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有太多電影。
有些深刻像黑暗的深淵,有些真實像爆裂的鏡子。
這個世界又隻有一部電影。
叫做《千與千尋》。
6月21日。
《千與千尋》,終于,在中國上映。
以它的知名度,Sir本不用多說;以它的影響力,人們早談過萬萬千千。
但怎能不說?
18年來,它承載多少中國人的童心,伴随我們走過多少迷茫,在我們委屈惶惶的時候,是它讓我們流下眼淚,用憂傷,給予我們奇迹般的信心。
今天,Sir想告訴你,我對《千與千尋》的8個回憶。
一份獻禮。
緻敬,感謝,回報。
然後重逢。
注:本文有劇透,但《千與千尋》的價值,絕無法用劇透傳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千與千尋》,它屬于全世界,也隻屬于你。
1. 笨蛋千尋
2001年,千尋十歲。
她在一趟遠行的車上,手裡捧一束花。一張卡片,來自她的好朋友理砂:“千尋保重,我們還會再見面的哦。”
千尋癟着嘴,頹廢躺在後座。她身邊有一張皺巴巴的紙巾,看來哭過。
她要搬家了。這是爸爸媽媽的決定,她不理解。
開始的千尋并不懂事。
爸爸喊了她兩聲,她才稍微有點反應。
爸爸說快看新學校,她還對學校伸了伸舌頭。
其實,宮崎駿和同事曾讨論,要不要讓爸爸多叫她幾聲。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小朋友遲鈍叛逆,常常對父母的呼喚聽而不聞。
千尋的原型,是宮崎駿一個朋友的女兒。
宮崎駿在新宿有一座山間别墅,每年夏天,他都會邀請朋友和朋友的孩子來玩。那些時候,他觀察到小朋友被家人拽着來的樣子,不耐煩,懶惰,任性,稀裡糊塗…
孩子們的神态,被他放在了千尋身上。
雖然是2D手繪,但宮崎駿筆下的小孩比任何3D都真實。
——他賦予了無數細節。
害怕時抓住衣角,無能為力跺跺腳。
還有這個被美國影評人津津樂道的穿鞋動作。
小女孩穿鞋之後,要頂一下腳端,才合腳。
有人評價,就在這種小細節中,宮崎駿的十歲小女孩真的使我們信服——她是十歲的小女孩。
宮崎駿說:“我要拍一部給10歲孩子看的動畫。”
所以,他畫的也是一整代日本90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寬松世代。
寬松世代是日本人發明的詞語,指1987年以後出生的小孩,因其考試不發表排行榜成績,奉行寬松的教育方法,所以把這一批孩子叫做“寬松世代”。
因為寬松,容易嬌蠻,所以笨蛋。
為了讓千尋看起來沒用,宮崎駿特意把她的兩條腿畫得好細,似乎,她走兩步就會摔跤,然後就得哭着喊着要媽媽。
電影前期,你可以看到她的種種笨拙。
比方說恐慌之後,她兩腿無力;拜訪大人物時,甚至不知道敲門。
最誇張的是摔跤。
Sir數了一下,電影到第62分鐘,千尋一共摔了7.5次。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路摔過來的。
曾經,爸媽會把你抱起來。
孩子們常常在溫暖中誤以為,這種保護會伴随一生一世。可他們又哪裡會預見,自己總有一天要學會爬起,否則珍視的一切都會消失,再也撿不回來……
2. 眼淚
有人說,10歲的人看《千與千尋》是一個故事,25歲看是第二個故事,50歲看是第三個故事。
Sir也聽一個年輕人說過,她在大學看《千與千尋》,沒啥感觸;工作後看第二次,哭得像個傻*。
《千與千尋》雖是童話,卻不止打動孩子。
常常還能打動那些崩潰過的人。
它真實還原了一個少年失去靠山之後的心路曆程。
剛失去爸媽時,她兩腿發軟,站不起來。
獨自冒險時,她兩手時刻相握,身體不斷發抖。
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好不容易得以休息,千尋突然肚子絞痛,蹲了下去……
這是長時間的情緒緊張和身體應激過後的癱軟。
隻是,難過和哭是兩碼事。
千尋知道哭也沒用,所以她不哭,隻把天大的壓力扛在肩上,就算疼得暈倒也得咬牙撐着。
人越長大,哭泣越難。
2015年,有一部皮克斯動畫叫《頭腦特工隊》,講述一個離家出走的小女孩,腦海裡五種情緒碰撞的故事。影片最後,治愈了小女孩的,不是她腦海裡的“快樂”,而是“憂傷”——憂傷有時候比任何情緒都能治愈人。
别驚奇,早在14年前,宮崎駿就把這個道理告訴了我們。
《千與千尋》最催淚的那場戲。
好多人說,他們心靈早已堅硬,但每每看到這兒依然止不住大哭。
那是千尋最低谷的時候。她探望了成為豬的爸爸媽媽,然後狂奔出去,一個人蹲在草叢邊。
她似乎什麼也感覺不到,隻有無盡的絕望。
白龍拿了飯團給她。心情不好的千尋,即使好久沒吃飯,也不覺得餓,她并不想吃。
白龍勸了第二次,她才接過來。
一口。
兩口。
很好吃呢……
她發現原來自己已經這麼餓了。
眼淚湧了出來,千尋終于嚎啕大哭……
這裡的配樂叫《那個夏天》。
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那個夏天。
在那個夏天,我們終于明白了孤獨的滋味。
在那個夏天,我們告别了曾經的自己,也把哭聲埋進了悠長的低沉。
在那個夏天,我們第一次懂得,即使哭泣再也不能為我們喚來救星,我們依然需要它……
因為哭泣是我們對心底的撫慰。它提醒我們,即使我們咬着牙關,捏緊拳頭,我們依然單純;即使美好從我們身邊被剝奪,我們依然不甘,不會放棄。
3. 道理
《紐約客》雜志曾經采訪過宮崎駿,那位記者寫下這麼一句話:
筆者發現,雖然宮崎駿的電影非常善良、人道,但他本人卻總給人一種嚴苛的印象…
Sir私心認為,宮崎駿把自己也畫進了《千與千尋》中,就是那個燒水的鍋爐爺爺。
手很多,什麼都要幹(宮崎駿做電影是啥都包攬的);手底下一堆沒用的煤灰(宮崎駿常常罵自己下屬);愛挑毛病,愛抱怨……
△ 外媒做的一張宮崎駿照片,指他又寫故事又導演又畫畫……
《千與千尋》裡,老爺子宮崎駿也藏了一些說教哦:
“孩子,你要如何如何,你不要如何如何……”
在千尋和鍋爐爺爺相遇的那場戲。
千尋看見,有一顆小煤灰被煤塊壓倒。出于好心,她搬起了煤塊,要放下,鍋爐爺爺突然厲聲說道:
既然要幫就幫到底
千尋于是把煤塊丢進火爐。這時,其他的小煤灰都來裝可憐,想要她幫忙。
鍋爐爺爺又說千尋:
你不要因為一時高興
就把别人的工作搶去做了
不工作的話,他們的魔法都會消失
這些話都有深意。
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但幫助了别人,你也可能給别人帶來了依賴和懶惰,使他們失去自立的信心和價值。
(聽,宮崎駿在勸說你不要太溺愛孩子)
講真,如果曆數這些道理,你會覺得《千與千尋》就像一部教育片。
甚至在大反派湯婆婆身上也有道理。
她立過一個誓言,要給想工作的人工作。所以,即使殘忍,她也隻對那些不工作的家夥殘忍。
為什麼宮崎駿要告訴我們,工作才是生命的魔法來源呢。
你可能不知道,在日本,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工作,不知是自卑還是懶惰,他們天天把自己關在家裡啃老。
2019年6月1日,日本76歲前高官熊澤英昭殺害44歲啃老長子後自首。熊澤英昭表示,兒子一直沒有工作,且有閉門不出的傾向,在家裡有過暴力和粗話,還向父母叫嚣“擅自把我生下來就要擔起照顧責任到死前最後一秒”。
澎湃新聞
這樣如何算是生活呢……
工作不止是賺錢的手段。它可以為一個人提供行動的理由。它會帶給你一些痛苦,但沒有它,你會對自己産生徹底的憎惡。所以,工作也是一個人生命力的打泵機。
這可是宮崎駿拍給10歲小孩看的電影。對小朋友,一個老人總是循循善誘。
他不說箴言,但他的動畫處處真理。
不止在台詞,故事,還有時候在不為人注意的設定裡。
湯婆婆身邊有兩個家夥,一個小版的她自己,一個大版的嬰兒。
小版的湯婆婆,長着她的腦袋,跟着她飛來飛去,替她做髒活。這種鹦鹉學舌的跟屁蟲,似乎隐射了職場官場中,那些沒有本事,狐假虎威的家夥。
巨嬰,我們更熟,它在2018年被選為中國網絡流行詞語,卻早在《千與千尋》就有了形象——被過度保護的有心智的孩子。
還有更有趣的。
當湯婆婆的雙胞胎姐妹錢婆婆,給這兩個家夥施法,他們分别變成了兩種别的生物——
一隻烏鴉,一隻老鼠。
這不就是“跟屁蟲”和“巨嬰”的某種本質?
所以,看《千與千尋》,你不會覺得被說教了。
你反而會覺得,心上開起了一朵花。
4. 可愛
有人說宮崎駿的動畫總傳遞一種萬物有靈論……
說白了,就是什麼都好可愛啊。
比如說會翻白眼的門環(因為千尋沒禮貌)。
比如說小煤灰。
它們很有性格,喜歡偷懶,喜歡擡杠。因為工作太辛苦,還會整天跟鍋爐爺爺吵架。
後來,小玲帶飯過來,小煤灰們全都不吵了,紛紛跳去吃飯。
就算是它們的食物,也不是宮崎駿胡亂畫的——
來源是日本一種盛行的糖果,叫金平糖。
小煤灰們心地善良,會悄悄幫千尋把鞋子收起來,在她需要時還給她。
千尋走了,它們還會蹦來蹦去,跟她再見。
還有前面說到的小烏鴉和小老鼠。
宮崎駿在這倆家夥上的心思實在太多。
有次,千尋鞠躬,頭發落在了小烏鴉頭上,它甩了半天才甩脫。
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角色,居然慢慢結成了可愛的友誼——在地上我背着你跑,在天上你帶着我飛。
它們旅行的時候特别開心,還會一起扒着玻璃大喊。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千尋想幫小老鼠代步,沒想到它還好傲嬌……難怪,心裡住着個高傲的巨嬰!
在Sir所知的導演之中,宮崎駿是最熱愛生命的那個,沒有之一。
有多愛?
除了這些對萬物有靈的渲染。
他還會觀察和記住身邊每一個生命的表現,不經意地放進自己的動畫裡。
千尋的爸爸吃飯好快,這來源于他的一個喜歡狼吞虎咽的朋友。千尋的媽媽吃飯時手肘向下,這又來源于吉蔔力工作室的一個女同事。
還有白龍的動作。
因為生活中沒有龍,所以宮崎駿對龍的靈感,來源于其他動物。
他說,白龍掉下來的時候,應該有兩個步驟:先像壁虎一樣貼在牆上,然後像蛇一樣掉在地上。
為此,他還跟同事們解釋,一條蛇從樹上掉下來,并不是流線型地落下來,而是一整團“啪”地落到地面。
最後,白龍果然就是這個樣子。
為了畫千尋給白龍喂藥,他還特意囑咐吉蔔力的畫師們,到獸醫店去考察,觀察和記錄獸醫怎麼給狗喂藥……
宮崎駿知道生命的可愛,也知道生命的可貴。
還有個小故事。
2016年,一群做3D動畫的年輕人來找宮崎駿和鈴木敏夫,給他們看自己的項目。他們做的是人工智能動畫,實驗項目是一種依靠肢體行走的,“沒有痛覺”的人體。因為姿态詭異,年輕人說可以應用到喪屍遊戲中去……
看完之後,宮崎駿說了一段話。
“我有個身體有殘疾的朋友,他連擊掌的動作都沒法簡單做出,就隻能這麼動作僵硬地和我比劃一下。
一想到他,我就分分鐘看不下去。
你們做這個的人不是沒有考慮痛覺麼,極度讓人不爽。
這麼惡心的東西你們擅自做了也沒什麼。
但我絕不會讓它和我的工作扯上半點關系。”
5. 腐爛神與河神。
相信好多人都對腐爛神印象深刻。
它渾身爛泥又臭又髒,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人人都說它不是好東西,沒興趣賺它的錢,就算是湯婆婆,面對它,也得慫。
隻有千尋挺着小小的身軀,卯足了勁去為它清洗。
但腐爛神不是個壞家夥,在千尋卡進爛泥的時候,它把她救了出來,還為她做了一頂水的帽子。
當千尋終于把腐爛神身上的刺拔出來,湧出的垃圾簡直令人驚恐。
——怎麼能有這麼多。
腐爛神,原來是一位不堪重負的河神,它來到湯屋,是希望有人能把它身體裡的污穢清理掉。
我們都知道,現實的垃圾多得多。
這段故事其實來源于宮崎駿的經曆。
好多年前,他和夥伴們治理過家附近的一條河流。他們在河底下找到了一輛自行車,隻好用繩子綁住車把手,把它拉了出來。後來,這條河果然變得更清澈……
《千與千尋》中不止這一位河神。
白龍也曾是一位河神,名叫“琥珀川”,在幼年千尋掉進河裡的時候,他把她救了上岸。後來,琥珀川被人類填了,在原址建成了大廈。白龍從此無處可去,隻好來到湯屋,向湯婆婆學習魔法。他把自己的名字賣給了她,漸漸忘了自己是誰……
雖然在這個妖怪橫行的世界裡,人類是妖怪的受害者。
但那些妖怪,一個個都是曾經繁榮的自然靈魂。
說到底,他們才是人類的受害者呢。
6. 無臉男
宮崎駿常常為身邊的醜惡失望,有時還會被激怒。
但他畫畫的理由和目标卻是同一個:“我一定要給人們看到美好的東西。”
宮崎駿的電影裡很少絕對的反派。
在《千與千尋》,即便那個最像怪物的無臉男,也不是人人讨厭的角色。别說讨厭,很多人還喜歡上這家夥,常常在各種展會cos它。
無臉男。
一張白紙,腦袋不大靈光。他内心單純,莫名被千尋吸引。後來他發現大家都喜歡金錢,就用法術變出金子,果然人見人愛。
唯獨,千尋不想要他的禮物……
最終,無臉男欲望大發,吞下三個人,變成了怪獸。
這也是他最脆弱的時候,終于說出了他的苦悶:我好寂寞。
無臉男背後的深意太多,誕生至今,人們已經解讀過N個版本:
有人說,它是一個失去名字太久的人類,隻剩下了欲望;
有人說,它象征了日本性交易産業中,花錢買陪伴的顧客;
有些美國人認為,它代表着宮崎駿眼裡,資本主義國家操控的日本:迷茫、落寞,貪欲旺盛,在越來越強如怪物的同時,也越來越空虛。
就如千尋說過,無臉男在油屋變壞了——而你去看看油屋的管理者,湯婆婆的居室,處處是歐式裝修。
宮崎駿本人沒有确認過任何解讀。
在法國雜志《PREMIER》的采訪中,他和鈴木敏夫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鈴木:無臉男就是宮崎駿自己。
宮崎駿:無臉男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無臉男是一種象征,是每個人的心中都秘密存在的力比多。(“力比多”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近似于“原欲”)
大概,即便是宮崎駿也有過同樣苦悶的青春吧。
卑微讨好,無望追求。
無臉男是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
誰都有熱忱地喜歡一個人的時候。
誰都有喜歡,卻得不到同樣的被喜歡的時候。
誰都有因為求之不得,自輕自薄,自暴自棄的時候……
無臉男的原型是一種日本蠶蟲。
它們貌似有臉,但在“臉”之下,有一張藏起來的嘴;它們吃起葉子來,不停不停的;它們的本命是吐絲,終日默默無聞地織出美好的絲綢……
動畫人如此。
自卑而善良的人也如此。
關于無臉男的一切線索,不論好壞,最終彙合在這裡。
不用懷疑你對無臉男的憐惜,他代表着我們心中的那點卑微的欲念。
這欲念,不是好,也不是壞。
因為它既可以帶來撞破南牆的痛苦,有時候,也可以帶來守得雲開的安甯。
7. 幽靈列車
據說,《千與千尋》本不是這個結局。
宮崎駿原本想讓千尋、白龍同無臉男大戰一場。
但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大戰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趟旅行。
但這,也成就了影史極著名的一場反高潮戲——
幽靈列車。
在這場戲,千尋哪兒也沒去,就在那趟孤零零的列車上,目睹着世界的變遷。
她看見,窗外遠處有一座孤獨的小島,島上有一座孤獨的房子,和一棵孤獨的樹。
誰住在那兒?
她看見,一條憑空的孤獨的路上,出現了一對孤獨的父女。他們在等待列車經過。
他們要去哪兒?
幽靈列車似乎是一個不同于人界和湯屋的第三世界,這裡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地方。
我們不知道這輛列車開往何處,隻說它有去無回。車上都是透明的幽靈,看不見臉,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隻是安安靜靜坐着,到了站,就拎着行李離開……
但我們能猜到,這是他們生命的最後一程。
那些身材肥胖,穿着厚重的成年人們,終于都安分地走了。生命已矣,他們那些負重般的回憶,棉襖般的經曆,也跟着一塊兒離開。
還有窗外那些沒有店面的霓虹招牌。
每一座招牌,每一個商标,似乎都是,一些人曾埋葬過的事業和理想。
最讓人無法忘記的是,驚鴻一瞥的她——
那個衣衫單薄的小女孩,靜靜站在列車邊上,目送着千尋離去。
和所有“知命”的靈魂不一樣的是,她有着明顯的留戀。
她還小,還沒有見識過世界,可是命運沒有對這樣的小生命施與憐憫,隻是沉默地召喚她回去。
生命最困惑的事情莫過于此,生命最缺乏答案的事情莫過于此。
在國外社交媒體湯不熱上,有這麼一句盛傳的評論:
“迪士尼的動畫觸動你的心,吉蔔力的動畫觸動你的靈魂(Disney movies touch the heart, but Studio Ghibli films touch the soul)。”
Sir以為,秘訣就在于這樣的安靜。
宮崎駿曾說:“如果你一直讓人物跑來跑去,不會休息,那麼這就隻是忙碌。但如果你制造點平靜的時間,那麼電影會升華到更廣的維度。”
這種理論,被他稱之為“間(ま)”。
其實好多電影人都會這樣調整節奏。
但大多人炮制的“間”,隻是簡單的插科打诨,或者舒緩的音樂按摩。
唯有宮崎駿不同。
唯有在他的安靜中,你體會到的是一種沒有終點,也不需要終點的思緒。
你會明白,那些尋覓,那些求索,占去你半生的時光,填滿你一腔的焦慮,到頭來,都隻是南柯一夢。
然而這就是生活,你回過神來,依然會繼續尋覓。
不為什麼。
我們往前走,不是因為人生的路有個終點,而是因為,路上有好多風景。
8. 你的名字
《千與千尋》說,要努力工作。
但它也輕輕警告,不能過度工作。
湯婆婆第一次看到千尋的名字“荻野千尋”的時候,用法力收走了“荻野尋”三個字,隻留她一個代号,“千”。
後來,千尋在刻苦工作的時候,慢慢忘掉了自己的名字。
白龍說,你不能忘,當你忘了自己叫千尋,湯婆婆就擁有你了。就像他,因為無論如何想不起來自己的名字,隻能淪為湯婆婆的傀儡。當他失去用處的時候,湯婆婆就試圖殺掉他。
△ 當千尋和白龍從煙囪掉下的時候,他們看見湯屋底下是無數冤魂
想想。
鍋爐爺爺的名字叫“Kamaji”,在日語裡是“管理鍋爐的老爺爺”的意思;湯婆婆的名字叫“Yubaba”,在日語裡是“浴場女巫”的意思。
當你陷入工作,你也就失去了你的名字。你成為了你的工作的另一個代号,編輯、司機、收銀員、醫生、警察、作家、空姐、經理、老闆……
這樣,聽起來每個人都是社會齒輪。
但當工作消失,很多人會失去生命的所有重心。
2001年,《千與千尋》上映的時候,日本正處于一場巨大的失業潮。
太多人失去信心,自殺率飙升……
奇迹的是。
《千與千尋》在日本創下2350萬人次觀看、304億日元收入的記錄,成為日本影史票房最高的電影,至今仍是……
這首歌誕生于《千與千尋》的兩年前,由木村弓作曲演唱。當時,她看了《幽靈公主》,特别喜歡宮崎駿的電影,于是把歌寄給了他。
後來,宮崎駿在創作《千與千尋》的時候,一邊畫畫,一邊就循環播放這首歌。
因為他發現,《千與千尋》和《永遠同在》的主題是一樣的——
“ゼロになるからだ 充たされてゆけ”(即使身體變得空洞,也會得到充實)。
結尾,千尋離開湯屋的時候,白龍讓她不要回頭。
千尋一路小跑,看見了遠方揮手的爸爸媽媽。
他們表情淡然,似乎完全不知道,不久前自己還是豬,等待着被宰殺。
對千尋來說,這種若無其事的幸福太奇怪了。
難道之前那樣強烈的痛苦,都是夢嗎。
她突然好想回頭。
她想确認那種付出不是夢,确認那場勝利不是假象,确認那些得之不易的愛,還有尊重,不是子虛烏有的幻想。
千尋終于沒有回頭。
即使歸零,也不是失去一切。
千尋擁有了她的名字,擁有了這些回憶,她的心境已經更加充實……
這也是我們看完《千與千尋》的感覺。
充實。
即使我們的生活已經被996占滿,即使我們的自我已經被空虛耗盡,即使我們的童心已經随着世事叵測,慢慢變得沉默萎靡……
我們依然有《千與千尋》。
這個世上有太多電影。
有些深刻得像人性的深淵,有些真實得如爆裂的鏡子。
這個世界又隻有一部《千與千尋》。
它輕輕敲開你關上的大門,找到你傷痕累累的童心。它用洞察一切的溫度,告訴它,你很好,生活很好。
即使你無法避免走向麻木和孤獨,請相信,總有一些人,總有一些故事,總有一片内心,仍在守護着你。
我們一定會再見。
我們永遠同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