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裡橙子

被安利了很久的《牧馬人》,終于在前兩天看完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張賢亮小說《靈與肉》,由李凖擔任編劇,朱時茂、叢珊、劉瓊主演的電影,該片講述了父親許景由因在解放初期抛妻棄子奔赴美國,又在改革開放回國并想帶兒子許靈均前往美國,但在此期間,他了解到許靈均這些年所經曆的一切,最終尊重兒子的選擇,并獨自離開。

...

image

整部劇通過底層人物許靈均的生活軌迹,講述了三個不同政治時期的他的心理際遇,并且重新獲得友情、愛情、親情的故事。

作為一部中國經典電影衍生時期的電影,雖沒有後期《芙蓉鎮》的出彩,也沒有《紅色娘子軍》那麼有戲劇性,但作為一部講述國與家之間的溫情小故事,卻足以引人深思。

而最重要的一點,在從小就經曆種種不幸的許靈均,能夠支撐他充滿希望活下去的原因,就是他心中有信仰。

01

許靈均從小就被父親抛棄,母親在不久後病逝。但所幸他遇到了對他不錯的老師,不僅幫他申請入學,還讓他住進了學校宿舍,最後他也如願留校教書。

這一切都離不開他老師對他說:“一定要相信黨。”

這句話成了他的信仰,還成了他在青年時期被打成右派時活下去的信念。

因為他相信國家能夠給他一個交代,黨可以洗刷他的冤屈。

即便被下放到牧場,甚至想過自殺。

但他在牧場裡遇到了待他如親人的郭pia子,不僅幫助他躲過造反派的審問,還幫助他娶了媳婦,最後也重返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

許靈均感受到這裡人們的淳樸善良,還感受到了人間溫情,這是他小時候從未有過的感受。

...

image

即使在30年後再次遇到已是億萬富翁的父親許景由,他也不豔羨。

因為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有對他包容的人們,以及愛護他的妻兒,盡管他曾經迫切地渴望擁有父愛,但在熬過“文革”這個大坎之後,他更明白,他應與親朋一起,走向新生。

那是因為他從小對家國情懷的信仰,以及從小受到的恩惠都是由這片土地所給予的。

他不忘初心,投身于教育事業,是他畢生要做的事。

02

由于涉及敏感問題,《牧馬人》在籌拍階段遇到很多困難,甚至在開拍到一半差點被叫停,好在最後順利上映。

很多人都說謝晉對右派題材有着癡迷,事實上,這種在電影創作中反映真實,甚至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是謝晉畢生所追求的。

不僅如此,他所拍攝的電影在當時的百花獎和金雞獎上必定是要寫上名字的。

他在逝世10年後,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時,入選為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而他在電影文藝界的地位,堪稱是“中國電影的民族魂”。

他對電影的信仰與堅持,始終保持藝術創作與時代發展同步。

...

image

所以我們能夠在《牧馬人》裡的許靈均身上,看到在政治風雲的變化中,他被打入生活最底層,蒙受從肉體到精神的扭曲,卻始終追求愛與真理。

這也是謝晉對戲劇的癡迷,盡管父母堅決反對他選擇進入戲劇學校,但謝晉仍是義無反顧地考入了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著名現代話劇劇作家曹禺便是他的老師,這也在他的藝術創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創作者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态度,也能看到人們對信仰的笃定。

這也是為什麼人一旦有了追求,有了渴望,人生才變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03

雨果曾說,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在許靈均的一生中,他對國家及黨的認同感超過了劇中所有人,在看似不幸的童年裡,卻在享受着“社會主義”下溫潤的陽光。

他的一生雖有不幸,可他獲得的幸福不比任何人少。

童年,有善待他的老師;青年,有幫助他的朋友;壯年,有持家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在一切變得更好的同時,摘掉了“老右”的帽子重回教育崗位,還找回了當初失去的父親。

...

image

當他對某種相信有了笃定,人生就像開了挂一樣,擁有了創造的力量。

就像克萊爾所說,人是為了某種信仰而活着。

你可以是某一宗教教徒,也可以是無神論者,甚至隻信仰某一種你相信的任何可以帶給你力量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對這種信仰的熱愛,才算真正地活着。

願你活得真誠有力量。

/End.
/圖丨《牧馬人》劇照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陳晨的呀,90後天秤座女生一枚,非自由撰稿人,影視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