣泛認可。

另一種說法認為,太宗時設立了漢人樞密院,也就是南面官中的樞密院,掌管漢人的兵馬大權。

而到了世宗時,把樞密院引入了北面官系統,設立了北、南樞密院。此後,漢人樞密院的職能逐漸歸并到了其他府,其實就是将燕雲地區的軍事指揮權收到了契丹貴族的手中,漢人樞密院其實已不存在。

新設立的北、南樞密院,南樞密院主要職能是管理漢族地區的經濟行政事務,北樞密院則成為全國最高軍政當局,主管全國軍政和契丹地區部落經濟事務。也就是說,北、南樞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領導機構。

03南、北府宰相的世選制度及其演變

此外,關于南北面官制,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大遼的北、南府宰相都采用的是世選制度。

...

所謂“世選”,是遼朝用官的一種特殊制度。比方說南、北府宰相,隻能由某一指定的家族中産生。北府宰相從後族中世選産生,南府宰相從皇族中世選産生。也就是說,哪怕你再有才能,隻要不是皇族和後族的成員,就沒有資格擔任這兩個官職。

當然了,這隻是理論上的,在實際執行中,肯定會有出入。

細數遼朝的南、北兩府宰相,不隻有皇族、後族的人,也有非皇族、後族的契丹人,以及非契族的漢人、渤海人等。

具體來看,遼朝的中前期,漢人等外族人任北、南府宰相的還屬于個别現象。

北府宰相中,景宗時有漢人室昉,聖宗時有漢人韓德讓、劉晟等;南府宰相中,太祖至景宗朝,隻有一個漢人韓延徽,到了聖宗朝,有刑抱質、杜防、韓知白等。

...

但是到了遼朝中後期的興宗、道宗、天祚朝,不少漢族官僚打破漢人隻能任南面官的約束,争相登上北府宰相、南府宰相高位者,不勝枚舉。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南北面官制建立之初,就是為了适應契丹地區和漢族地區不同的統治需求,但是越往後,民族融合地越深,大家漸漸一體化了,規則自然會不斷被打破,南北面官制度也就逐漸成為形式了。

總之,就當時的時代而言,大遼“蕃漢并行”的南北面官制,是很具有創新性的國家制度建設,可視為古代的“一國兩制”模式,對維持契丹貴族的統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

01. 脫脫:《遼史》

02. 葉隆禮等:《契丹國志》

03. 歐陽修:《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