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完刘雯,有人说,我落下了另一个“刚到底”的女神——
巩俐。
这个8月,巩皇罕见地露了两次面。
一次是今年五大时尚刊的#金九封面大战#,巩俐合作老搭档《marie claire 嘉人》,奉上了一组“运动时尚”。
美貌气场双slay。
...
...
...硬照惊艳得人移不开眼,背后故事也听得飘飘莫名热血——
很多人不知道,巩俐拍杂志十分“讲究”:
一年只拍一次杂志封面;造型必须为电影角色服务;拍照和拍戏一样,要有“入戏”的过程。
去年巩俐入选的年度十佳封面,造型就与她新作《兰心大剧院》的女特务角色相关。
...今年诠释从未尝试的“运动装”,则是为了她下个重要角色——《中国女排》,郎平。
看巩俐的拍摄花絮,就像在看一场电影。
她和几名女排队员,在休息间换装、讨论战术,一旁摄影师随手一抓,镜头就能入画。
...好像,演员身份和生命,已经深深刻在巩俐骨子里。
这就不难解释巩皇的第二次“露面”——
一组流传很广的动图。
...巩俐一身黑色运动服,头发高高束起,时而手托下巴,专注盯赛场,时而低头,在本子上快速写下什么。
神情动态,俨然一位正观看比赛的女排教练。
而,这可不是《中国女排》的片场花絮,或预告片。
而是真实的女排比赛现场。
女排姑娘在做赛前准备,巩俐则站在一旁,做角色功课——观察、记录郎导的一言一行。
明明,视像资料应有尽有,巩俐却非要亲自跑现场。
尚未进组拍摄,她已然入了戏。
嘉人拍摄花絮
看到有网友感慨——
原来天选之花如巩俐,也要做戏前准备,下这么大功夫。
飘飘一面深以为然,一面又有些感慨:
有多久,我们没见过一位演员,去如此精雕细琢一个角色了。
...一直以来,飘飘其实有个小爱好——喜欢找些过往演员演戏的幕后故事来看。
一是因为总能挖到宝:
看戏中难忘一幕如何形成;
看惊艳角色,如何被演员用一笔笔细节,填上血肉;
这些“干货”大多挺有意思。
比如舒淇就曾谈过如何准备聂隐娘。
靠两个字,习惯。
聂隐娘的身份是一名女刺客,永远躲在暗处,伺机而动,一击致命。
...侯孝贤和舒淇聊戏,觉得真正的高手,杀人时,脸上是不应该有表情的。
但说着容易,这种“面无表情”和面瘫完全不同——
女刺客隐匿林间,一跃而下杀人的片刻,动作要有力,五官却不能用力。
为了对抗身体的自然反应,舒淇每天挥动匕首几百次,面部却不做任何表情;
侯导每天把舒淇吊在树上、屋梁上,让她如真正的刺客般,适应风、太阳和黑暗的感觉;
...
...每天凌晨,吊着威压,从四米高的树上跳下来,一次又一次,直到能从身到心地习惯,并且毫无表情地一跃而下为止。
终于换回了面无表情、身手利落的女刺客。
...而周迅作为著名的“体验派”,准备角色时,其实也尝试过刻意的设计。
当年演《画皮》狐妖小唯,她曾苦思如何演出人和妖的区别。
所以戏中小唯,无论行走、还是站着不动,脚都是歪的。
...就是这样不仔细看都无法察觉的差别,人物的整个体态已经不同了——
美人柔弱,却带妖气。
还有当年让飘飘心一颤的小唯绝望深情望着王生一幕,周迅演时刻意歪了下头。
因为她在家养小狗时观察到,动物看人时,会不自觉稍稍歪头。
...你看,以前的演员,总是把“备戏”这个环节,看得很重。
她们是非常习惯于去琢磨一场戏的。
而那些经典、可反复回味的角色,也多是被演员“磨”出来的。
这也正是飘飘爱看一些好戏的幕后故事的另一个原因,一种久违的热血感。
说白了,你看到的,是一群有匠心的人,痴迷于打造一份作品的过程。
他们技艺优秀,追求的,却不是合格就好。
不怕耗时久,不怕费精力,只唯恐做不到极致。
...《风月》中周迅片场看了大半年张国荣和巩俐演戏,换来的惊艳镜头
这体现的,是演员对职业的一份敬畏。
而,发自内心的敬畏和认真,无论何时,都能感动和激励人。
...曾经,有水平、天赋的演员,在背后也要下这么大功夫去琢磨,使好更好,臻于完美。
可现在呢?
似乎不太一样了。
那些“热血”的幕后故事,越来越少见了。
反而我们最近一次,听到有关年轻演员“备戏”的消息,是什么时候?
飘飘能想起的,是老戏骨王劲松在上海电视节讲起某段经历。
王劲松在片场遇到年轻演员询问如何备戏。
他一般不会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遇到一个(剧本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如何做?是直接去问别人,还是看书或者查资料?有时候也会问,台词都背好了吗?
谁知第二天,有个年轻演员就特别自豪地逢人便说,“我台词背得特别好,我全背了,一段都没忘”。
我真的很遗憾
什么时候起 我们这个职业变成
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
...背台词=准备角色。
自律=群戏要在场。
导演要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场
...我们能清晰地感知到:
如今娱乐圈,在角色上使大劲儿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或者说,标准在下降。
宁静曾直白地说过,现在是明星的时代,不是演员的时代。
谁比较火就用谁
我不认同但没办法
...喜欢一个明星,不需要他对演员身份的敬畏,不需要他呈现的作品部部精品,只要是这个人就行了。
若是以上有一种能做到及格,已经是可以“吹嘘”的资本。
过去的“底线”,成了如今的“敬业”。
...当年轻演员,只要付出70分的努力,已经有人吹捧,又何必非较真地去“磨戏”呢?
更何况,现在环境也不鼓励“较真”。
周迅在《表演者言》中就提过,如今整个行业速度确实太快了。
市场不允许提供给演员“候场”的空间
...邓伦几年前参演《白鹿原》时说,自己演戏开窍就在这部戏。
当时张嘉译和他讨论剧本——
给自己加了几场戏啊?
我说没加
删了几场戏?
我说也没删
他说,那你这叫读剧本啊?
...后来邓伦才明白,读剧本,既是理解人物,也是弥补人物和自己的缝隙,这中间,必须有自主删加的过程。
可,现在的市场,又能容得下几个《白鹿原》这样的剧组呢?
人比戏大,你随意删加,人情世故上难办。
剧组也没空等你一人。
...其实如今的环境,要逆流而上,保持对演员身份的敬畏,更难了。
可,难,并不代表没人做到。
看了最近戏骨飙演技的好剧《小欢喜》吗?
三对夫妻,观众最不眼熟的,或许是王砚辉和咏梅这对——
但要说到演员职业的敬畏和认真,飘飘最服他。
在主演《小欢喜》之前,王砚辉演的几乎全是配角。
两个例子你绝对记得——
《我不是药神》里,假药贩子对着患者“推心置腹”时,脸上那抹荒诞,是他。
...《烈日灼心》被人误以为是真实犯罪录像的3分钟片段里,演杀人犯的,是他。
...周迅盛赞王砚辉是“纪录片式的演员”,但,王砚辉那些个不同却惊艳的配角,也是他一点点“磨”出来的。
每个细节,都有心思——
《光荣的愤怒》里,王砚辉演云南乡村里的恶霸村长。
本来按着恶言恶语演就行,王砚辉却多想了一步:虽是个恶霸,但能当上村长,肯定有点小城镇的“领导智慧”。
所以最后熊老三什么样?
人前说话慢悠悠,遇事笑盈盈,“狠”都往里藏。
...电影《非凡任务》,他饰演内地三线城市的毒枭。造型师本来给他设计的造型,是油头粉面,戴粗粗的大金链子。
王砚辉却说,三线城市贩毒,每天在刀尖上讨生活,这么招摇还不早就被灭了。
最后他给自己设计的造型,看着是普通人模样,但鼻上架的那副眼镜,足见心思。
...王砚辉至今都不算达到“世俗意义”的红,但绝对是一位极其注重“创作空间”、有匠心的好演员。
哪怕是几分钟的配角,花得是几十倍的心思。
这是他对演员职业的敬畏。
如他所言——
即使和曹保平导演合作了太多次,但每一次都会忧心,“我还有什么可以给他”。
演员就是,给一句话,我演到最好,就可以了
...
...热血和匠心,是不论各行各业,不论处于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得有的东西。
但这两套东西,都需要时不时拎出来,涤炼一下。
年轻的鲜肉小花,流量大,机会多,工作杂,没时间,甚至没有拥有的意识。
大腕儿们,像巩俐、周迅这样保持初心,一如既往的,实际也不多。
而你会发现,拥有这两样的,反而大多是中游那些,有实力的“非著名演员”。
他们即便不具备一些资源优势,却也不会轻易屈从如今的已经下降“标准”。
比如另一位常年配角的好演员,刘奕君,坦诚自己接过烂剧本。
我对大的剧本是没办法的
只能在我的人物线上
让我的心里有依据
让它合理化,并尽量生动起来
...没有一个镜头
敢去敷衍
...你看,真正的好演员心中自有杆秤,秤出每个角色,是否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演员身份。
即便是小角色,甚至是烂戏里的角色,也要照自己的“标准”去磨,分毫不差。
这也是飘飘想说的:行业环境的恶化,不用全归罪于演员;
但年轻演员的修养,更没道理全甩锅于环境。
好演员,在好演技之外,也需要有作为演员,最基本的使命感。
和外界纷扰无关,这是内心的选择。
因为现在整体快嘛
但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