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Sir看過太多次,我們用這句話釋懷已發生的悲劇。

這是真理嗎?

是。

它是旁觀者的真理。

受害者,不會這樣說。

同樣,還有一種人,永遠不會說出這句話。

《一個母親的複仇》

Mom

...

...

一部Sir看完會自卑的電影。

海報上的一句話,能窺見它的震撼——

“正義到不了的地方,還有母親。”

對于母親。

正義沒有天平,沒有利弊,更沒有對錯。

隻有血肉。

不久前,Sir推薦過一部網飛的印度劇《德裡罪案》。

關于2012年震驚全世界的印度德裡黑公交輪奸案。

《德裡罪案》着眼警察,講述了他們如何逮捕兇手……

他們大獲全勝。

然而,結尾卻透出一股深深的無力感。

...

來源于三個地方。

一,傷害。

兇手伏法了,但傷害已經造成。

不僅對人,也對社會。

現實中,那位受害女性最終因為傷重,不幸離世…

而巨大的罪惡更是剜在整個社會意識上的污點,造成了警民沖突,社會暴亂。

任何遲到的正義,都無法愈合這個傷口。

二,兇手。

劇中,一個警察這樣形容兇手:“他的眼睛空無一物”。

盡管伏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錯了。

與現實對照的是,此案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記錄了真實的兇手被處死前的采訪:

一個巴掌拍不響

對于強奸來說 女人比男人責任更大

...

三,社會。

案件的結束,沒有帶來希望。

那些沒那麼刺眼的犯罪繼續在發生,那些沒有被曝光的暴徒繼續逍遙法外,那迫使邪惡滋養的土壤繼續制造着邪惡。

...

...

正義無力,法律無力。

印度人心中依然有無處宣洩的強烈憤怒……

2017年,《一個母親的複仇》在印度上映。

它也改編自5年前的“德裡罪案”。

一個女孩在夜店外,被幾個男人拖走施暴。

之後,警察抓住了他們,将其帶上法庭審判。

但,因為這幫歹徒有權有錢,他們調換了證據,買通了證人,逃過了罪名……

...

這一段,兩個鏡頭讓Sir迅速進入當時印度的社會環境。

夜店外,女孩被男人抓住。

這時,一個夜店的男保安看到了這一幕。

他用力扔掉煙,快速跑過來……

阻止?

錯,他手腳利落地幫忙把女孩塞進車裡。

一個動作,揭發了印度男性之間那點共享的醜陋,他們都有同樣的不滿、壓抑和陰暗,因此在變态心理上,他們會組建起臭味相投的聯盟。

這個動作也暗示:

罪惡,不僅是來源于極個别的邪念,更是集體意識的腐敗。

第二個鏡頭,是這輛犯罪的面包車,遠遠駛入黑暗。

一個上帝視角,俯瞰着黑夜中的面包車。

路上沒有人迹,路燈暗黃。

卻有四條野狗尾随着車。

4個罪犯,4條野狗。

野狗當道,既是對罪犯的比喻,也是對世道敗壞的隐喻。

...

影片前半部分,講述慘案和慘案背後更慘的“公正”。

而從一切最終倒塌開始。

它就跨過了對社會現實的嗟歎,開始給觀衆營造一份幻想。

複仇。

這種幻想有價值麼?

至今,《一個母親的複仇》已取得63億盧比票房。

注:以下劇情有輕微劇透

...

看似,《一個母親的複仇》講的是印度社會。

實際,它的情感基于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角色——

母親。

這也是為什麼Sir說,電影讓Sir自卑。

如果說男人的強大是“鋼”,女人的強大就是“水”。

是内斂,是柔韌。

是面對再強大的磨難,都能找到縫隙來收藏本心的無畏與無邪。

...

故事中的母親,是一名生物老師。

電影開頭的課上,她選取了一張肌肉男的照片,給學生們講解肌肉的結構。

像這樣。

...

但在女兒的事件之後,這個母親變了。

你可以隐隐感到,她對男性力量的信念崩塌。

她不再與丈夫溝通。

她開始尋求“非男”的幫助,包括一對變性的男人,還有一個毫無男性魅力,又矮又秃的偵探。

...

最後,是她進行複仇的方式。

預告片中,我們知道,她的複仇套路或多或少都與男性的特征有關。

有的是性征,有的是性魅力……

她絕非正義天使。

她隻是一個被逼上絕路的弱女子。

而當這樣的弱女子,擁有着知識的力量和複仇的決心,你猜猜,她會變成什麼樣子?

隻能說,她依靠知識扳倒武力的方式,非常厲害。

有人說《一個母親的複仇》是印度版《告白》。

——都是關于,為了報複惡,将自己降格于惡的母親。

都是關于,用智慧和耐心去熬磨極惡人性的女人。

女人。

别惹女人。

...

...

決定複仇後的母親,來到一座染坊,尋求朋友的幫助。

染坊挂滿了紅黃色的長布,微風吹過,她一襲黑衣走在裡頭,形如複仇女神。

這是其中一場讓Sir感到燃的戲。

除了鏡頭,《一個母親的複仇》的台詞也很抓人:

在這個國家,可以僥幸逃過強奸罪,卻不能打一個強奸犯耳光。

神顧不了所有人,所以它創造了母親。

還有一句台詞。

片中,那個秃頂偵探有過懷疑,他說:“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

母親立刻回答:“錯。”

但她繼續說:“但是什麼也不做也不對。如果要你在錯誤與不對之間選擇,你會選什麼?”

有一場戲,是母親直面黑雲壓頂的單薄背影。

...

這就是她的強大,一種凝視深淵不回避的氣勢,一種甯可不對也不要容忍錯的自甘堕落。

飾演母親的是希裡黛玉,人稱“印度電影的高級女祭司”、“寶萊塢最後的女皇”。

片中,她的表演令人難忘。

一場,是發現女兒失蹤之後,她慌張地跟在場學生打聽。

可學生紛紛說不知道,一邊說一邊走開了。

人群散了,可這位母親依然喃喃說着:“我告訴她要小心的……”

這是一位老師,她從來不在學生面前示弱。

但這次,她卻結巴、顫抖、懇求,如同孩子。

她必須把話說完,即便沒有人在聽。因為在心理上,她期盼安全感,然而最後一顆石頭也無法落地,她對安穩的乞求自然變成了一種禱告。

希裡黛玉把一個女子脆弱時的表現塑造得淋漓盡緻。

...

接下來再看一張劇照。

是她打電話給丈夫,求他快點回來的時候。

她的哭相,絲毫沒有“國民女神”的儀态,反而又猙獰,又扭曲。

為什麼?

因為無法忍受的痛苦,但又有人在場,不得不強忍。

這種對“脆弱”精準而透徹的把控,也使得之後母親的黑化,在反差感的帶領下,極其震撼。

...

...

...

...

對了,《一個母親的複仇》有可能是希裡黛玉與中國銀幕的最後一次交集。

去年2月,她已經過世。

這位4歲出道,演過236部寶萊塢電影的女神。

這位獲得四座Filmfare獎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獎的寶萊塢傳奇。

在此,Sir向她緻敬。

...

...

...

...

不可否認,《一個母親的複仇》有點冗長,在價值觀上也有搖擺,導演最終沒能給出一個“何為對錯”的答案。

但對女性的禮贊,對性别問題的探讨,對複仇本身的思辨,也非常鮮明和尖銳。

為什麼要複仇?

片中,母親來到了一個現代藝術展,停留在一張紅色的畫作前邊。

...

偵探問,這幅畫畫的是什麼。

母親回答,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亞的血洗頭發,《摩诃婆羅多》,最古老的複仇故事。

印度現代學者認為《摩诃婆羅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内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

《一個母親的複仇》借着這幅畫,暗示在現代法制之下,照顧人性的必要性。

這部電影的“複仇”,是一種來自人類根性的情感。

不止關乎仇恨。

也關于對和錯,關于始和終,關于如何在傷痛之下重新開始生活。

這也是Sir始終推薦大家去看它的原因:

它能讓你重新掂量,悲劇的重量;

它能讓你重新感受,母性的極緻;

它能讓你重新選擇,你眼中的正義。

電影會在5月10日,母親節期間上映。

為母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