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運出生在經濟條件小康的城市家庭,三線城市,但是省會,所以很幸運從小吃的苦少,相比劇中三人組,不知幸福幾倍。
看完這劇,我眼睛多次濕潤,幾欲流淚,鼻涕沾濕口罩,而又不想讓人發覺。
改開30年,對我這樣一個95後,幾乎是一個虛無的時代,沒有人教,沒有人表演,沒有人寫書,寫了也沒人看,相比起近代史,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竟如此陌生。我的年代,還是資本高歌猛進的年代,一個盲目,盲從,不清醒的自我,現在開始反思了,尤其是反思曆史。
這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我這一樣人的曆史空虛,看不清父母輩的曆史,看不清中國發展的過程,我想這是曆史虛無主義的源頭。
農民轉變為集體産業工人或城市工人階級,或者加入國有企業;農民轉變成小資産階級,再由小資産階級轉變為商人、私人資産階級;村集體轉變為集體産業群,再轉變為私人資本或更大的産業群;國有企業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或者私人資本;帝國主義回到中國。
劇中沒有表現城市工人階級的命運。
六種左右中國命運的經濟力量相互博弈,最後帶領中國騰飛。各個群體之間利益鬥争,沖突不斷。領不開開明、英明、堅決的領導,艱難的領導。
這才是30年的曆史,傳統社會一點點痛苦的瓦解,新的群體、關系一點一點形成,盡管這是藝術化的虛假曆史。
多年來,未曾去聽到過“多數的中國”了,大家最在乎自己的私利,往往迷失其中。
宋運輝就是多數的中國,雷東寶代表多數的農民,楊巡代表多數的民族資本家。
不得不承認,就是這三大力量帶領中國發展到今天,這付出了多少?我無比感激父母的中國。
在這個改開紅利逐漸消退的時代,希望還能有人在乎“多數的中國”。
我曾經是一個,也将會是一個。
還想說很多,但劇末已經說了,和光同塵與心懷大局,艱難掙紮和借助經驗,百折不撓和反思教訓,下一部将是新的一個十年,曆史并不遙遠。
當然了,還有梁思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