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綠梅
    常伴初心
          初心不改
              始終自在
                      ——題記


...

烏拉那拉如懿

看完《如懿傳》,心裡像是落下一片雪,白茫茫真幹淨。從前不覺得初心二字有多重要,現在才發現,能自得圓滿的人,大多都仰賴了初心二字。對于許多人來說,如懿傳的結尾絕對算不上合心意。我看到有評論用“大悲”來形容如懿傳的結尾。

但,我卻不以為然。如懿走得安詳,夜闌人靜,她喝着茶,和容珮聊着天兒,那些過去的人啊,琅骅啊、晞月啊、阿箬、玉姸、意歡。有她喜歡的,也有她恨的。要是都活着,她還想着大家或許這會能聚在一塊喝茶聊天呢!她應該已經釋懷了吧。然後她就去了,像睡着了一樣,終于是得着她想要的自由了。你說她凄慘嗎?她隻是失去了本來就不在乎的冠冕頭銜而已,反正也不在乎,沒了就沒了吧。她想保留的留下了,比如,她對少年郎的情分,她努力盡到了。人生足矣。流撤紫是看透了人這個物種吧,才能把史料記載無幾的如懿,描化成這個樣子。所謂初心不改,也許就是如懿這般了。

《甄嬛傳》是一部典型的宮鬥劇。甄嬛最終失卻了幸福的可能,為了自保,她隻能機關算盡,她赢了地位,卻,輸了初心。如果讓她再選一次,我想她一定會選果郡王活着,與他厮守終身吧。而《如懿傳》,不是宮鬥劇。如懿自始至終沒有認真宮鬥,并不是一個稱職的後宮女子,所以她孩子沒了,位份沒了,與夫君離心。但她畢竟嫁了自己喜歡的人,陪伴他幾十年。最後不得已夫妻離散,也隻不過是蘭因絮果,花落自有時罷了。一切都是因緣際會,人力哪能扭轉得了呢?


《如懿傳》不是一部宮鬥劇,因為它的故事很現實。

其一,命運磕絆,很少快意恩仇。很多後妃在陷入絕境時都會惶惶自問:是誰要害我?折射到現實當中,你看透一個人,認清一樁事,總得花上幾年功夫。有時即便看清楚了,你也無法很快找到破局的辦法。很多時候,等待和忍耐,是我們無可奈何,卻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時,便會盡顯人間百态。有人激烈憤懑,有人沉默郁郁。人們有時會短視,覺得人生是一個有限的遊戲,非得分個輸赢,且誰也不想當那個輸家。就好比股票裡的追漲殺跌;還有茶餘飯後的人雲亦雲。這些行為,都是抱着快意恩仇的心态,來度過本來漫長的人生。但,一朝被困,不代表終身被困;一朝得勢,也不代表事事如意。聰明人往往會做時間的朋友。就好比巴菲特幾十年積攢的财富;貝索斯幾十年積累的口碑。都是抱着極大的耐心和初心,将人生當作一場無限遊戲,死亡才是它的邊界。在死亡來結束遊戲之前,認真地經營過低谷與高峰。

其二,自我膨脹,最易失了初心。這裡主要說的是皇帝。初相遇時,皇帝也是翩翩少年郎,也會羞澀地拽住青櫻的手,癡癡地看着她說“你真好看。”但是他是皇帝,從此天下盡歸于他。久而久之,他便覺得這天下就該是他的,任何一切都該順從他,歸屬他。折射到今天,有的人一朝得道,就忘了本來的自己。認為自己既然已經取得了成就,那麼世間任何好的東西,就都該盡歸于自己。于是一味索取,而至于貪得無厭。人不自治,天必治之。

真正能做到“每日三省”的人畢竟沒有幾個。曾國藩是一個。人都說,做官必讀《曾國藩》。然而看過之後,卻發現,他說的都是最簡單的大實話。比如,他告訴子孫,要“不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處人皆敬重。”其中「不自是」,說的就是不要自以為是。查理芒格也是一個。作用億萬身家,依然秉持簡樸的生活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嚴謹的處世态度。他們不曾忘了來時路,更不會忘了我是誰。于是,一個活成了傳奇,一個活成了榜樣。

其三,不忘初心,終得自在。《如懿傳》的結尾,太後說:“想來我也真是佩服如懿,我在這宮裡,苦熬一輩子。與如懿這般,保有一絲本心,到底哪個,是真自在了呢。”回到本文開頭,如懿走得如睡去般安詳。她最本真的願望都已經圓滿了。她終了對夫君的承諾,一生不曾背叛。她全了皇後之位的職責,讓善惡有報。最重要的是,她始終是自己;不是皇後,甚至不是如懿,是青櫻,從來未曾變過的青櫻。所以,她至死守着那株枯了的綠梅,旁人看來她是守着與皇上過去的情分,其實,她守着的,是曾經的青櫻。

保守一顆初心,一生不變不悔,是很難做到的事。《如懿傳》讓我覺得最不現實的地方,便在于如懿居然如此赤誠,自始至終都不曾改變過。放在現實當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會對現實妥協吧。再比如,曾國藩也告訴子孫,要圓融,他說: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以為渾含,永不發露。所以,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到底給我們呈現的是最完美的一個人。然,世人皆無完美可言,但若能始終保有初心,于人,是善良妥帖;于己,能終得自在。

...

2018年10月16日 落筆于北京 秋末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