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郎平身上,長着一個時代的脈搏

文|許喬洋

作者簡介:資深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筆,《影時尚》主編。

...

01

《奪冠》濃縮了當代中國人的三十年燃情歲月。戰日本、克巴西的經典賽事重現,很難不讓放映廳裡熱血昂揚。

因為它講述的故事,是幾代中國人始終不滅的記憶;它描繪的主題,是三十年來中國人無法忘懷的精神:女排這個項目,凝聚了幾代國人的魂魄。從這個角度說,《奪冠》稱得起是一個“國民電影”。

...
影片再現了中國女排于1981年世界杯決賽拿下日本隊的奪冠之戰

當然,囿于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奪冠》還不夠完美,不過,它仍是目前為止中國影史上最好的運動題材電影,甚至堪稱是最熱血的愛國主義電影之一。

它的拍攝難度顯而易見,女排是一個綿延了40年的群體,在運動史上有名有姓的至少幾百人,他們一路拼搏的曆史漫長,十個世界冠軍,千百場比賽,而這些賽事又正好跨越了中國變化最激烈最迅猛的三四十年。

拍誰?拍哪個時間段?這是最重要的問題。

所以,上畫之後,坊間有一些聲音,稱《奪冠》為“郎平傳”,而這顯然屬于一葉障目的表層思維。

且不說既然一部電影選擇了主線人物,以之為中心來叙事是理所應當的。最關鍵的是,在郎平個人的身上,最能體現出的,其實是中國人的集體意志。從而可以藉此放射出中國女排這個獨特的群體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與老百姓的心靈息息相關,甚至與整個世界曆史格局轉變息息相關的時代畫卷。

...
郎平之女白浪在片中飾演青年郎平

因為她有如此富有戲劇性的人生:

從小身體羸弱,卻成為全世界最優秀的運動員。

女排五連冠代表球員,一代人的偶像,女排精神的代言人,十個世界冠軍獎杯有七座和她直接相關。

中國運動史上最知名的體育明星之一,自費留學,成為歐洲職業球員。經曆十二次大手術,左膝關節就有七次。

臨危受命執掌國家隊教鞭,出國執教,與祖國對戰,二度回國執教,再創輝煌。

……

郎平的人生,縱貫中國貧瘠艱苦的過去與繁盛詭谲的當代,橫跨東方西方的文化壁壘。

到底有什麼樣的内心和意志讓她一直走到了今天,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撕破了那麼多的框架和局限?

這樣一個傳奇般的“角色”,如果沒有出現在大銀幕上,可以說是電影的遺憾。

...
少女時代的郎平體格羸弱,沒想到後來會成為“鐵榔頭”

郎平不但是女排的成員,而且是時代的先行者和守衛者。與她一樣的體育明星有很多,但人生軌迹大緻分兩類。一類是退役之後,作為普通人生活,有李甯這樣的商業巨子,也有伏明霞這樣的家庭主婦,然而更多的是卸下光環,作為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在日常甚至是貧困的生活中消失了。

另一類則是退役後依然留在了體育界,隻是華麗轉身,以教練及領導的身份,繼續參與中國體育事業,比如蔡振華、李永波,以及後來的姚明。

郎平屬于第二類,但她的經曆遠比同類的其他運動員複雜跌宕、遍嘗甘苦。她兩度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都是在中國女排發展最艱難的時刻。

她的每一次回歸,都是經曆了個人生活劇烈的撕扯和犧牲,以及用強韌的意志與現實對抗才做出的選擇。

比如1995年第一次擔任女排主教練,當時中國女排的成績滑落到世界第八的低谷,郎平本人也正在經曆個人的低谷——辦理離婚。

...
鞏俐飾演的郎平神形兼具

1986年她赤手空拳來到美國後,從一個語言不通的“瞎子”和“啞巴”,不允許找工作(當時公派自費留學的規定)、長期借助在朋友家,到當大學球隊助教,當歐洲職業球員,當世界明星隊教練……奮鬥八年,三次大手術換來的房子、車子、綠卡,以及終于穩定的生活——如果她決定離婚及回國執教,所有這一切,都将分崩離析,一筆勾銷。

然而在與國家體委的多次溝通時,雙方都沒有談過待遇和收入的問題。回國了她才知道,隊裡的經費隻剩下一千多元,而當時郎平的工資也隻有500塊。

那時候郎平的女兒,也就是《奪冠》的主演白浪,才剛剛兩歲。接下了女排主教練這個擔子,郎平就知道,無論是因此帶來的離婚協議中的劣勢,還是沒日沒夜的工作狀态,都将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缺席女兒的童年,這是最讓她痛苦和放心不下的。

這樣的經曆,如果真拍《郎平傳》,怎麼會缺席呢?然而在《奪冠》,這一段故事并沒有出現,因為電影其實要拍的是一個名為“女排”的群體,就是要不斷做減法,不斷去蕪存菁。

...
郎平是主角,但電影主線其實是中國女排跌宕起伏的奮鬥史

所以《奪冠》在結構上,劃分為了三個非常明晰的段落。

這三個段落,以三場比賽做結。分别是1981年第3屆世界杯,中國勝日本;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負美國;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勝巴西。

從劇情打造上,如果要有效地勾連起這三場比賽,中心人物隻能是郎平,因為她不但同時參與了這三場比賽,而且是以三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立場參與的。

一方面,她作為主線人物,既串聯起主要的情節線,也通過她的感情變化,構建起了整部影片的感情線。另一方面,郎平的三種立場,實際上是包含了中國女排的三種境遇,甚至,也映照出不同時代中國的三種面向。

...
在物質生活尚不豐富的80年代,普通的老百姓們會聚集在一起觀看小電視上的女排比賽直播

02

1981年的大阪世界杯,郎平是先行者。

那是她與自我的戰鬥。那是中國三大球運動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對于剛剛走出文革陰影,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那也是一次全民的狂歡。人們在充滿傷痛和倒退的十年過後,又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這個民族的力量。

這種力量從哪裡來?中國女排的姑娘們最清楚,郎平最清楚。沒有别的,隻有兩個字“吃苦”。

片中還是替補隊員的郎平說出了心聲:進了國家隊我連球都摸不到,老隊員技術都比我強,除了比别人更吃苦我還能幹嘛?但在這兒,每個人都能吃苦,我連這個也赢不了别人。

《奪冠》中以大面積的篇幅描繪了女排姑娘們如何刻苦訓練的場景,吃苦、堅持、在無數次失敗中成長。

...
大阪世界杯前,女排國家隊在和身體素質明顯高一籌的江蘇男排較量時表現出色

坑窪不平的地闆可以作證,紮進膝蓋的木刺可以作證,淤青的雙臂和雙腿可以作證,在牆壁上用千萬次扣球鑿出的球印可以作證。

所謂女排精神,最基本的層面就是吃苦精神。中國人民其實就是苦過來的,但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幾十年裡,中國人苦,但苦得沒意思,沒尊嚴,沒希望。

但是,以郎平為首的女排姑娘,用艱辛之後終于赢得的獎杯告訴人們:在這個新時代,痛苦不是白忍受的,它能夠換來勝利,甚至是全世界第一的榮光。

...
80年代的中國女排們身上寄托着整個中華民族想要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希望

03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郎平是挑戰者。

這次,是她與祖國的戰鬥。郎平不是代表中國女排,而是成為了中國女排的對手——美國女排的主教練。

現實中的這場比賽,其實隻是那屆奧運會女排項目的一場小組賽而已,實際上并沒有影響其後的比賽進程。中國隊雖然輸給了美國隊,但仍以小組第三在A組出線,最終獲得了銅牌。而美國隊也沒有奪冠,隻獲得了亞軍。

影片則刻意着重描繪了這場比賽,甚至讓它出現在了電影的開篇及中段兩次,構成了一個極具懸念也極具戲劇化的呼應處理。

但正像影片開頭的台詞所說的那樣,“中國隊與美國隊的比賽,永遠不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它意味着當時世界最強的兩個體育大國的對抗,甚至代表着東方與西方,在兩種體制、兩個民族、兩種國力,兩個文明之間的競争。

...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昔日的戰友成為對手

而這次,郎平作為“對手”的立場,成為影片戲劇矛盾的進一步升華。從個人來說,郎平深陷自身責任與祖國對立的心理層面的糾結之中,就像片中中國隊主教練、也是郎平的老朋友老戰友(黃渤)所說:“你其實擔心的不是明天美國隊會輸,而是會赢,對吧?”

這種個人身份與家國的錯位,不僅是郎平心理層面的左右互搏,更通過這種錯位之後的比賽結果,實現了一場更為深刻的質詢:在千禧年之後新的曆史時期,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體育大國的當代,所謂“女排精神”還有用嗎?

在80年代女排精神裡浸泡的郎平,用她執教美國隊的一場“下克上”的勝利告訴我們:不但有用,而且放諸四海皆準,隻是,我們自己是否已經忘了——女排精神,在于吃苦,更在堅持。

...
北京奧運會後的郎平承受了許多不解與責難

04

2016年裡約奧運會,郎平是改革者。

這次,是她與時代的戰鬥。這場比賽,是那屆奧運會女排項目的四分之一決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巴西隊,也是中國女排最重要也最艱苦的一場勝利。這一次,郎平是作為主教練指揮了這場艱苦卓絕、也精彩紛呈的戰鬥。

這場勝利的背景,其實比比賽本身更重要。

2013年,郎平二度出山,執教中國女排。在此之前的四年裡,中國女排換了三個主教練,沒有奪得一次世界冠軍,甚至在亞洲級别的比賽中,兩次創紀錄地輸給了泰國隊。

中國女排又一次跌到了谷底。女排姑娘們吃了苦,也堅持了,但還是輸了。人們不禁要問,“女排精神”過時了嗎?或者說,這種“唯精神論”的論調,在當今這個講求實利的中國,是不是過于虛無缥缈了?

郎平再一次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女排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但它需要與時俱進,用更科學、更現代、和更人性的訓練方法來配套。

...
郎平希望隊員們在嚴格訓練之外,還要有自己的生活

在這一段,出現了兩種矛盾,都與當今社會有着極為強烈的現實關照。

一種是與上層内部的保守主義的矛盾,影片中郎平上任後的研讨會是集中的體現,郎平提出的颠覆式的“招生”、訓練與比賽輪換模式,幾乎都招來了各種領導和專家的反對和質疑。

大國家隊,聘用外教,打破主力與替補界限。這三項改革都在不同層面觸動了某些人的經濟利益、工作方法與固有觀念。隻有當運動員和教練員都橫貫東西的郎平,才有這樣的眼光做出這樣的決定;也隻有具備“五連冠”資曆、全民認可度高的她才有魄力和底氣将之推行下去。

另一種矛盾,是與新一代女排隊員們的代際沖突,尤其是理念上的隔膜。90後一代,沒有80年代女排黃金時期的影響和記憶,她們個性張揚,思路自由。需要把“女排精神”的理念加以與時俱進的改造和提升,再注射到她們的血液裡,把榮譽感和信念感烙印在她們的心上,而完成這樣的工作,非郎平莫屬。

...
在郎平的“逼問”下,朱婷說出了真正的内心所想

也就是這樣,郎平也進一步擴大了“女排精神”的内涵,而這其實也就是現代體育的精神内核,并直接指向了競技體育更深遠的未來:

吃苦是無法避免的,但快樂更重要;

勝利是一定要争取的,但不怕失敗更重要;

做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很重要,但做一個優秀的人更重要。

30年來,由此岸到彼岸,郎平走完了一個圓滿。

...

編輯|徐元

排版|透納

THE END

工作事宜請聯絡微信:paperbullet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