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以公主片為線索探讨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發展曆程,以音樂來聯系迪士尼動畫的特征與内涵。說白了這就是一篇聽歌導引,戴上耳機享用更佳。

如果你喜歡本文提到的音樂,大可以收藏、轉發、碼住慢慢聽。


【弁言】


說到迪士尼動畫,我們首先會想到它遍及世界各地的主題公園,然後?我們也許會想到它獨具個人特色的公主系列(迪士尼的十四位公主,不用說了)和保護自然系列(諸如獅子王、森林之子等等);再仔細一想,迪士尼的動畫大多以音樂電影為主,從原來的古典風,到現代風格,其中形式多樣,音樂風格也非常多元。

...

在此,作為一個男生,本文有關公主電影的知識已經包括了本人的畢生所學,如果我的吐槽和評價中存在理解不夠到位,或者略有訛舛,請務必不要太過在意。


首先交代本人當然不是為了寫本文而看迪士尼;鑒于迪士尼動畫工作室一直以來極高的審美品位和本人對于音樂劇的特殊喜愛,才造就了我寫本文的閑情雅緻。


在上一代人的記憶裡(俗話說三歲隔一代,這裡說“上一代”仿佛不太合理),《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現在的我們大多不曾看過它們電影的原片,也一定對她們的故事了如指掌。


注:本文所有關于“迪士尼”的概念如果沒有特殊指明,皆指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而非廣義的迪士尼電影公司。


【一·Snow White】

白雪公主的故事最早見于《格林童話》(各位童話大佬的著作往往是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創意來源之地),1937年,作為迪士尼第一部經典動畫長片問世。


...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告訴了我們不能和陌生人亂說話,更不能亂吃東西(誤)。如果不小心吃了後媽喂的毒蘋果,那隻能坐等陌生男子來救你。


故事非常具有童話色彩,極具格林兄弟的風格。相信一見鐘情,是早期公主片的一個顯著特色(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地方)。


最早時期的迪士尼配樂是古典風的。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爆發;美/國各方面發展的非常安心,古典式的美也日益進入到大衆的心裡。這裡就簡單的放幾首歌,相關情節由于過于婦孺皆知,不作過多解釋,欣賞即可。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在美/國人民強烈的呼聲下,聯邦政府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個背景下,産生了正義的美國隊長,湯姆和傑瑞也穿上了軍裝。迪士尼的公主自然暫時與我們告一段落。



【插叙·幻想曲】

華特·迪士尼有一個非常傑出的作品在1940年誕生,叫做《幻想曲》,它并不是歌舞片,也與本文“公主片”的主題毫不相關;但是它卻是一部不折不扣貨真價實的音樂電影。


《幻想曲》展現了迪士尼極高的審美,也是本人尤為喜歡的一部迪士尼動畫作品。這也是為什麼将其特殊地拉出來談的原因:一舉獲得奧斯卡特别榮譽獎,足以體現它的偉大(這裡提一句,在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上映後,華特·迪士尼因此片獲得了奧斯卡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影片故事情節由音樂推動,通過一系列的動畫來對古典音樂中的傑作來進行解釋。全片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故事音樂”、“無特定主題音樂”和“交響音樂”。其中隻有第一段“魔法師的學徒”有劇情:按照百度百科的話來說,這部影片将聲音和畫面的配合推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二·Cinderella】

1950年,二戰早已結束,迪士尼公主再次能夠與我們相見。首先面世的是我們熟悉的灰姑娘(也是出自于《格林童話》),在戰争期間電影市場逐漸萎縮的迪士尼公司,決定再次用人盡皆知的童話公主來挽回丢失的鈔票。


...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放映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客觀的是,《仙履奇緣》播出反響也還不錯:插科打诨的老鼠,為原著增添了不少色彩(這分明就是會說話版的Tom And Jerry啊)。


“影片拍攝時是4:3的畫面,這是現今天迪斯尼在大銀幕上很少使用的畫面格式,盡管如此,畫面看起來卻相當舒服,不得不佩服迪斯尼影片的經典和保值。經過修複後的畫面看起來沒有老電影的殘破感覺,更沒有一丁點躁點和雜訊,畢竟半個多世界過去了,看起來依然不錯,但其色彩表現并不像後期的迪斯尼動畫片那樣靓麗,色彩的飽和度也并不高,看起來很有咖啡般香濃的回味感覺。”新浪網的評論非常的中肯。



《Cinderella》成功後,《愛麗絲夢遊奇境》、《小飛俠》、《小姐與流浪漢》(自動采用和諧版翻譯)等優秀影片肩摩毂擊地産出,迪士尼進入了一個高産的階段。


【三·Sleeping Beauty】

接下來就要談談迪士尼所有二位公主中我認為最好看的(捂臉)1959年《睡美人》。


...

(通過百度百科才發現,《睡美人》的人物原型竟然是奧黛麗·赫本的儀态畫的,怪不得顔值更高)


和上面兩位公主一樣,都是出自《格林童話》,都是公主王子一吻定情的故事。不同的是,《睡美人》中王子的戲份大大增加,不再是以上兩部電影中,隻是作為公主“獲得幸福”的陪襯物(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情節需要王子出現時公主就睡覺去了)。于是,故事就變成了一個王子通過努力拯救公主的故事。


吐槽一下大戰那一段:三法師的組合,明明可以正面硬剛反派,卻非要給戰士打輔助;然而在三廢物法師的襯托下,原來沒有什麼戰鬥力的王子卻顯得英勇起來;反派大惡龍明明可以團滅對面,非要打近戰,結果還被反殺;三法師有大招可以遠程使巨龍一擊斃命,非要等到戰士殘血的時候用……廢話不多說,這幾首歌還是如雷貫耳的:

六年時間的高成本制作,卻票房慘淡,甚至無法回本。《睡美人》的失敗吓得迪士尼公司三十年沒有再拍公主電影。


【第一階段總結】

1960年前的三部公主片,氣質非常古典,歌曲風格如出一轍;影片特點在上面我也總結過,《格林童話》式的一見鐘情的浪漫。


不談影片本身,初代三位公主的特點也極為一緻,沒有什麼特征化:都是年輕美貌、會和動物說話、會唱歌,至于其他能力…除了坐等王子來救以外,好像沒了。


公主們如出一轍,沒有什麼特色,是她們漸漸沉寂的原因之一;加上1966年華特·迪士尼逝世,也給迪士尼的電影産業帶來了一定的打擊。


19世紀七八十年代,《睡美人》重映,出乎意料地好評如潮(原因之一是更高級别的設備修複,但它也不可能成為主導因素;具體什麼原因我也不知道)。于是時隔三十年,迪士尼公主宇宙又迎來了一位新成員。


【四·The Little Maid】

《小美人魚》改編自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在談到悲劇時,我們往往能想到這個故事。然而安徒生式的“人生悲慘”并沒有在1989年的迪士尼作品中被體現;事實上,雖然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延續了其“大團圓結局”,卻改變了一直以往的公主風格。


...

小美人魚Ariel賦予了現代的個性,迪士尼算是作出了很大的改變。誰知道,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竟然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小美人魚》是迪士尼自幻想曲以來最大手筆的一部動畫片。在這之前百老彙式的歌舞片随着電影市場主流已經褪色。盡管如此,由于一絲不苟的精良的制作,該片上映後還是獲得了強烈的反響——甚至奪得了當年奧斯卡獎的三座小金人。


迪士尼動畫工作室懸崖勒馬,終于再次憑借公主片走回正軌,從《小美人魚》開始,迪士尼接連不斷地産出了更多公主電影。


【五·Beauty And Beast】

貝兒是迪士尼公主電影中第一個出身并不高貴的“村姑”。(據本人不完全考證,靈感來源應該是法國博蒙夫人創作的童話)但是,她也是迪士尼第一位愛學習的知識型女主,而不再是隻會唱歌、隻有美貌等人來救的花瓶。


...

《美女與野獸》也打破了以往迪士尼的慣例:反派男長相醜惡、而王子英俊潇灑。與這樣的潛規則背道而馳(明明是完全反了過來),也給當時的觀衆看到了迪士尼另一種維度的浪漫。


在第二階段各路大神身懷絕技的背景裡,Belle也因她博覽群書以及強大的馴獸能力(誤)深得我們喜愛。男女主角的愛情也代入了現代的平等意味(分明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體現),這一點也在第二階段貫穿始終。


另外,片中對于莎士比亞的緻敬值得我們注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節甚至在暗示着迪士尼正在籌備的另一部公主電影:《風中奇緣》。


整體來說,《美女與野獸》的新意對迪士尼電影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路線;但到此為止,迪士尼還是沒有突破“王子和公主”這樣浪漫故事的圈套和界限。


【六·Aladdin】

《美女與野獸》上映的後一年,(也就是1992年)《阿拉丁》的故事在影院與我們見面。雖然改編自童話故事《天方夜譚》,但其新的人物和設定,也使故事有意思了很多。


...

還是與小美人魚差不多的情節,被束縛的公主逃出皇宮進入另一個世界。不一樣的是,一個是遇到了英俊的人類王子,一個卻是遇到了市井上的小混混(至于這位小混混為什麼能成為進入洞穴取出神燈的人選,我也不知道);向往自由的主題,分析來看,應該非常受當時的群衆的歡迎罷。


茉莉公主的人設也很特别,不願意嫁給前來求婚的王子,也對現代的愛情觀作出了诠釋:從《美女與野獸》到《阿拉丁》,迪士尼公主已經不再是像初代那樣掉進一見鐘情的沉痼。所有人物的形象的非常飽滿,《阿拉丁》的出色甚至是出乎我意料的。


當然,茉莉公主能使出美人計的智謀,證明其智商也不低;算是對去年Belle形象的一個延續。看來高智商的女性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還真是受人歡迎。


《阿拉丁》的效果也非常震撼,從向來追求完美的迪士尼工作室的角度來說這并不足為奇。但在這個方面,我們也能側面看出迪士尼的發展緊跟時代的腳步。


【七·Pocahontas】

有了非洲的風情,怎能不看看美洲印第安土著的浪漫(迪士尼簡直将政治正确做到了極緻):1995年,迪士尼就放出了《風中奇緣》,讓我們暫時忘掉了印第安原住民的苦難。


...

銜接《獅子王》和《叢林之子》,這部片好像是迪士尼“保護自然系列”和“公主系列”的結合。它看起來一點也不像迪士尼公主片一貫的風範:公主和愛人最後沒有終成眷屬(但也是我們能看到的最好結局,迪士尼就這副德行)。


這部電影是對殖民主義、也就是原始資本主義的嚴厲批判;它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也是尤其原因的:它的靈感來源并不是以上那些“騙小孩”的童話,而是寶嘉康蒂的真實故事。在真實的曆史中,正是這位偉大的“公主”,給波瓦坦人和英國人之間的鬥争帶來了一段短暫的和平(和平終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寶嘉康蒂身患肺炎英年早逝)。


無論如何,它依然延續了第二階段顯著的抗婚情節,從《阿拉丁》式跨越階層的戀愛自由提升到了跨越種族的戀愛自由;同時,它也算是迪士尼衆多公主片中立意最好、最全方面的一部了——隻是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未開化的”印第安人都會用英語和侵略者自如的交流戀愛(黑人問号臉),極具印第安風格的影片,所用的配樂卻全是百老彙風格(然而這并不影響它例行每年為迪士尼拿回兩座奧斯卡小金人的職責):

說完了非洲公主和印第安公主,東方铿锵玫瑰花木蘭怎能不一展鴻圖?


【八·Mulan】

從一首《木蘭辭》開始,木蘭從軍的故事在中國深入人心;1988年,迪士尼将這個故事展現給了全世界(還給木蘭莫名其妙找了個男朋友,不愧是迪士尼的作風),使其成為了迪士尼所有“公主”(甚至是所有女性角色)中最為彪悍的一員。


...

(可能是西方人對于古代中國的誤解?)陪伴木蘭的,不再是什麼小鳥、猴子,而是一隻可愛的小龍(中國沒有到處飛的龍啊喂);當然,這也是一直以來迪士尼一貫的風格:正經角色周圍一定有可愛而搞笑的動物做伴,這裡不作深入分析。


采取木蘭從軍的故事,作為公主電影新的主題,從迪士尼整個發展曆程來看,是非常明智的一個決定;首先政治正确繼續延續,迪士尼迎來了第二位黃種女主(實際上根據科學考證,印第安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種人,其實屬于黃種人的一個分支)。視野也聚焦到了古老的亞洲,其多元文化迎合當時乃至現在大衆的口味;另一方面,“替父從軍”的主題又對之前迪士尼一再強調的女性獨立再次升華,也是迎合當時潮流發展的。


果不其然,《花木蘭》橫空出世,全世界反響巨大。木蘭是唯一一位既沒有皇族血統,又沒有嫁給皇親國戚的“公主”,她的成功迪士尼在“偏離公主主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另外,為什麼南北朝的木蘭唱歌都是現代風格的英文歌?


【第二階段總結】

在迪士尼動畫第二階段,動畫的繪畫風格與第一階段完全一緻,但是音樂風格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從古典風格轉變到了現代的畫風,迪士尼的這種改變,其實也是百老彙風格轉變的一種寫照——當音樂電影、音樂劇融入現代音樂,它們才能更好地被群衆接受。


第二階段的公主們已經不再像第一階段三巨頭一樣羸弱不堪(隻會和動物講話)。《格林童話》式一吻定情的公主再也不見,替代她們的是獨立、自主女性,有的叛逆地離家出走、有些渴取知識(甚至替父從軍)。古語雲“女子無才便是德”,若是華特·迪士尼先生在天之靈看到此事,肯定氣得不輕。


不光是現代的自由先鋒意識,還有反種族主義的政治正确,也是第二階段各位公主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縱觀這幾位,有非洲的黑公主、也有拉丁美洲部落的印第安“公主”——當然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漢族花木蘭更不得不提:突破了膚色的界限,迪士尼自然更能被世界所接受。


另外,這段時期甚至可以看作是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黃金時期,從《小美人魚》開始,《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風中奇緣》、《鐘樓怪人》、《大力士》、《花木蘭》、《泰山》;個個新角色都成了大IP,風靡全球,脍炙人口。在這幾年,迪士尼動畫一出,奧斯卡中必有它們的身影:最佳配樂、原創歌曲、最佳動畫長片。


在這樣的黃金時期,新世紀到來之際,《2000幻想曲》的推出也是對當年華特·迪士尼先生欣賞力和想象力的延續;這也是對華特·迪士尼先生的緻敬罷。


如果說是因為政治正确将迪士尼推向了成功,那麼第三階段則是對第二階段“走政治正确路線”的進一步诠釋和提升。


【九·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三維動畫技術的出現,使得迪士尼的黃金時期最終告一段落。迪士尼也将其工作重心放在了三維動畫的制作,讓風靡許久的公主系列漸漸被人淡忘。然而,2009年《公主與青蛙》喚醒了大衆對公主的回憶。


...

然而,《公主與青蛙》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膽的嘗試:“青蛙王子”橋段的改編,告訴我們如果亂親被詛咒的青蛙,不僅不一定能夠讓它變成王子,還有很大幾率會使自己成為一隻青蛙——幾乎全片我們都是在看兩隻青蛙談戀愛。


人物的設置則更加過分,為了體現女性獨立自主的大風向标,甚至設置了一個中二正牌公主來作為襯托。還有在戰鬥中陣亡的螢火蟲兄弟,其悲劇的結局也十分不符合迪士尼向來大團圓的風格。所以對于迪士尼本身來說,非常“創新”。


還有畫面,在三維動畫盛行的時代,迪士尼仍然采用了二維動畫的方式完成了這部電影,也算是出乎意料,更甚的還有配樂和原創歌曲,是迪士尼從來沒有出現的現代爵士樂;也算是對現代多元文化的融合。


不管怎麼創新,依然是女主角努力實現夢想自力更生,還是那個熟悉的主題。但很奇怪,《公主與青蛙》作為如此優秀的一部作品,竟然沒有大熱(至少在中國沒有)。


終于,迪士尼痛改前非,出品了第一部三維、動畫、歌舞、公主、音樂電影——《Tangled》。


【十·Tangled】

2010年,三維公主終于出現了。《魔發奇緣》中的長發妹,自出世以來,喜提迪士尼曆史上眼睛最大公主稱号(當然各位可能并沒有注意到)。


...

依然延續了持續多年的“王子公主”的情節:書本合上,樂佩公主和尤金快樂的生活在了一起。同樣,《魔發奇緣》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與《灰姑娘》的基礎之上,沿襲了“壞後媽”的橋段,成功地完善了《格林童話》“後媽三部曲”。由此可見,除了技術上的創新,《魔發奇緣》實在沒有什麼其他創意——甚至回到了當初的“一吻定情時代”。


公主還是需要王子來救,戀愛自由的主題也随着第二階段的結束而消逝。迪士尼的做法簡直是建立在三維上的“故伎重施”:當然,投入了極大的資金和宣傳,反響還不錯——可能是勾引起了大衆的回憶罷。


當然,《Tangled》的插曲也因此風靡一時。可惜迪士尼一出手就包攬奧斯卡小金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直到後來《冰雪奇緣》《Let It Go》才找回了一直以來的水準。


這段小時期是迪士尼在新技術下的一個迷茫時代,隻能靠自己熟練的領域炒炒冷飯刷新熱度。直到2013年,樂佩公主和尤金出席了一個積薪厝火的登基大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彩蛋):


【十一·Frozen】

2013年,迪士尼在三維動畫電影的市場中大獲成功(沒錯我說的就是《無敵破壞王》)之後,終于決定再在公主片上再次努力。


《冰雪奇緣》(國家電影局為迪士尼起名真是離不開“奇緣”)的靈感來源于安徒生童話《冰雪女王》,但還是作出了很大的改編(這主要得益于《Let It Go》,這個問題在後面還會讨論)。終于,高大帥氣的王子成為了邪惡的一方,我們看到迪士尼終于走出了不變的沉痼,作出了感人的改編。


...

故事也再也不聚焦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甚至用一種自嘲的形式,将“一見鐘情”的公主和王子一刀斬斷,打入水下。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政治正确(沒錯又是這個詞)的“Elsanna姐妹情”(至于為什麼符合主流思想、政治正确,其中原因相信大家看得出來,這裡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其中的歌曲成為了爆款。在《安徒生童話》中被設定為主角的Anna公主,一首《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火了一時;女王的一首《Let It Go》也天南地北地火了六年。也正是這一首被傳唱六年的Elsa翻身曲,影射了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一場精彩的翻身仗。


首先分析歌曲本身。《Let It Go》反映了Elsa從隐藏膽怯,不敢直面自己的能力和旁人的含沙射影,到勇敢認識自己的轉變過程:人物的成長,皆濃縮到一首歌中。也許這就是它打動人心的關鍵要素,也正是這首Elsa的内心傾訴,改變了《Frozen》乃至于迪士尼的命運。


話還得從頭說起。據考證,制片方在最初創作時,設定依然是那個“王子公主”的老舊故事。按照安徒生的原作,姐姐Elsa黑化成為了反派大BOSS,也就成了Anna公主和Hans王子結婚的最大阻礙(迪士尼仿佛回到了文藝複興時期)。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不出任何意外”,我們看到的故事應該是這樣子的:


Anna和正義英勇的Hans王子一見鐘情,但是由于不信任和與姐姐的多年隔閡,種種原因導緻了Elsa女王的極力反對,并在聚會上展現出其真正面目。她讓阿倫戴爾覆蓋大雪,肚子跑到山上洩憤。最後,在Anna的智謀以及Hans王子的英勇解救下,她們擊敗了邪惡的姐姐,最終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沒錯又是這個熟悉的套路)。


然而,在制作人拿到Let It Go的歌詞和Demo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Elsa:一個勇敢克服内心恐懼,逐漸成長為勇于接受自己能力的Elsa。于是,原來的劇本被推翻,也就擁有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Hans黑化、雙女主設置的“不一樣的”安徒生《冰雪女王》。


顯而易見,這無論是在人物塑造上,還是在主題上,都是原來劇本的一個升華。公主Anna不僅拯救了王國,更拯救了自己與姐姐之間難以修複的愛。


相關情節和分析不再贅述,回到迪士尼的發展曆史:就這點“小意外”,讓迪士尼開辟了全新大陸:他們終于認知到,原始的“公主王子模式”已經不是大衆所喜愛的類型了;隻有這樣的創意才能跟随時代的步伐。


由此,迪士尼的風格煥然一新,他們終于走出原來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模式與痼弊,給我們呈現出了一部煥然一新的“公主片”——一個不需要王子的公主片。後來的《沉睡魔咒》選擇重新推翻《睡美人》的劇本而取得的成功,更加堅定了迪士尼的意念。


另外,《Frozen》其它的音樂也非常優秀,它們不應該因為《Let It Go》的光芒而顯得沉寂:


受到這個偶然大成功的啟發,迪士尼又推出新作。走向了新世紀第三階段真正不一樣的“公主風”。


【十二·Moana】

第三階段的公主不像第一、第二階段,雖然是從“炒冷飯”轉型為“新模式”,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同樣的特點:具有非凡的能力。


因為懶得再作第三階段的總結,這裡就大緻地歸納一下。初代三巨頭隻會和動物說話,溫順乖巧,是那個時代的女性典範;第二階段公主們雖然沒有什麼特殊能力(就連“和動物說話這一項”都不具備),但她們獨立自主,博覽群書,足智多謀,也是近代世界眼中女性應該有的樣子;到了第三階段,公主們個個能力非凡,完全不需要依附于王子,依靠自己就能解決層層困難——這也是女權主義日益發展的結果——不管怎麼說,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迪士尼取得成功、或是大大失敗的原因都在于“跟随時代潮流與否”。


《海洋奇緣》(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家電影局對于“奇緣”一詞的執著)中的Moana就是這樣的形象的典型,在她身上,迪士尼甚至不追求公主應該有的美貌,而是現代推崇的帶有一點泥濘、不化妝的健康陽光型:她不需要王子的拯救,還能順帶拯救一下世界。

【插叙·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

這是一部奇妙的電影,擁有一切版權的迪士尼無所畏懼,将各路熱門IP齊聚一堂。十四為迪士尼公主也終于觌面交流,令人驚喜——當然,更加令人驚喜的是,雲妮小公主也有了自己的個人歌曲,這部影片雖說一般,但在自嘲方面還是做到了迪士尼應該有的淋漓盡緻狀态。


當然,強大的迪士尼也有失手的時候:

【十三·Frozen II】

依然是那兩個我們熟悉的現象級大IP,和那個無所事事的工具人(這部中它甚至連工具人的作用都沒有起到:隻是為了搞笑);由于劇情太爛,我不想在這部電影上多費口舌,僅欣賞音樂即可。


【插叙·真人版公主電影】

近幾年來迪士尼又到了缺乏創新能力的瓶頸階段(從Frozen II的表現來看确實如此),于是他們又拿出了他們的看家本領——炒冷飯,用我們熟悉的IP再次幹着我們熟悉的事。


首先是《灰姑娘》,改編得體無完膚,破敗不堪。過于弱化女仆時期的艱難,導緻遇到仙女後一路開挂到最後。與動物說話的能力被完全弱化,還沒有任何音樂劇——全片僅由凱特大魔王霸氣的演技和氣質支撐着,搖搖欲墜。


再次是《美女與野獸》。Emma Watson的表演被噴得不行,但事實上,個人認為本片應該是Emma小姐将角色演繹的最好(Belle完全符合她的氣質!)的一部電影——哈利波特系列除外。另外,本片對各個細節的改編也不錯,服化道更值得表彰。這裡含着私心說一下,如果說(個人認為)睡美人和Anna公主分别是二維、三維動畫公主的顔值擔當,那麼Emma Watson飾演的貝兒絕對是真人公主陣容中顔值最高的一位。(不接受任何反駁!)


...

另外,Celine Dion為新版《美女與野獸》獻唱的主題曲也令人感動,值得擁有姓名:


還有《沉睡魔咒》,這算是真人反派系列中比較成功的系列了,盡管第二部口碑暴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展現睡美人的故事的想法值得贊歎。因為它不是音樂電影,在本文中就不加叙述,以免未來心血來潮想寫時無話可說。


最後就是今年的《阿拉丁》。《花木蘭》和《小美人魚》還沒有上映的情況下,《阿拉丁》可以說在《灰姑娘》的對比下有着非常卓越顯著的進步了。但是炒冷飯終究是炒冷飯,不被人待見也尋常。


【跋·對未來發展的構想】

迪士尼現在在非音樂電影動畫中長風破浪,可以說做得非常的成功。《Frozen II》的跌倒,一定會讓迪士尼重新審視公主片的走向。首先肯定是沿襲一貫的政治正确的傳統,看下一部作品的表現,畢竟迪士尼公司在收購了這麼多公司、資金完全不是問題的今天,高審美、大制作是絕對不會少的——就看能不能講好一個故事了。


END


音樂鍊接:https://pan.baidu.com/share/init?surl=C6IxkIg4Z0I-rrZoR6ZgUg

提取碼:jo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