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看電影找不到資源都可以來我公衆号回複,微信搜索:小皮看電影

...

今年迪士尼的重磅作品《獅子王》終于在千呼萬喚中内地首發上映(提前北美一周),我從雲南回來補了個覺就趕緊買票入場。

《獅子王》這部電影對百年老店迪士尼(準确的說是93年)有着“王朝中興”般的重大意義。

别看現在迪士尼在業界呼風喚雨,被尊稱為爸爸,但它也并不是一直這麼牛叉,中間也經曆了大風大浪,其分界點是1966年,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的去世。

舵手離開後,迪士尼這艘大船迷失了20年,雖然迪士尼樂園還是一家家的開,但在動畫電影領域沒再推出什麼爆款,産量與質量雙降。

下面是60-80年代作品列表,六、七十年代加起來一共隻拍了七部動畫長片,直到80年代傳奇牛人傑弗瑞•卡森伯格(Jeffrey Katzenberg)當了CEO後才有所起色。

...

...

這種失落最直接的反映是股價,從1957年上市後,迪士尼的股價一直在幾毛錢左右徘徊,整個六、七十年代基本就趴在原地沒怎麼動。

資料來自Macrotrends

80年代中後期,迪士尼開始了複興之路。

先是推出了《小美人魚》,進入九十年代,制作了《阿拉丁》《美女與野獸》等成功作品。

到1994年,《獅子王》橫空出世,成為史上最成功的二維動畫作品,當時奧斯卡還沒有設立最佳動畫長片獎,否則百分百是它的。

雖然在美國本土票房略低于《阿甘正傳》,但全球拿下9.8億美刀,是那年的世界冠軍。到目前豆瓣上有42萬人打出了9.0的高分,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也是迪士尼複興之路的裡程碑。

這次我去雲南是親子遊,所以就帶着《獅子王》去了,前幾天徒步歸來,就在營地酒吧裡放了這部電影,我全程一秒不跳的又看了一遍,孩子們都很喜歡,說刀疤好壞哦!

不過我卻不是孩子了,以成年人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有些太過簡單了,就是一條單線杵到底。

《獅子王》的故事靈感來自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王子複仇記),木法沙、刀疤、辛巴、娜娜都能在原作裡找到對應。親情、友情、愛情,這“三大情”非常得當的穿插其間。

雖然簡單,但《獅子王》可算作是西方戲劇的框架性模版,三幕戲連接的嚴絲合縫,是教科書式級别的。

最近幾年迪士尼犯了“重拍症”,翻箱倒櫃的把以前的家底都拿出來重拍,光今年就有《小飛象》《阿拉丁》,接下來的《小美人魚》《花木蘭》已在路上。

有同學問我這是不是代表迪士尼創造力的枯竭,我覺得枯不枯竭這事兒得有一定的時間跨度才能看出來,如果後面十年迪士尼依然無法推出優質原創作品,那就可以說其“枯”了,現在還不能下這個結論。重拍當然主要是為了刀樂,迪士尼坐在一個IP寶山上,很難抑制住賺一筆的沖動。

這次《獅子王》的最大看點無疑是技術,所有的角色與場景都是用CG做出來的,拟物的極緻就是複刻,别人我不知道,反正到了這種程度我已經看不出虛構與真實的區别了。

有這個精細度已經很難說是“動畫”電影了,大約可以叫“真獅版”,迪士尼打造了一部巨昂貴的《動物世界》,就差個趙忠祥老師就齊活了。

以前好萊塢有個說法,孩子與動物最難拍,這句話以後看來要作古了。想要什麼動物當演員無需找馴獸師,去跟模型師仔細說說就成。

這次的導演是喬恩•費儒,2016年的《奇幻森林》他就嘗試過全CG動物制作,口碑與票房都不錯,迪士尼也就不費勁再找人了,費儒更廣為人知的形象是複聯裡的哈皮。

再給你放張他年輕當演員時的猛照。

我本來是期望真獅版在劇情上能有所變動,比如把辛巴弄的更腹黑一點,或者延展出其他的故事線,但看了10分鐘,發現除了一些小元素,基本是一筆一畫的按照94年的重新拍了一遍。

改動的都是哪句台詞加了減了的細微處,當年看的時候我就覺得在榮耀石上刀疤自己承認殺死木法沙有點突兀(又沒證據肯定打死不認啊),這回多了個露餡兒的細節,劇情上更加順暢。

值得一提的是加重了女性,不對應該是“雌性角色”,連鬣狗的頭領都成雌性了,娜娜最後斬釘截鐵的說了句“Attack!”,迪士尼的公主戲基因是刻在骨子裡的。

雖然技術上讓人驚訝,但有個問題,讓如此真實的動物說話,容易讓觀衆産生違和感,在CG真人電影中有所謂的“恐怖谷效應”,就是說如果虛構的角色太像人,像到一定程度就會讓其真實感斷崖式下跌(因為觀衆潛意識裡知道那不是真人),《獅子王》也有類似問題。

動畫片的優勢在于寫意而不是寫實,人類的表情特征、言語都比較容易嫁接,我們看的時候其實是把它們當“人”的,但如果完全做實了就感覺怪怪的。你不妨想像一下,把湯姆和傑瑞如果做成真動物版會是個什麼畫風,簡直不要活了。

注意看的話會發現真獅版中的角色表情比較單一,遠沒有動畫版裡豐富,動畫都是模仿人類表情,但真的動物一笑或者一哭就少了感染力(因為人對動物的表情系統很陌生)。最明顯的是彭彭與丁滿,這倆活寶全靠表情與肢體動作逗樂,在這版中就遜色許多了。

...

以真實動物為角色的電影能不能感人?當然能。

我記得以前看《遷徙的鳥》,候鳥們穿過雪原、森林、大漠與鋼鐵叢林,隻為找一個溫暖的地方過冬生存,它們無需任何言語,同樣可以讓觀衆感受到生命的堅韌偉大。

...

雖然有些不習慣,但《獅子王》裡的BGM太經典了,漢斯•季默與埃爾頓•約翰的配合無敵。25年過去,前奏出幾個音符就能讓人跟着哼唱,情緒也就帶出來了。

...

下面說說《獅子王》裡的價值觀。

因為原作誕生自1994年,那時候的好萊塢和現在相比是比較偏右的,如果放到今天,《阿甘正傳》一定拿不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獅子王》的核心也是偏右的保守主義,或者說精英主義。

辛巴的心理成長線就是從個人主義到精英主義的蛻變,他黯然出走後開始自暴自棄,那首《Hakuna Matata》就是放飛自我的宣言,反正我惹了大禍,幹脆把頭紮土裡當啥也沒發生,快樂一天是一天。

...

如果沒有與娜娜的偶遇,它也許能一輩子這麼快樂下去,但先王們在天上看着它,你留着王者的血脈,就必須承擔起守衛家族的責任,這就是典型的右派價值輸入了。

這跟咱儒家說的理念真是挺接近的,人不止是絕緣的個體,他必須嵌入到一些社會關系中才有意義,電影的主題曲叫《The Circle of Life》,我理解并不是單指生命的自然循環,而是有社會學上的意義:你要克己複禮,堅守在這個環的某一段上,把一些信念傳承下去,這當然遠比不上放飛自我暢快,但你必須忍受做為王者的痛苦。

這不就是儒家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麼?

真獅版大緻上我給7分吧,技術确實牛逼,故事上沒新意,适合懷舊。

對于這次重拍,站在一個影迷的角度,我能想到的是下面這句話:

可以,但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