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是值得載入中國電影史的一天。

歡喜傳媒發布公告,宣布原本撤檔的《囧媽》将在大年初一登陸抖音等網絡平台,并免費播放。

...

這波操作妥妥地成了史上首次。

一時間,幾家歡喜幾家愁——

網友,疫情宅家時終于有春節檔可看;

影院,怨聲載道,甚至憤怒。

浙江電影行業2萬餘名從業者,發布關于《囧媽》的聯合聲明。

稱在這部電影宣發前期,全國影院投入大筆費用,電影在互聯網首播的行為,給影院帶來重大損失。

風波之下,《囧媽》如期上線了。

而這部處于風波中心的“春節檔”,到底講了什麼?

今天,Sir想客觀聊聊這部電影。

01

第一觀感——

徐峥不好笑了。

都知道,囧系列最有“笑果”的,是囧人。

他們往往特别底層,因與主角形成鮮明反差,顯得格外逗趣。

《囧媽》裡也有囧人,可都是配角。

比如,不見其人,隻聞其聲,就能成功戳人笑點的沈騰。

-大姐 我跟你商量個事兒呗

-誰是大姐

...

比如,表面鐵憨憨,内心有個無辜寶寶的“神助攻”賈冰。

...

再比如,長着一張聰明臉,卻總把一切搞砸的“豬隊友”郭京飛。

...

以上人物,逗笑有餘,出彩不足,對于劇情發展所起作用不大。

關鍵還得看主角。

有徐朗+寶寶這種王牌囧搭檔在前,觀衆難免對徐伊萬+媽媽這一對搭檔寄予厚望。

然而,就喜劇效果來看,《囧媽》則差了點意思。

還記得《泰囧》那個經典的潑水節片段嗎?

徐朗苦于找不到大股東的位置,用電腦查詢,沒成想,被寶寶當頭一盆水潑滅了希望。

...

囧系列的關鍵在反差。

一個是端着的精英,一個是鬧騰的活寶。

後者靠傻裡傻氣,觸發前者的吐槽開關。

這樣一對搭檔放一塊,才有戲劇沖突。

反觀《囧媽》。

當那個搭檔變成了媽媽,就變了一回事兒。

有了親情的羁絆,徐峥再也無法把兩人的關系肆無忌憚地設置成兩個極端。

于是。

隻能靠段子、靠流行語、靠誇張的表演強行塞笑點。

除了人物關系的枷鎖。

徐峥還為自己設置了一層限制。

——煽情。

在有限的戲劇空間,不僅要搞笑,還要騰出煽情的空間,這讓《囧媽》給人一種面面都有,但面面不俱到的感覺。

Sir舉個例子,你就明白。

《泰囧》裡徐朗和寶寶決裂,是電影一個高潮。

其帶來的喜劇效果,是讓觀衆親眼看到一個所謂成功人士,也會被一個普通小人物擺布,直至改變他原本的計劃。

徐峥此時沒有刻意煽情。

整個過程,幾乎沒有台詞——

一條無人的公路;

一個扔東西的動作;

還有徐朗獨自在車上無盡的沉默。

...

...

...

喧鬧中的一瞬間留白,讓情緒恰到好處地釋放。

不用說什麼,大家都懂了——

原來,所謂精英,也同樣焦頭爛額;

所謂成功,不過是徐朗自己披上的遮羞布。

而《囧媽》呢?

徐峥變得刻意了。

當徐伊萬終于被媽媽連續的幹涉和懷疑壓垮,他對媽媽多年來積壓的不滿,徹底爆發。

同樣是電影中的一個高潮、轉折點。

聲嘶力竭的台詞,說得很重——

我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

臉皮,撕破了。

情緒,渲染了。

但,Sir卻始終沒被打動。

為什麼?

這就是《囧媽》,甚至徐峥作為創作者,轉型時最失敗的一點——

電影希望為我們講述一個不那麼好笑的故事。

卻不敢撕開那個父母關系中,讓我們真正沉默不語的症結。

02

不得不說。

《囧媽》是勇敢的。

徐峥選取的題材,是聰明且刁鑽的。

電影一上來,就擺出一副嚴肅的腔調。

主角徐伊萬,婚姻不順,與妻子漸行漸遠。

開場,妻子張璐上門,催促徐伊萬簽離婚協議。

一個站在門口,卻不走近;

一個坐室内,卻不相迎。

徐伊萬靠搞黃對方的事業,來博取存在感。

幼稚,是真幼稚。

傷心,也是真傷心。

...

母子之間也有本“難念的經”。

既然片名叫《囧媽》,我們都知道,媽媽和兒子的關系才是重頭戲。

簡單說,真正讓我們在父母關系上手足無措的是什麼?

——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和解。

之于父母,他們總是顯得笨拙。

他們習慣了為集體獻身,為兒女犧牲,但從不知如何與自己和解。

之于我們,總是逃避。

我們習慣了敷衍,想表達自己想法又覺得歉疚,于是隻能沉默。

我們不知道怎麼踏出溝通的第一步。

《囧媽》營造兩代人的矛盾,非常生活化,細節也很到位。

那些行為都在我們生活中出現過——

停不下來的小番茄。

把手機插進米裡的迷信。

糾結一塊紅燒肉的飲食控制。

還有兒女們偷偷崩潰,偷偷反抗的瞬間……

...

...

...

但。

遺憾的是,兩人的和解作為影片最重要一環,卻是擰巴的。

兩人如何和解的?

電影裡,有兩層。

第一層,是各種巧合和奇幻的情節。

比如黑熊、别人家的婚禮、甚至宋小寶的熱氣球……

...

...

你可以說這是電影的浪漫化處理。

但Sir更相信這是徐峥的失控。

通過不斷疊加“神奇”,去沖淡現實的苦衷,讓影院裡的母子相信這短暫的溫情。

但我們真正能達到和解,或者真正能喚醒和解的決心嗎?

顯然不能。

第一層的失控,是由影片第二層的錯位造成的。

影片讓母子和解的真正理由,是兩人的身世。

兩個重要信息:

母親被家暴;

伊萬從小缺失父愛。

都指向兩人關系中的第三者——父親。

伊萬在成年後,終于獲知這一誤會的真相, 對母親懷有一份遲來的虧欠。

而母親,也終于能感同身受地了解伊萬婚姻中的失敗,和自己對兒子婚姻過分期待的自卑。

伊萬對母親态度的好轉,是發生在他明白當年真實的家庭情況後,他全然的軟化,則是在兩人在森林中互相傾吐心聲後,在他們遭到黑熊襲擊後。

...

...

那麼問題來了。

母子關系的問題,到底是母子自身的問題,還是孩子他爸的問題?

《囧媽》回避了前者,更把後者一筆帶過。

這就是為什麼電影給人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它隻給出我們雙方都有苦衷的共鳴;

卻不敢揭開我們雙方都有錯的殘酷。

03

《囧媽》中有一句點題的台詞。

共出現兩次。

一次,是張璐對徐伊萬說的:

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

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

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

...

...

第二次,是伊萬學着妻子的語氣,對母親說的:

你心裡住了一個幻想的孩子……

在你的心裡面

住着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

我并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

...

它道出了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的控制欲,與自我投射。

但它同樣可以套用在《囧媽》的創作思路中——

電影裡住着一個創作者幻想出來的親子關系。

誠然,電影許多細節的刻畫是感人的。

比如母親的那個探頭。

僅用一個鏡頭,就拍出了親情的複雜性:

母親和兒子置氣,讓他回包廂睡覺,第一眼怒目圓瞪,第二眼則多了幾許擔憂。

...

比如,孩子的那一個注視。

兒子前一秒恨不得和媽媽劃清界限。

一轉身,為了不打擾媽媽睡覺,堅持不進包廂。

于是,明明能睡下一個人的卧鋪,楞是變成了兩個人都坐着的局面。

但徐伊萬是懂母親的,他不進門媽媽又怎麼睡得着?

所以他心軟地靠近,做無聲的依靠。

...

徐峥選擇在春節檔,去探讨這樣一個問題,去敲打一塊在許多人心中埋藏多年的堅冰。

這一點上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

但其實更難的,是拍出堅冰下的暖流。

Sir隻說一個細節:

當徐伊萬在第一站下車欲離開,他一掏口袋,掏出來幾塊媽媽塞給他的大白兔奶糖。

一個三四十歲的大男人,婚姻出現危機,處理母子關系失敗,事業也被至親之人裹挾,面臨挑戰。

可無論他在外面混成什麼樣,在媽媽心裡,他仍是個孩子。

...

幾塊糖,無法成為他重返火車的動因,因此徐伊萬第一反應是,決定出站。

可他最終還是回來了。

為什麼?

不知道。

這就是Sir說的,《囧媽》對母子關系的想當然。

它給你撒下一層感動溫暖的糖衣,卻把真正的矛盾蜻蜓點水似略過。

網絡時代,父母一代是絕對的弱者。

掌握話語權的我們,可以輕易用一套偏見去概括這一整代老年人。

他們愛養生;

他們信“專家”;

他們容易受騙;

他們心裡偏執……

但我們始終沒有花心思去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

《囧媽》同樣。

原本是打開矛盾的鑰匙,卻隻在結尾處一筆帶過。

取而代之的,是突然的良心發現,一時的沖動上頭,還有各種想不通的天馬行空……

...

這不僅是導演的失控。

更是迎合這個父母就是弱者的時代的一點徒勞的找補。

綜上。

《囧媽》作為囧系列的收官之作,6分不冤。

它并非一無是處。

卻也難當這“最強春節檔”中的獨苗。

唯一的欣慰,是Sir再次看到了徐峥改變的勇氣。

他是在一次次改變中升級的。

《豬八戒》讓他成為紅遍全國的喜劇演員;

“囧系列”讓他成為百億導演。

如今,他再次放下一切。

但Sir更希望看到——

這次改變,不隻停留在勇于改變而已。

Sir會繼續期待,徐峥升級完成的作品。

哪怕它要買票。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