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書影君
美國,一位懷孕數月快到預産期的美國婦女,正與身邊的兒女們談論自己肚裡的孩子。她的丈夫在一旁,一臉笑意。

可是,這個婦女肚子裡的孩子,和這個家庭并沒有關系。
其實,就連孩子的親生父親,也和這個家庭沒有任何關系。
這是什麼情況?
在觀衆的驚措愕然中,一部紀錄片拉開了帷幕。

這部名為《我們一家人》的美國紀錄片,由華人導演吳皓拍攝。
在短短40分鐘之内,講述了吳皓和他在美國的同性愛人,以及依靠代孕技術生育的兩個孩子,是如何面對中國老家親人的。
01
吳皓,中國四川人。

吳皓
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吳皓從小便被自己的家族、尤其是強勢的母親寄托了家庭全部的希望。

吳皓自己也十分優秀,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後赴美留學,在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取得生物碩士學位,又在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取得MBA學位。
畢業後,吳皓曾先後在美國運通、阿裡巴巴等中外知名企業工作,後來辭職專門從事紀錄片拍攝和寫作。
但是,如此優秀的他,卻又曾經令自己的父母徹底失望甚至絕望過。
因為,他是一名同性戀者。
在吳皓父母的那個年代,何曾聽說過同性戀這個詞?這個詞如同外星生物一般,他們既不了解,更不理解。
他們想不明白,為何偏偏是自己如此優秀的兒子,成為了這樣一個人?

吳皓的母親
在國内環境對待同性戀者充滿陌生、歧視甚至恐懼的70、80年代,年輕的吳皓唯有壓抑自己,強迫自己每天生活在謊言和欺騙之中。
所以,20年前,他選擇留學美國,并最終定居在與故鄉遠隔千裡的大洋彼岸。
從此,吳皓擺脫掉國内世俗和傳統觀念的壓力,在美國這個自由寬容的國家,開始了他全新的生活。

吳皓與同性愛人艾瑞克
吳皓不但與另一位美籍華人男子艾瑞克組成了同性婚姻家庭,還合法地利用代孕技術,得到了一對兒女。
02
但是,一個出生成長在中國的人,即便他身體遠離故鄉,但精神與内心,卻始終會與親人和故土,保持着割不斷、理不清的複雜感情。
那是一種因血緣而生的羁絆、因膚色而成的糾纏。
吳皓逐漸意識到,逃避故鄉和親人,不能根本解決自己内心曾經的困惑與痛苦,他必須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并向所有親人,完全開放自己的内心。

《我們一家人》這部紀錄片,就是吳皓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後,對多年來困擾自己和家庭親人的那個說不口的問題,進行的一次徹底甚至是殘酷的展示和反思。
在數年的時間内,吳皓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父母、姐姐、親戚,以及在美國的愛人、孩子,記錄下他們對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所面臨的壓力與糾結。
作為在傳統中國家庭長大的吳皓,他很勇敢,願意把自己内心的糾纏,與家庭親人間最為隐秘的故事,通過鏡頭展現給世人。
吳皓父母的失望痛苦、不得不接受之後的無奈、吳皓自己内心的糾結、同性愛人的理解與寬容。

吳皓全家像
在攝像機鏡頭的窺視之下,吳皓家庭内部與親人之間最為私密、隐蔽的話題和場景,都成為紀錄片最終展示的内容。
03
吳皓父母對于兒子的出櫃,态度經曆了一個漫長的變化過程。
吳皓的母親,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典型中國女性。
她一生對于丈夫調教有方,對于自己的子女,也延續了同樣的思路。她對于兒女的愛,就是擔憂。
兒子吳皓是她們家唯一的男孩,從小到大學習優異,最終考上美國大學,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
本來指望兒子結婚生子,為這個大家庭延續後代之時,兒子卻告訴她,自己喜歡男生。
這個消息對吳皓的父母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這種打擊,是斬斷後路、不留活口的緻命打擊。中國人傳統的傳宗接代任務,在自己兒子身上徹底破滅了。
按照母親的說法,長達兩三年的時間,她才逐漸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尤其是前半年,她的精神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覺得異常痛苦。

吳皓的父親
而吳皓的父親也回憶,兒子向他宣布這個消息的那一刻,自己寄托于兒子身上的所有幻想,徹底破滅了。
那又能怎麼樣呢?事情已經發生,再無法接受、再理解不了、内心再痛苦,最終還是隻能接受。
如同媽媽在片中哭着對吳皓說,“媽媽現在就原諒你,是因為媽媽太喜歡你、太愛你了,我隻有接受你的選擇。”

對代孕生子一事,幾乎所有人開始都反對。
吳皓的同性愛人艾瑞克,開始也不同意吳皓的選擇。他認為,領養一個孩子,對他們這樣的現代家庭會比較好一些。
但吳皓還是受到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有血緣的孩子,才是自己真正的孩子。
吳皓的媽媽不是不希望抱孫子,隻是她認為出生在這樣不正常家庭的孩子,長大後無法對孩子交代。
媽媽甚至威脅吳皓,“你要生,我就和你爸爸離婚!”

倒是爸爸妥協的快,他隻希望盡量是一個中國人捐贈的卵子,那麼至少可以保證自己的孫子是中國血統。
最終,誰也沒能說服向來固執的吳皓,他不但很快找到卵子捐獻者和代孕母親,在美國合法地生了兒子,而且一生就是兩個。
04
中國的父母很辛苦,為了孩子将來能夠光宗耀祖,吃苦受累也在所不惜。
他們對于成功的概念很模糊,認為孩子隻要考上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後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養育後代,從此人生就圓滿了。
于是,中國的父母,普遍習慣于支配幹預子女的生活選擇,他們的理由隻有一條:這都是為孩子好。
但是,一個人幸福的人生,到底是依靠什麼樣的評判标準呢?
一個獨立的人,他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到底體現在哪裡?

吳皓的小姨
吳皓之所以年輕時想逃離自己的家庭,就是因為感覺到這個中國傳統家庭對自己精神是一種桎梏。
吳皓不喜歡過中國的新年,因為他認為,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恰恰代表了一切他不喜歡的中國傳統文化。
比如對于年長者的絕對尊重,為了臉面而撒謊和僞裝,甚至逼着孩子吃飯。
在中國家長看來,愛意味着擔憂,從而引起父母想盡一切地對子女的控制,以減緩自己内心的這種擔憂。
母親幹預他的學習、幹預他選擇學校、幹預他的感情生活、幹預他要孩子的方式、幹預他的職業選擇。
強勢的母親,試圖幹預兒子的一切,以達到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而這種安全感,恰恰是她們老一輩人所欠缺的。

吳皓的姐姐
吳皓認為,母親這種因愛為名的幹預,其實是一種控制。
因為強勢的母親,吳皓在年輕的時候,性格很叛逆,唱搖滾、跳霹靂舞,就是為了故意反抗母親對自己個人生活的幹預。
按照吳皓的話來說就是,“我媽越反對,我越要堅決追求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種反抗,包括建立同性家庭和代孕的方式得到孩子。
05
一直勇敢的吳皓,面對自己90多歲的外公時,卻始終無法開口說出實情。
因為外公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的長輩,他痛恨美國,尤其是當特朗普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時。
作為長輩,面對自己家中唯一一個外孫,外公早就催促吳皓結婚生子,為這個大家庭傳宗接代而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吳皓的外公
甚至吳皓回國拍攝紀錄片,請外公吃飯時,外公還把吳皓的女助理當做了他的女朋友,催促兩人下次回國要帶着孩子回來。
吳皓代孕生子後,在孩子一歲時,他帶着兩個孩子和同性愛人艾瑞克回國。
外公看到兩個孩子時,不停地向吳皓追問孩子母親的情況:老家是哪裡的?做什麼工作?是不是中國人?
吳皓隻能含糊地應付着。

盡管吳皓的大姨、小姨最終都知道了這件事,但吳皓還是沒有勇氣對外公捅開這層窗戶紙。
一家人擠在廚房,商量着如何對外公說起這個話題,但最終還是沒有商量出個所以然。
不同于吳皓的父母,吳皓外公的世界,與吳皓所選擇的生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最終吳皓決定,還是不要打破外公90多年來形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吧!
或許,外公看着吳皓帶回來的兩個孩子,還有吳皓身邊的那個男人,他像最終明白了什麼似的。
接下來,他再也沒有問過吳皓關于孩子母親的話題。
06
随着歲月的流逝,尤其是自己當了父親之後,年過40的吳皓,也開始逐漸接納理解了父母對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年輕時,他認為真相是最重要的,為此他不惜面對觀念傳統的父母宣布出櫃,并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方式去選擇生活。

他不管不顧地追尋自己内心的感受,卻未曾考慮年邁傳統的父母觀念接受程度,以及内心因此帶來的絕望和痛苦。
畢竟,對一個中國人來講,還有什麼比成家立業、傳宗接代更為重要的事情呢?
随着年紀的增大,吳皓開始覺得,他人的感受,也許比真相更為重要。
他不再強求親人接受自己的選擇,也不再計較親戚朋友初次聽到自己的故事後,那目瞪口呆的表情。

吳皓認為,隻要自己内心不生活在謊言之中就行。
在美國已經毫無顧忌地自由生活20年後,在故鄉,吳皓最終還是要面對傳統觀念的束縛,受到親情的羁絆。
自此,他或許才明白,哪裡有什麼絕對的自由,人從來都是生活在各種束縛之中,從未掙脫。
也許,能與束縛羁絆和諧相處共存,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由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