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中最好的兩部青春片,個人覺得,一部是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另一部是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前者講的是台灣在1960年代大遷徙閉鎖社會氛圍下的一起個人悲劇,後者講的是一個少年在性懵懂時期中煩躁與悶騷。

今天,我想給大家推薦另一部題材獨特的青春片,那就是導演白雪的處女作《過春天》。

...

《過春天》,作為一部清新脫俗的青春片,無疑是這個3月裡帶給我最大的驚喜。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單非少女佩佩在青春期得不到認同、缺愛、缺錢的故事。

一、為何這部片會口碑高而票房低?

得知《過春天》票房低迷我一點也不意外。不懂粵語的朋友,看這部片會覺得不夠過瘾。但就算是懂粵語的朋友,如果不在港深或珠澳這幾個特定的區域裡往返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難明白電影裡那些人最真實的生存狀況是怎樣的?更不會明白,為什麼在境外工作、生活的他們會選擇铤而走險“走水貨”?

可當你真正經曆過,或者曾接觸過這些人的時候,你才能理解他們這群人在港澳地區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和尴尬到底是什麼。

而這些經曆,香港人是沒有這種體會的,澳門人也不會有,大部分的大陸人也不會有。除了住在深圳和珠海的,每天卻奔赴港澳賺錢的跨境學生和勞工,才能理解。

二、關于電影

佩佩是電影裡的絕對主角,至少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剪輯版本裡,導演把所有重要的鏡頭和劇情推進,都給了佩佩。所以下面,我想以佩佩這個人物作為切入點,來講講這個故事。

...

1、佩佩的窘迫是從缺錢開始的

青春時期的貧窮是一個拿不上台面的東西,天真似乎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太多東西都很想要,太多東西得不到。這時候的你就會想,如果我有錢就好了。

佩佩也是這麼想的,她想去日本,于是很努力地學習成年人的處事經驗,觀摩着成年人的賺錢方式。

記得電影裡有一個場景,那個賣水貨的大叔勸佩佩不要再帶水貨了。佩佩搖了搖頭,說不行,我需要賺錢。

然後大叔問她,你這麼小,賺那麼多錢幹什麼?

佩佩反問道,那你賺那麼多錢又是為了幹什麼呢?

賺錢是和欲望有關的,而欲望卻是和年紀無關的。

佩佩之所以迫切地想賺錢,是因為賺錢這個動作能産生快感,能讓她有成就感。

...

學生妹的佩佩,是軟弱的,貧窮的,邊緣人。而帶貨的佩佩,是聰明的。那些在家庭和學校裡得不到的尊重和重視,佩佩卻在帶貨的組織裡找到了。

2、跨境學童的憂愁:有身份≠有歸屬感

...

讓佩佩覺得窘迫的第二個原因,是歸屬感的缺失。

對于像佩佩這種跨境兒童而言,最長的路,莫過于上學的路吧。

我在澳門工作的時候就見過一個這樣的孩子,她的爸爸是澳門人,媽媽是四川人。但澳門的房價太貴了,他們買不起房子,隻好在對面的珠海買了樓。媽媽為了接送她上下學,不得不得到澳門工作。那個孩子曾經問我,為什麼每天都要跑去澳門上學呢?就算有優先通道,也是一件很累的事。

也是,她不知道珠海和澳門的教育資源在哪裡,她隻是覺得為什麼每天都要這麼累。這麼小的年紀,每天背着一個大書包,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上學。放學了,又得跨過人山人海的關閘回家,這不僅是一種體力上的勞累,還有一種精神上的疑惑和苦悶。

在這種孩子的心裡,是很難得到歸屬感的。

比如佩佩,她有一個香港爸爸,有一個内地媽媽。而她的香港爸爸,在香港隻是一個普通的底層,而且有着另一個家庭。對她而言,很少能感受到一家人團聚的溫暖。她雖然有一個香港身份,看似在深圳有家,在香港有圈子,卻不知道自己的漂浮的根到底在哪裡。

原來不是拿了一個香港身份,你就能成為一個“香港人”的。

3、對母親的不認同

佩佩最恨的,是自己的母親。佩佩最怕在别人眼中她和自己的母親是一樣的。偷渡。偷資源。偷男人。

所以當她從自己喜歡的男生嘴裡聽到:“你以為自己是誰啊,真的是佩佩姐嗎?”,從好朋友的嘴裡聽到“你和你阿媽一樣都是雞來”的時候,她整個人都要崩潰了。因為她一直努力,就是為了不要成為母親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成為母親這樣的貨色呢?

對佩佩的母親而言,嫁給一個香港人或者大陸人,隻是為了讓自己和孩子過上好的生活。有時跟愛與緣分就無關系。這樣的愛情和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件很現實的交易。

可佩佩的母親做錯了些什麼呢?她隻是想給佩佩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啊。她跟佩佩說,别的女兒有什麼,你也必須要有。可是,她隻看到别的女兒有什麼,卻看不到自己的女兒缺什麼。我想,很多父母應該也都是這樣的吧。

而對于像佩佩這樣身份的孩子,從一出生便會被認為和本地的孩子争奪資源。小時候搶奶粉、疫苗、長大了搶男人。所以電影在佩佩情緒大爆發上的處理,從人物心路曆程來看,是拍得相當真實的。

4、成長的意義

春天給人的感覺,是溫暖和柔軟的。而每一個人的青春期,也許都是人生中難熬的時光。

青春期的困窘,在于不知道如何和絕望和諧相處。正如佩佩的成長,是從與母親的和解開始,是從正視自己的身份焦慮開始。

當我們長大之後,才會發現,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需要去處理不同的窘迫。焦慮與絕望,是人生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而成長,其實就是學會去适應生活的刺痛,學會去直面不那麼美好或者慘淡的人生。因此,成長的意義,在于學會去面對自己的身份、處理自己的焦慮。

三、影片的意義
...

跨境學童,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群。他們身上所帶着的時代印記,是很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佩佩這個角色,不僅代表着一個鮮活的人,還代表着一個社會群體和現象。《過春天》不管從背景、題材、還是故事切入的角度,都相當小衆。它最特别的,是以跨境學童為切面,來講述了一個特定人群,他們在追求身份認同的故事。

我想,好的作品是通過描述可以關懷到個人的,《過春天》的意義在于記錄了像佩佩一樣的跨境學生這個群體的獨特經曆,而這些經曆也屬于人類普遍經驗的一個部分,屬于我們青春的一個過程。

很認同導演白雪在訪談中說過的一句話,她說,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其實他們想要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那些對欲望和情感的訴求,都是大同小異的。不管你正處于青春期,還是已經度過了青春期,我們都會對“青春”這個詞有着各自的感受和回憶。

這也許就是《過春天》這部影片的最大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