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

Sir愣是五天沒出門。

這個特殊的春節,我們不僅要面對24小時滾動更新的疫情新聞。

更要面對一個24小時在你身邊念經的人。

——你媽。

陰差陽錯,《囧媽》成為了神預言:

你将和你媽在封閉環境裡,共處6天6夜(甚至更長)。

...

雖然電影評價褒貶不一。

但有一個人,在幾乎所有觀衆心裡都是加分項。

囧媽的媽。

黃梅瑩。

...

原因無他。

她演出了我們所有人的媽。

媽媽很真實

...

在Sir看,這是個極艱巨的任務。

即便對于老戲骨,即便她是個演了40多年戲的演員。

但她要演繹的,是一個全中國都熟悉、了解的角色。

且結果,讓所有人看完心服口服。

怎麼做到的?

Sir今天帶你們認真品品。

...

找到少女

不得不說徐峥眼光獨到。

黃梅瑩是誰?

年輕觀衆可能根本沒聽過。

但她絕對是徐峥挖到的一塊寶:

今年近70歲的黃梅瑩,27歲出道,30歲擔任八一制片廠演員,05年摘得金雞獎最佳女配。

妥妥低調實力老戲骨。

關鍵,她跟徐峥一樣——土生土長的上海人。

于是電影裡,徐峥跟她那濃濃的上海腔普通話,催生出極強的日常感。

...

徐峥也承認——

找到她,才找到了“媽媽”的感覺。

...

...

的确,在黃梅瑩演員生涯後半程,她幾乎就是個“媽媽專業戶”。

03年,《金粉世家》,她演董潔的媽;

06年,《新結婚時代》,她演劉若英的媽;

12年,劇版《山楂樹之戀》,她演王珞丹的媽;

今年70歲,她演徐峥的媽。

你可能覺得,這不過是本色出演罷了。

的确。

她的日常,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甚至,在《囧媽》發布會上,她與徐峥的親媽同台,倆老太太,穿衣打扮,風格類型,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

在花絮現場,徐峥還會用“媽媽”去稱呼黃梅瑩。

隻要一入戲,她,就是自己的媽媽。

...

但。

她演媽媽,第一件事并非套用自己的日常,演繹自己的習慣。

而是重新找回少女感。

翻看幕後花絮,黃梅瑩幾乎是劇組裡最活潑,最搞怪的一個。

那場被熊追的戲。

本是驚險刺激,劇組在俄羅斯的大雪裡被冷成狗。

而黃梅瑩在雪地又是爬樹,又是吊威亞,極盡折騰。

但你看她爬到樹上的樣子——

...

小腿不停晃,小眼炯炯有神。

這哪是個70歲的老人啊。

分明是個沒長大的小女生。

再看劇組采訪。

她面對鏡頭,說得最多的一個詞:

“好玩”。

...

這不僅是為了塑造一個生動有趣的人物。

更是為了重拾表演的熱情。

還記得她飾演的盧小花為什麼要踏上去莫斯科的火車嗎?

就為一場填補遺憾的演出。

沒錯。

某種程度上——

找回戲劇的激情,找回那純真的“少女”,不就是找到那個年邁但依然對生活充滿期待的盧小花。

...

...

...

找到共鳴

作為一個成年人,回老家裡跟父母相處,開始是很幸福。

但時間長了,卻是一件很崩潰的事情。

在徐峥的花絮裡,也這樣說過。

成年的一個男人

跟他自己的媽媽在一起 

是個災難

...

...

...

一邊,是成年人已經獨立,有了自己的主意。

一邊,卻是還把你當小孩的媽媽,覺得自己必須要照顧好你。

(尤其疫情時期,更加明顯)

這就是黃梅瑩抓準的第二步——

挖掘出那些日常的小細節,勾引出每個人的共鳴。

電影裡,徐峥特地安排了幾場“媽媽喂飯”的場景。

妙啊。

“媽媽”連臉都沒露。

但僅靠一隻手,就重現出“媽媽的恐懼”。

一手一個小番茄。

沒完。

小番茄之後,還不忘遞上紙給你擦擦嘴。

...

小番茄攻勢沒停。

還有養生米糊,各式鮮果,餅幹包子……

比火車上的小推車還齊全。

...

這真不是誇張。

我們經曆過的,可能更誇張——

大張偉有次上節目描述親媽給自己喂食的經曆。

他媽的手能從他腋下穿過,往他嘴邊遞了瓣橘子。

...

笑了?

這就是共鳴。

但熟悉的細節共鳴之下,卻潛藏着我們不熟悉的用心。

我們習慣于這隻手遞來的一切。

也自然而然地認為,這隻手背後的那個人,也沒那麼重要。

黃梅瑩演繹出更深的共鳴,是我們對父母的歉疚。

最讓Sir動容的,是囧媽妥協的瞬間。

——我們的媽,連讓步都要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看看黃梅瑩一連串讓人心酸的微表情:

伊萬中途下車時。

小花收起了給兒子準備的拖鞋,一眼也不看他,一直催促地讓他走。

是她想讓兒子走?

鬼信。

伊萬一回頭,窗前是他媽一張不舍的臉。

...

但當兒子又一次回到車廂的時候。

她的表情是啥?

先是咧開嘴樂了。

但還是扭頭回去,繼續泡泡面。

...

喜形于色,卻還是得拿出媽媽的架子。

這就是媽。

再看一個細節。

伊萬被包廂裡的小孩鬧得睡不着覺,隻能坐在過道裡。

被火車晃醒之後,發現媽媽在包廂裡頭,一直盯着,等他醒來,好叫兒子回包廂睡覺。

不願意回去睡覺的伊萬,又一次眯着眼睛靠在車廂牆上時,但一睜眼。

媽媽還是探着頭,在包廂外盯着他,卻不再說一句話。

...

...

有時候,媽媽就是這樣。

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早就已經涵蓋了一切。

這才是黃梅瑩真正勾出我們難得的共鳴——

她不說。

你自然懂。

但你依然不忍說。

...

找回愛

回看黃梅瑩曾經的作品,你能找到無數讓你揪心的瞬間。

05年顧長衛導演的《孔雀》,同樣找到她演張靜初的媽。

高衛紅(張靜初 飾)一直有個當傘兵的夢想。

但媽媽對她的要求,還是,穩穩當當,找個工作就行了。

參軍太危險。

高衛紅不聽。

你不讓我當傘兵?那我自己做一個。

沒有飛機降落時開傘,那我就用自行車拉着跑。

這對于一個小縣城裡,女孩子這麼做實在太張揚。

她媽就跟着她屁股後面收拾殘局。

最後。

她自己摔了,女兒也摔了。

...

但兩人摔過後,反應截然不同。

女兒迅速站起來,羞怯地拍拍屁股走了。

媽媽呢?

無力地拽着那破爛的,手縫降落傘。

癱軟在地上。

...

這也是兩代人截然不同的心理——

女兒怕丢人。

但當媽的不怕。

她眼裡隻有女兒,她隻是全心全意地希望自己的親生女兒,未來過得順一點,好一點。

依舊沒有一句台詞,甚至沒有正臉。

但這不正是那一代父母愛我們的方式——

可能笨拙,可能沉默,但絕不保留一分一毫,絕不被幹擾一分一厘。

說回《囧媽》。

有一個鏡頭充滿争議:

回到家,盧小花在鏡前摘下假發。

終于露出她疲憊、衰老的樣子。

...

有人說,這一筆過于刻意煽情,沒有必要。

有人說,這一幕很感動。

Sir覺得,這個畫面的确是脫離故事的。

但它卻深深地照進生活——

我們的父母,不就是在某一個瞬間變老的嗎?

一根白頭發。

一條直不起的腰。

一個開不了的瓶蓋……

老得讓我們不知所措,讓我們無比陌生。

為什麼父母變老總是顯得突然?

因為我們遠沒有做好準備接受,我們早已離他們越來越遠的事實。

今天Sir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

記錄了一個普通的武漢家庭,面臨着肺炎疫情時,親情在死亡的考驗下,堅毅和抉擇。

主人公的媽媽,因肺炎不幸去世。

Sir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出現的一張小紙條。

主人公的媽媽在11月份去她家時,帶來親手做的橄榄油,和一張叮囑孩子好好生活的小紙條:

做蛋糕的面粉過期了,我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質期的。

一個人生活以後買小包裝的,東西歸類,免得自己不記得,家裡有的買重了,用不了是一種浪費。

别煩媽唠叨。日子是要精打細算的過。

...

△ 截圖來源:《在人間: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

歌頌母愛的作品有很多,裡面的母親的角色各不相同。

現實中讓我們感動的媽媽也有很多,每個媽媽都有各自的特點。

但Sir深信,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她們的愛,不會少。

你給她們的愛,不嫌少。

所以,今天Sir并不是想撒雞湯,唱贊歌。

隻是想在這特殊時期,提個醒。

當我們總喊着假期無聊的時候,不要嫌棄那個有點“煩”的她。

在家的,多陪陪她。

在外地,多打兩通電話。

誠然,孩子能做的不多。

但并不是因為隻有這麼多。

而是因為——

你不用做太多,她也懂了。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