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陽光明媚的下午,踱步到電影院看了《老師·好》。出了電影院馬上給我表哥打了個電話:“哥,馬上有部電影要上映,我一會兒微信發你海報。去看哈!有好多咱們小時候的東西,那個時代存在過的光影、腦子裡的歌兒、沒校服的學校、可親又可恨的老師、我估計你會挺有感觸的。”關于電影本身,我很有共鳴,讓我想起我人生中那些可恨又可愛的老師們;那些一起和老師校長對着幹的哥們、一起放學哼着歌的死黨。


...

苗霸天激起了我對我高中時代很多老師的回憶。我記得我的語文老師,初次見面的時候就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把自己的名字闆書漂亮的寫在黑闆正中央。

種種回憶伴随着“苗老師”和孩子們的從對抗到互相理解的劇情,一幕幕也勾起了我自己高中時代的鮮活記憶。

我和我表哥差兩歲,學校也不一樣,我猜我表哥看到電影的時候,也會想到他學校裡的某位老師,和他的那群哥們。

是的,這部影片幾乎會讓每個人産生共鳴,想到自己的青春歲月中具體某個人某件事。盡管每個有共鳴的人回憶的那件事、那個人都是不同的,但對青春的那段回憶卻是每個人所共通的。

不開玩笑說,不管你是70後、80後、90後、還是00後,基本上高中歲月過完了以後,就再也沒有更讓你有集體榮譽感的歲月了。那些同學們發自内心擰成一股繩地和某人(老師、校委主任、班主任、校長……)“做對”的快樂;那些背地裡叫了無數外号的老師;那些後來長大了卻影響你一輩子的學習習慣;那些老師随口與教學無關卻影響今後人生的一兩句話……

那些鮮活而美好的學生時代的回憶會帶着青春耀眼的光芒伴随着一句“老師好”烙印在你内心的某處,因為那時候我們是最純粹的,那些發自内心的呐喊或者笑聲中不會夾雜着成人社會中的物質與世俗。

這些美好的東西都會被片頭和片尾(再次)出現的那段話勾回你的大腦,敲擊着你内心深處的某個地方:“我堅信,青春不會消亡,它隻是躲在某片綠蔭下,慢慢療傷,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當天看的時候,于謙老師和導演都來了現場。我記得導演說原片有3個多小時,後來剪成現在的時長。我個人其實更期待什麼時候能上個未剪切的加長版!


...

今天想(不怕暴露年齡的)寫點關于那個年代的特點。

這個電影時間設定是那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年代。第一批獨生子女們上面是接受根正苗紅革命教育的父母和老師,同時也接收着“武俠小說”、“霹靂舞”、“黑白到彩色電視機”、“話匣子到雙卡錄音機”這些新鮮事物,我們就是在那個年代擰巴着和大人相愛相殺的成長的。

那個時代的時代特點就像健美操背景音樂的費翔的《一把火》一樣,風格顯著卻轉瞬即逝一去不複返。

接下來寫的是我個人記憶中的那個時代,有一些能和現在做對比的東西我也列出來,當然并不能說明哪個時代的現象更好或者更不好,但真的差異很大是事實。

時代特點1:沒有“該死的校服”!

所有同學都是穿着自己的衣服上課,雖然那個年代的衣服無非那麼幾種。大家也不怕撞衫,更有趣的是每個人都有一兩件和别人一樣的行頭。

白襯衫和藍褲子(有兩條白線那款)、白球鞋是幾乎所有家庭的小孩都會有的裝備。别看平時上課的時候雜七雜八什麼衣服都有,學校列操、領導檢查什麼的,學校肯定會要求所有同學穿白襯衫藍褲子,那個時候學校的顔色會瞬間統一!!!

...

更絕的是,白襯衫和藍褲子都是合身的,絕對不會像現在的學校校服一樣,大了好幾個碼的運動服邋邋遢遢的罩在身上。

時代特點2:雜貨小賣部、老零食和批量吃的羊肉串

那個年代沒有便利店,小賣部好多都是個人開的,店裡從零食、文具到家用電器幾乎什麼都有一點,而且大家總能在衆多商品中找到自己要的那種零食!

就下面電影截圖裡的這個包裝袋,這不就是“無花果”嗎!那種一條一條的裹着白色粉末味道有點像陳皮的零食,和現代水果攤上賣的新鮮無花果從形狀到味道都很難想到有任何關聯。

伴随着無花果的還有麥麗素、大小冰壺、酒心巧克力、雙棒冰棍、大大泡泡糖……還有星星念念的北京洋氣水以及一毛五一串的羊肉串。任何一款零食都能讓你拿到班裡和衆多小朋友一起分享,然後赢得人心,就像後面婷婷豪氣的站在羊肉串攤主前喊“加60串”一樣(現在的羊肉串4-10塊的一串,估計沒人敢上來要烤一百串的)。

時代特點3:錄音機、街舞、健美操

小賣部裡那一排電器,除了第三排中間的是“話匣子收音機”右上角的電視機以外全是錄音機。雙卡的(也就是可以同時放兩盤磁帶的 )可以轉錄,價格最貴,一盤磁帶轉錄好多自制的盜版磁帶發給關系好的人,是特别值得你周圍同學羨慕和尊敬的事兒!

另外一個就是扛着錄音機公放在大街上跳舞了!

街舞現象也是80後慢慢出現的,和現在的廣場大媽有一拼,也是一到天黑就開跳。有人拿着錄音機放音樂,會陸續聚集一幫年輕人扭來扭去。和廣場大媽不同的是,大家動作絕對不會統一!各種快節奏的随着音樂舞動的舞蹈都是我們的迪斯科!

而街舞中最最牛的就是這個“霹靂舞”了。在邁克爾傑克遜的太空步還不被中國小孩知道之前,伴随着電影裡那個“阿裡,阿裡巴巴”的音樂,每個小孩都會偷偷在沒人的地方練習“擦玻璃”和“踩電門”。

...

擦玻璃這裡不講了,劇照裡文明和建設在苗老師家跳的這段就是典型的“踩電門”,就是想象有一股電流從你身上通過再傳給别人!

跳健美操要穿健美服,那個時候的健美服有連體和分體的,而且健美褲一定是踩腳的。不管你身材如何,是男是女都會非常自信的穿上健美服在台上精神飽滿的表演團體健美操。那個年代最能代表年輕人健康面貌和青春活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就是這個。

時代特點4:學校各種奇怪的規矩

進教室、進老師辦公室都要先喊“報告”,現在想想真的挺懷念的。

以前碰到不喜歡的老師,就是站在老師面前突然大聲喊一嗓子“報告”,看着老師吓一跳的神情,内心有無比的滿足感。

而老師對學生實施的處罰方式種類也很多。罰站、罰頂着水杯、調位子做第一排都是超級常見的。當然還有寫自己名字一百遍、在教室裡做俯卧撐,去操場上跑圈、舉着書高高的不許放下,蹲馬步……那個時候的老師也真的是想破腦袋吧。

而體育課……是所有課裡面最容易被“剝奪”的!班主任或者某些重要科目的老師總是能把屬于體育課的時間改成“班主任有事和大家宣布”以及“自習”

時代特點5:車禍和捐款

雖然聽不少人說車禍啊,捐款的情節有點狗血,但對于那個年代的小孩來說卻是真實存在的。我周圍幾乎所有同齡的小夥伴都有過學校捐款的回憶。而這種捐款不是寄給地震災民或者希望工程的,而是學校同學,或者同學的父母、爺爺奶奶。

而且捐款很透明化,每個人都會讓大家知道自己捐了多少錢,自然也是捐得越多越光榮。所以文明和建設把自己賣苦力打工掙到的買錄音機的錢捐給了耗子的那一個場面,80後的我特别有實感。

後面車禍的情節安排我也并沒有覺得那麼狗血,因為那不是“少見”的事故。那個年代小孩上下學都是自己去自己回,兒童上下學路上出現的失蹤和傷亡事件比現在要高。

...

時代标志6:自行車!

80年代的主流交通工具是28車和26車(女車),最in的品牌是飛鴿和永久。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可不菲,畢竟是老“三大件”之一!

那個時候大家都非常愛護自己的車,自行車蹭破了一點漆都像現在汽車刮花了一樣心疼。

“拆除擋泥闆”其實對那個時候所有中學生來說都是“小菜一碟”,因為我們的勞技課上都有“修理自行車”這個項目,而修之前就是先拆!

“拆除擋泥闆”後的升級版報複行為,就是把所有自行車上的漆都給磨光,變成裸車!這個可就比簡單拆拆車難很多了!我想苗老師的車也是因此才纏上了綠色膠帶的吧?

後來全班去找車的那段,那位大叔車上纏膠帶應該時出于擔心愛車蹭破皮的保護才誤打誤撞的被以為是苗老師的車……

哦,對了,結尾出現的安靜手編的橘黃色蝴蝶的鑰匙鍊,那個材料叫玻璃絲。玻璃絲和自行車幾乎是分不開的東西,當時很多人怕車刮花都會用玻璃絲把車大梁纏起來,纏剩下的就那給小孩玩或者順便再編個車鑰匙鍊。把玻璃絲編成小金魚、花蝴蝶什麼的,幾乎是所有從小學到中學的女孩子都做過的重要手作項目。

好了,我扯遠了。就好像電影裡說的,有時候一首歌就能把你帶回到過去的那段歲月裡,歲月凝成的珍珠偶爾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裡卻炙熱燙手,會瞬間勾起和那片歲月裡與年少的我們有關的所有回憶。

我的回憶裡混合着那個時代的各種新舊對撞的火星,而未必現在的年輕人所能有共鳴的,所以這些我對那個時代特點的回憶就算是小科普好了。

...

最後說說令人回味的結尾,剛開始看完的時候,覺得結尾有點不知所措。但反複品味卻覺得這個結局反而真實且更給人共鳴感。

很多青春片特别喜歡用“長大後的我們”結局,讓觀衆心裡塵埃落定。而《老師·好》的結尾卻明顯讓人對片中孩子們的未來抱有極大的好奇。就在電影結束後,我才反應過來開篇那朗誦“鉛筆對橡皮說”的人是王海。原來他真的成為了老師。安靜也隻交代了車禍後身體殘疾,接下來高考成績不理想。後來怎樣了呢?她成為什麼樣的人了呢?小乙、婷婷、文明、建設、耗子都還好麼?大家是否有交集?

這個貌似懸而未定的結局反而讓人更有共鳴,我當年的死黨、高中老師們深深的烙印在我青春記憶中的同時,現實中的他們卻各有各的獨立人生,而且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還保持聯絡。

然而這個就是生活,他們都還好嗎?他們現在怎樣了呢?

在不算漫長卻起起伏伏的人生路中,在下一次幸福的相聚以前,我們都在各自的小世界裡,我希望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裡,我的那些死黨們也會看到這部《老師·好》,會透過影片的一幕幕想起我們美好的那個時候,想起我,想起那些苗老師一樣的老師……

感謝我們生命中的遇到的每一位優秀的老師

感謝他們在我們稚嫩懵懂時曾如此盡職盡責、不計得失地為我們指引過方向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