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懿傳已經快要放完了,後半段的《如懿傳》看的我快要喘不過氣了。我發現如懿幾乎所有推動劇情的戲份都是—慘。女主光環不存在的,逆襲戲碼不存在的,反正就是一路落落落落下去,然後再也不起了。

沒看《延禧攻略》,聽說該劇女主一路開挂的,大快人心。本來下班回家大家都比較累,打算看劇樂一樂。看看壞人得到應有懲罰,哎呦,這劇情就不一樣,看看女主怎麼被虐,被打,被誣陷,被害,最後還...自殺了。《甄嬛傳》女主最後好歹穩坐後宮。

揪心,窩心,難受。主角就和隐形的一樣,推動不了劇情,不整幺蛾子,就不鹹不淡說幾句話,做幾個表情,平息一下禍端,安慰安慰人。


...

圖片發自簡書App



1.

一出場選福晉被先皇給否決了,封個側福晉,又帶了避孕手環。先皇去了太後又要她的命,姑母死了換她活下來,太後又不喜她。

好不容易能和皇帝相守,大家都要害她。比如說她用沉香害玫嫔的臉,海蘭接小姐妹幫她洗刷冤屈後,皇帝又冷落了,内務府也隻送殘羹冷炙的,長時間被克扣用度。

到了其他嫔妃開始懷孕了生皇子了,恩寵不斷的她卻毫無反應,每次聽到先消息都很難過,接着被王欽害傳播謠言禁足。

最慘的,一臉蒙圈背鍋俠誕生——陪嫁丫鬟突然背後捅刀,背上害死兩個皇嗣的罪名。衍生出一系類仇恨報複案:被掌掴,鞭打,同歸于盡刀捅。

皇上怕她危險送冷宮一呆就是3年,期間又被連環殺:毒到飯裡得風濕,放火燒,放蛇咬。(還好有我們超級無敵暖萌小可愛鎖心一直陪。)終于冷宮出來,又被逼着勸和敬公主遠嫁招恨。接着富察怼,金玉妍害,純貴妃搶,還出來一個炩妃。

終于熬到孝賢皇後走了,她又被害和大師偷情。洗脫罪名了熬成皇後了,太後還是不喜歡她,對她戒備。

接着生個娃,要藏着掖着的,忍着超級想吃酸的苦痛,吃了幾個月辣。生個公主遇到舒妃自殺,驚吓過度導緻公主得了心髒病,提心吊膽養幾年,還是被炩妃毒害沒了。

緊接着生個阿哥也被害死,還被欽天監說克夫克子福薄,坐月子的時候遇到又這種事夠難過了吧,皇帝神補刀,也說她是天煞克星。簡直走到了絕望的巅峰啊。

...

2

接下來就是,嗯...我絕望的隻想看預告。眼睜睜看自己丈夫為其他女人瘋狂,還被逼去勸别的女人接受自己丈夫。可憐兮兮問海蘭:那我和看皇帝以前算什麼。海蘭無奈的不回答這個問題。(就算韋小寶讓雙兒幫她找阿珂,可韋小寶起碼待雙兒好呐。)還要被太後被逼着拿絕孕藥給容妃,然後被皇帝打。後宮無敵背鍋俠。太後去勸皇帝還把自己撇的幹幹淨淨!

背完鍋又被刺殺,然後又被懷疑和淩雲徹有私情,還要眼睜睜看着自己的救命恩人變成太監,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又被皇帝百般羞辱,然後又陷害,又被打,又傷心欲絕,最後情斷發斷,自殺在冷宮裡.....(不好意思,劇透了)

3

我以為《如懿傳》會和許多電視一樣,講主角如何傳奇的。再不然也是:後宮職場升職記。哦,對不起,本劇不提供此項技能。連皇後之位,都是皇帝覺得她是當下最合适的人選,勉強她做的。

女主從頭到尾沒有算計過人,唯獨狠心一次,還是對自己——下!砒!霜!從頭到尾都要以國事為重,以大局為重,一忍再忍,大事化了,小事化無。

因此!這麼慘對不對,大家就都說如懿弱雞啦,白蓮花啦,太沒用啦。咿?不全然如此,且聽其我慢慢道來。如懿隻是慘,但如懿真的很不同,很厲害。

她年輕時憑着聰慧和剛烈的品性被皇帝喜歡,也讓太後留她命。

前者:她勸和敬公主遠嫁科爾沁部,化解太後和皇帝的心結。多聰明的啊,一石三鳥。後來皇帝找她勸容妃活着,心意歸了皇帝,如懿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解決難題。皇帝知道如懿有這個本事的,所以後宮那麼多人,皇帝隻找她出馬。

後者:皇帝聽信欽天監的讒言,以為是皇後克孩子于是冷落如懿,如懿氣,一直不理皇帝。後炩妃母親作妖浮出水面,太後出馬在宴席上以白娘子許仙從戲,強烈暗示,從中撮合,如懿才和皇帝講話和好。

換富察皇後估計就假裝沒事吧,怎麼可能和皇帝置氣。

再有,72集皇帝誤會皇後給容妃送絕育藥,打她。她半年不理皇帝,哪怕因此被後宮诟病,被炩妃借婉嫔之手拿孝賢皇後打擊她,她也沒主動找皇帝低頭。非但如此。半年過去了,皇帝來找她和好,但态度不誠懇,她不但不接受,還諷刺皇帝,身前不珍惜,死後假惺惺。皇帝直接氣的剝奪如懿撫養權,把孩子送給愉妃養。

如懿是怎麼表現的呢?沒有哭求認錯,磕頭悔改什麼的,而是嘴巴一緊,臉色一沉,扭頭就走。這宮裡敢這樣的,除了她就穎妃。(參考純貴妃要下線,穎妃要勸皇帝送走容妃那集)

所以說,細細體味如懿并非弱,隻是不争。

...

4

當然她的良好品質,是前期讨皇帝喜愛的因素,也成了後期和皇帝離心的點。甄嬛其實和如懿都聰明,可如懿對皇帝太過深情,信感情可以戰勝人性。

她純真高貴,不肯做些違背道德倫理的事。别人害她,她還拿到證據才反擊。一來是比較恪守規矩;二來要皇帝正兒八經的看明白,她不會冤枉人。但凡她毒辣一點點,像愉妃懂的防微杜漸,堅壁清野,風聲鶴唳什麼的,在炩妃起步時把她送出宮還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前期如懿俏皮伶俐和童趣純真,什麼偷姑母望遠鏡,說可以休掉夫君這樣的話,敢和皇帝鬧别扭啊。後期因身份環境,束手束腳,很多事除了不甘、不信,已不想再扭轉什麼。

...

5

人生總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在如懿身上诠釋了。如果《延禧攻略》是戲劇,那《如懿傳》才是人生吧。如懿和乾隆就是這部戲的生活化,現實化的部分,是成年人理解的辛酸無奈。初入職場的意氣風發,中年後的抑郁不得志,圍困在孩子作業,領導任務,老人照顧的城堡裡走不出,逃不掉。

如果如懿的夢想是和乾隆一起相守到老,那麼年輕時如懿的确為之奮鬥過,甚至铤而走險。比如冒着得罪太後和打臉皇帝本人的風險,讓乾隆給他無名無份的生母一個封号,惹得皇帝大發雷霆。這是最初的勇敢。

在70集吧,皇帝讓她勸容妃,海蘭問她你真的要去做這種事嗎?如懿神色黯然道:我不想去,也不願去,可不得不去。這是最後的無奈。

一個年輕的女性,道德良好,性格剛烈,聰慧過人,秉性純良,努力追夢。可最後呢?如懿像個,被現實磨砺的體無完膚的中年女性。夢想漸漸破滅,鬥志也随之消失。

《如懿傳》裡的悲情人物,也是生活中大多數的我們吧。沒有容妃的驚世之貌,又不能做到炩妃那樣十分努力,見風使舵,毫無底線。更沒有海蘭那樣通透的悟性,無欲無念。多數時候我們是膽小怕事的純妃,嚣張跋扈智力感人的高貴妃,甚至是角落裡不起眼的老好人婉嫔,偶爾充當下可愛的玫嫔妃、穎妃,也轉瞬即逝。

有時候看那些宮鬥劇會想,與其在宮裡:”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倒不如拼了命的出宮,"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隻是現下的圍城都走不出,未知的困境又哪來的膽量突圍,這般放出豪言壯語。

6

那句:"紅顔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後半句改成,”割斷青絲斬斷情“,我覺得适合如懿。這是她在後宮裡最大的尊嚴與不同。如懿雖被“大清皇後”這個角色桎梏,但她依然獨樹一幟,就像她喜歡的青梅。

如懿最後斷發,無疑是痛快的、真摯的、熱烈的。保持了她最最初的心性。高貴、善良真摯、平等的倔犟。

高貴:真的百分百體面高貴,即便是最後和渣渣龍互相攤牌,然後被掌掴,依舊是面無波瀾,絲毫不狼狽;

善良真摯:即便對乾陵灰心也念着情分,不會害皇上。更不獻媚,不見風使舵,不僞裝;

平等的倔強:這個詞有點怪,不過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詞。她在整部劇裡,一直秉持一個觀念:在感情裡我們是平等的。她不依附于人。早期的如懿也會讨好皇帝的,但不違背初心,隻是因為愛他。她一直倔犟,對錯分明,而非皇帝就是真理。她始終有自我的部分,獨立,孤傲。不像富察皇後,沒為自己活過。

在戲劇的最後兩鬓斑白的太後和胡須泛白的乾隆聊起如懿,說了這樣一段話:也許如懿,本就不該來到這裡,本就不屬于這裡。是的,她不同,她面對封建王朝的婚姻,吹響了起航的号角,她對愛情的渴望,屬于未來。

在這封建集權到達頂峰的社會,如懿是無疑是深宮裡唯一覺醒的女性。

她是那個時代最初的覺醒者,也是最後的覺醒者。

...

7

劇情部分講完,接下來我要強烈安利下周迅的演技。我一般不評價演技的,隻影視劇說話。由于不是專業眼光啦,不敢亂說,隻能粗淺的感受。不過這次我真的覺得她演技台詞都很贊很贊呐!

幾個經典鏡頭提一下:姑母喝毒酒那一段,如懿的驚恐。海蘭終于生下孩子,如懿眼淚在眼眶打轉,謝齊太醫那段。以及如懿每次和自己孩子對話的畫面。

這部劇,如懿的情緒很内斂,沒有大哭大笑的表情,都是十分克制的。但是克制不是沒有,她很多眼神,小動作都非常棒,真實到我覺得她就是如懿本懿。

重點說下74集的某個片段,我特别get到那個地方如懿的演技,一個動态的眼神诠釋所有。

背景如下:

如懿剛和皇帝吵完架回宮,路遇婉嫔找她道歉。婉嫔說自己隻是想幫皇帝解憂,所以抄寫皇帝哀歌孝賢皇後的詩歌。沒想到被抄送六宮,打臉如懿。

這是炩妃和和敬公主的計謀,但是婉嫔識别不了!

她解釋說自己隻是希望皇帝能多看她一眼,多為皇帝做事。

如懿和氣的說:”你的心思是好的,我懂的。隻是好心要是利用了,就可惜。“(這說的夠明白吧,結果婉嫔聽不懂!)

婉嫔說:也許炩妃是,看我沒恩寵可憐,真心想幫我。(台詞是大概意思)

接下來如懿是怎麼表現的呢?

如懿聽了這句話,眼睛擡了擡,看向别處,接着睥睨了她一眼,随後下垂。我也形容不好,反正就是很厲害的眼神。(形容不大好,在74集34分,動圖傳不了我快氣絕了。)

...

那時候她的眼神真的是!!!我給這演技跪了!真的,我特别佩服她!

一個眼神诠釋了如下的内心活動:

”你是在和我開玩笑嗎?炩妃有那麼好心?她害了我兩個孩子好嗎?你被人利用了你還要謝她?你是真笨還是假笨?呵呵,算了吧。反正你不是壞人。那就這樣吧,我又能怎樣呢,還不是把你原諒。“

但是最後,如懿僅僅是這樣說:”你是難得的好人,但願你所求都能如願。“

什麼情況呢?原諒她了。反正她是皇後呀,要識大體,忍小人,保持得體高貴優雅,就算崩潰到邊緣也隻能一笑假裝泯恩仇。

8

至于乾隆吧,我還真就沒什麼能說的了。簡單說說吧。

...

與其說他渣渣龍,不如說是真實的皇帝和男人吧。年少時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為江山事業奮鬥,智商在線。到中年後,“事業有成”開始膨脹油膩,自大昏聩。令人讨厭的角色,一個有着,我們都有的優缺點。借用如懿怼他的幾句話說:剛愎自用,薄情寡義,自私虛僞。(如懿說這幾句台詞的時候,真的是驚呆了。細數曆朝曆代的皇帝有哪個被自己皇後這般當面怼的,也是厲害。)

在富察皇後生前不珍惜,死後卻吊唁悔恨。我們也一樣,擁有一段岌岌可危的感情時,不反思,不包容,也不珍惜,隻想逃離丢棄,等這個人真的走了,開始追悔,依舊不珍惜眼前。

隻是一個角色,沒什麼其他的。說不上好壞,隻是覺得不可或缺。沒有過度的主角光環,沒有上帝視角的智商,沒有小說裡的深情,隻是一個皇帝而已。

霍建華畢竟老戲骨了,面癱不面癱的,導演都沒意見,我也沒意見。他沒讓我覺得違和,也就是成功的诠釋了這個角色吧。

後期看戲,我覺得霍建華在這部戲裡挺成功了,因為他家都快忘了他是美男子霍建華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變成了,渣渣龍和大豬蹄子等。當我們忘記演員本身,而去感受這隻是一個角色,推動劇情,那他應該是成功的。據說最後一場分手戲華哥趴在導演肩膀上哭,覺得對不起如懿,帶入真實的感情。所以對他來說是成長。

回到劇裡,後半部分,我們已經看到了。如懿被禁足以後,整日禮佛,不聞不問窗外事。若非永琪冤死,擔心永基有事(王字旁找不到),又加之自己時日無多,她依舊不想動手。

開彈幕的時候,還是看如懿被各種罵,最後幾集,如懿不動聲色的離間,調動各方資源,容妃,海蘭,李玉,穎妃,江太醫生,一幹人全力協作,甚至是等說服太後助力,風起雲動,結網挖坑,魏燕婉最終倒在了自己的無度的貪欲中。這環環相扣,一招斃命的謀算,還把皇帝的安危也扯進來,真不愧是:穩準狠。

回過頭想,如果不是如懿前期的良好品質和為人處事方式讓人臣服而奠定了基礎,哪可能後宮那麼多人别無所求的為她效勞?最重要的是,她把讨厭她的太後都折服了啊。并非那種自帶女主光環,瑪麗蘇的折服。而是用一種自己風格。

甚至說這種性格并非就是張弛有度,非常聰慧的,但是是令人敬佩的。是在冤魂衆多的後宮中,無畏的。

最後如懿把制作的經幡帶出來的時候,我真的震撼,彈幕說她是知道自己時候不多了,給永基做衣服,我差點信了,還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經幡來出來那一刻,我真的淚如泉湧。其實我也不知道難過啥,我看海蘭小姐妹當時的哭也十分揪心。大膽揣測一下,我應該和海蘭小姐妹哭的差不多:這是這套連環扣的最後一扣,把你害的人列個名單,你終于下線了;我的姐姐也終于沉冤得雪,反攻一回了;我的永琪也走的明白了,報仇了;終于演完了,有點舍不得,有點激動的哭了;

用太後誇贊她的形式點題:如懿是不改初心,不屑于權謀算計,守着初心真心和愛情。到最後,這宮裡到底誰是赢得人呢?

說她實心眼,我想說。大家不都如此嗎,看《前任3》的時候,他們兩個但凡有一個人低頭,事不就結了。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非得分個青紅皂白的。感情裡的真争吵,不肯認錯的冷戰,哪一樣不是我們自己的影子啊。

最後乾隆找如懿的時候,如懿那風輕雲淡的一笑,我真的感受到,這帷幕終于落下,這深宮裡的故事也總算要說完了。這部“皇家婚姻圖鑒”,真是看的人心肌絞痛。信任與懷疑,傲嬌與包容,自審與自大。

你們看完,是否對婚姻有更多的感觸,或者好好抱一抱枕邊人,想一想若是秋水耗盡,滿牆斑駁,再回頭還有何用。情誼是一點點耗盡的,真心也是一點點冷掉的。如懿沒有原諒皇帝是最好的結局,是符合人物性格的結局,試想一下,倘如如懿還能再活,也原諒皇帝,就能保證皇帝不在重蹈覆轍嗎?如懿已經再經不起這等搓磨了。這是最體面的結束。

《如懿傳》和《甄嬛傳》各有千秋,如懿的的性格鮮明無疑促成了這個鮮活的角色,亦然成為以後的談資,甚至很久以後我們還會翻看這部劇,再來看看這樣性格的女生,到底是卓越的,令人敬佩和向往的。溫柔,高貴,聰慧,良善。倔犟,執着,真摯。

———————————————————

辛苦當初沒有因為幾張劇照的尬黑而沒有看這部劇,所以說有些東西還是自己去體會一番為好。畫面精良,演員走心,寓意深刻,也會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