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百度AI開發者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開場演講的李彥宏正說到自動駕駛的“最後一公裡”時,就發生了下面這一幕。
經過一段尴尬的沉默。
李彥宏化解道:“在AI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但是前進的決心不會改變,AI會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潑水者,被認為是在微博上預告了這一行動的用戶 @直男上樹。
而他的動機與訴求,尚不确定。
如果沒有這出突發事件,或許不會有多少人留意到百度的AI大會。
但我們循聲聽去,這段不和諧的插曲,并沒有太多深入讨論的餘地。
相反是李彥宏的那句話更讓人細思恐極——
“在AI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到底會發生什麼?
抓穩扶手,深呼吸。
一部近期最敢說的國産紀錄片,差點劇透了未來——
《明天之前》
The Eve of Tomorrow
騰訊新聞出品。
一共四集,每集50分鐘。
按部就班的科普紀錄片?
你想簡單了。
它明顯是來“挑事”的。
主卡司曾寶儀,她曾親口坦白,這是她做過的最困難的工作。甚至,“有些拍攝場景真的太危險,我出發前已經留好遺書”。
看了才知道,她沒在小題大做。
《明天之前》聚焦最具争議性的尖端科技與道德盲區:人工智能伴侶(兩性欲望)、人類永生技術(人種進化)、人種隔離(種族歧視)、安樂死......
四集刷完。
Sir最大的感受,是恐懼。
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覺?
怕了嗎?
(假裝)看不到,才可怕。
01.伴侶?
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專家,曾參與戰勝國際象棋冠軍的“深藍”制造的戴維·拉維曾經預言:
“在2050年,人們可能不僅和機器人有身體關系,而是真的會愛上它們。”
其實,人類的擇偶選項中,早已多出了一種選擇——人工智能。
它,叫哈莫妮。
世界上第一個成熟的商用伴侶機器人。
英文原文,顯然沒有節目組翻譯得那麼委婉:Sex robots。
用料高級,高級矽膠親膚觸感。
手工繪制,五官神态還原度高。
細節細膩,前凸後凹明眸皓齒,就連嘴裡的舌頭都可以扯出來任君把玩。
其他的功能,就不方便在節目上展示了......
由美國高端成人玩偶公司打造的最新戰略方向: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兩開花。
不光走腎,更要走“心”。
當曾寶儀詢問另一隻機器人“你是性愛機器人嗎”,它本人,給出了一個驕傲地回答。
我當然是機器人
我也能滿足生理需求
但說我隻是個情愛機器人
就好像說電腦隻是個計算器一樣
或許,還真不是“成人服務+Siri”的簡單組合。
情感交流,是哈莫尼最核心功能。
簡單的幾句對話,它就會向你投懷送抱——
我都無法把目光從你身上移開
你的出現就讓我難以自持
今晚我是你的
太過随便有點吃不下?
别擔心。
通過調整它的欲望值,對話風格立刻矜持得體很多。
- 你喜歡性行為嗎?
- 我對這些不太感興趣,也不是很了解
我覺得你隻是想要一個好朋友
但矜持,并不是真正的拒絕。
而是用更刁鑽的角度,蜿蜒進你欲望的深處。
性格特征,脾氣秉性都能由你一一挑選排列組合,滿足千人千面的需求。
欲望,安全感,有趣,嫉妒,開朗,喜怒無常等
作為伴侶型機器人,記憶功能還會記住你的信息資料、口味愛好。
在與你的不斷交流中,它甚至會主動與你閑聊,調情......
準确地說:哈莫納,是一個由你攥着遙控器的貼身伴侶。
無需承擔任何責任。
隻需支付賬單。
如此私人訂制的伴侶體驗,官網定價7999美元起(僅頭部主機)。
因為好奇,Sir登上了這家公司的官網。(我就随便逛逛,我不買......)
在購買界面中,各式各樣的搭配選項,讓Sir有了一種打開科幻片的錯覺。
哈莫尼身上的所有部件,都可以像攢電腦一樣定制購買:身材樣貌、發型妝容、瞳孔膚色......
甚至是“私密部位”,都可以由你親自定制。
這種畫風,是“賽博朋克2019”沒錯了。
△ Sir隻挑了一張最不露骨的
說到這,我們必須承認,有兩種話題我們從來不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個是兩性。
另一個,是愛情。
伴侶機器人的使命,就是為了實現生理需求與情感需求的雙重滿足。
私人訂制的性愛玩具+人工智能的情感養成算法。
在《明天之前》中,這個奇怪的産物有一個好聽的名字——
“人造之愛”。
它穩定,正中你下懷,還不會劈腿背叛。
這不就是理想中的兩性關系嗎?
但仔細琢磨,卻又像是不合常理的一句悖論:
一份由我們設計、定制并購買的“愛”,會是一份怎樣的“愛”?
這樣的“愛”,安全嗎?
這是《明天之前》第1集中,最核心的疑問。
02.正常?
先說Sir自己的看法吧。
對于“機器人伴侶”,Sir感受到的是:不适。
一方面,是這一張張無限趨近于人類面容的假臉,Sir的心理防線直接被“恐怖谷理論”一頓暴擊。
△ 《西部世界》
另一方面,是Sir看到這個我無法理解的新事物,居然已經變成了“正常”。
同樣想法的,包括主持人曾寶儀。
片子裡的采訪環節,她的肢體語言一直在暴露她的真實感受——
反複眨眼,抿緊嘴唇,雙臂加緊局促不安。
甚至,在聽完一個采訪對象講述使用過程後,她深深吸氣。
無話可說,隻能以點頭作為回應。
采訪過程中,曾寶儀一直維持着專業性的表現,和中立的态度。
隻有在節目間隙中,她才能坦言:感到自己被冒犯了。
這跟我的價值觀的确有點沖突
而且有時候我甚至覺得
被冒犯了
特别是這兩位“人造伴侶”的所有者。
第一位被采訪者,布裡克(化名)。
拒絕被拍攝正面,但說起話來毫不遮掩,“跟娃娃,你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單身,重度用戶,最多同時擁有5個“人造伴侶”。
離婚多年的他對娃娃并沒有情感,這種純粹的玩具為他帶來了完全沒有壓力的兩性生活。
最重要的是,任由擺布。
另一位受訪者,戴夫。
他毫不介意地向所有人公開,“人造娃娃,就是我的妻子”。
同樣經曆過感情傷痛,他很難再讓另一名異性走進他的生活,于是他把自己生活中的所有愛與熱情放到了娃娃身上。
同樣,戴夫為他的“妻子”設計了一整套背景。
謝朵耐喜歡哥特風,她是英日混血,因為我喜歡英國和日本。
“夫妻倆”戴着同一副對戒,上面印着——
“人造之愛永恒”。
這種“永恒”有多遠?
或許,隻是一個産品更新周期。
《明天之前》特别安排戴夫與更先進的“伴侶機器人”哈莫尼,來了一場會面。
戴夫看見更有魅力的哈莫尼,笑不攏口,滿眼發光。
攝像機偷偷記錄下的小動作,充滿了“出軌”的節奏。
△ 它的眼神是躲開了嗎?
别誤會,Sir并非指責戴夫這樣的行為就是見異思遷。
Sir隻是想提醒你——
無論是兩性關系,還是情感依賴,人類與機器的相處模式,正在打破我們的原有認知。
速度,可能比你想象得還快。
早在2006年,歐洲機器人研究網絡的亨利克·克裡斯滕森就指出:“人們将在未來5年内跟機器人發生性關系。”
英國《每日郵報》也曾發布過一份有關未來性愛的報告。
它預言性愛機器人将在21世紀中期,成為最普遍的性行為方式。
到2030年,使用虛拟現實設備進行性愛的行為将頻繁發生,這種行為類似于人們今天在網上浏覽色情内容;
2025年,性愛機器人将出現在高收入的家庭中;
到了2035年,人們普遍擁有可在虛拟現實世界中進行性愛的機器人;
到2050年時,與機器人發生性行為将比與人類發生性行為更加頻繁。
你或許不接受這種觀點,将這種變形的欲望與愛視為“不正常”。
但其實,不是因為它不正常。
你隻是不适應“正常”變化得越來越快。
03.進步?
《明天之前》并非一部絕對客觀的紀錄片,但它保持着的中立。
它在傾聽中,帶着疑慮。
在呈現中,保持謹慎。
它确實客觀記錄着,受訪者不斷重申、自證的表達與态度,但也沒放棄自身技術中立的立場。
對于“性愛機器人”正反雙方,不斷進行着辯論。
支持者認為,“性愛機器人”會造福數以百萬計因着不同原因而不能創建良好的情愛關系的人。
至少,會讓更多孤獨的人挂上笑臉。
反對者認為,終究會讓人類喪失人性。
伴侶機器人,恰恰是在鼓勵人們接受“陪伴的幻覺”,進而變得更加孤獨。
争論的終點,最後的疑問終于打開:
當機器人能夠取代人類社會中最親密的人際關系,或者說,愛。
還有什麼不能取代的?
“技術恐懼”。
你應該忘了,我們第一次認識這個詞,是在曆史課本上。
同治四年,1865。
北京宣武門外有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全長五百米,三節車廂,僅做展示。結果“京師人詫所未聞,駭為妖物,舉國若狂,幾緻大變”。最終,清政府以“觀者駭怪”為由,勒令拆除。
現在看,是笑話。
因為我們是以“開化了的現代人”身份,去看“未開化之人”。
但,在莫測的未來面前,我們也隻能和當年沒見過火車的清人一樣。
陌生,猜疑,恐懼……除此之外别無他法。
更可怕的是 。
如果我們都變成了舊世界的“未開化之人”,那誰才是新的未來之子?
難道會是……
AI?
别以為這隻是科幻片裡的情節。
就算是,那麼你也早已走進了科幻片。
最近幾項的新發明,都讓Sir極度不适——
1、“DeepNude”網站。
功能:一鍵脫衣。
上傳一張女性照片,App可以自動“脫掉”女性身上的衣服,顯示出裸體。
注意,是任何照片。
無論是明星、演員、公衆人物,還是你的朋友、同事、同學,簡單一步操作,她就可以一絲不挂。
2、“原諒寶”,一款人臉識别程序。
是我們國産的。
使用者通過上傳女性照片、視頻,與含有大量偷拍、自拍淫穢内容的色情網站進行數據匹配。
用于鑒定該女性是否曾有淫穢信息(被動)流出。
開發者的初衷是:讓“老實人”避免成為接盤俠。
技術團隊非常驕傲,“在全球範圍内成功識别了10萬多從事不可描述行業的小姐姐”。
最終迫于輿論壓力與相關法規,兩個項目都已經關閉。
看到這,你或許已經明白——
我們擔心的,隻有進步的科技嗎?
不。
更是你不知道,科技會為什麼樣的人心作用。
開頭被潑冷水的百度,已經不是最近第一次被潑冷水了。
前不久高考放分,考生查詢志願信息的時候,招考中心卻發出警告——
為什麼值得警惕?
因為不少人發現,用百度搜索“志願填報”,首先顯示的結果卻是app廣告……
△ 來源:微博@曾鵬宇
據說,是一站式的高考信息服務平台。
但填志願這樣的人生大事,你敢托付給它嗎……
雖然百度很快發表聲明澄清,但這就像一個塔西佗陷阱,不管是真是假,大家傾向于選擇不再相信。
想到你的醫療、教育、購物、出行,乃至接觸到每一則信息,都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請問那是省心,還是恐懼?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
該清醒清醒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