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選的接班人”。

已經是提到他的慣用稱謂。

2013年,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賈樟柯的《天注定》,蔡明亮的《郊遊》金馬獎同台競技。

結果摘得最佳影片的,卻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帶來的一部處女作。

那年他隻有29歲。

電影叫做《爸媽不在家》。

評審團主席李安說,這片沒有人不喜歡。

現在他的新片來了。

看完後再次确定,金馬獎果然沒有錯愛——

《熱帶雨》

...

陳哲藝導演的“成長三部曲”之二。

穩定承接了上一部《爸媽不在家》的細膩風格和多義性表達。

兩部女主角都是馬來西亞女演員楊雁雁,第一部的“兒子”許家樂長大了,扮演中年女教師心猿意馬的“小情人”。

...

...

從“母子”到“師生”。

導演陳哲藝想幹嘛?

絕非嘩衆取寵的“禁忌”挑戰,絕非創作安全區的慣性使然。

繼承過來的,是前輩李安對于華人家庭飽含深情卻又痛徹心扉的洞察與思考。

這場雨早就憋壞了,該下了。

...

在闖入我們視野之前,陳哲藝早已經是重點培養對象了。

英國皇家電影學院畢業,金馬電影學院成員,侯孝賢的學生,與戛納系着力培養的新人類似,他是“天選之子”。

十年短片實踐經驗,向大師學藝,一路高開高走。

...

...

△ 短片《回家過年》對《飲食男女》的細微複刻

事到如今,Sir敢說,這是李安之後最會拍家庭的華語導演。

同樣聚焦家庭矛盾,同樣分解文化碰撞。

新作《熱帶雨》在陳哲藝“三部曲”中的地位。

可參考,《喜宴》之于李安的“父親三部曲”。

...

△ 《喜宴》中,李安親自下場點題的“名場面”

怎麼講?

不被祝福的禁忌之戀,就是對東方家庭文化、親密關系的“矯枉過正”。

那麼,《熱帶雨》到底了犯了什麼忌?

容Sir細說。

就像郎雄之于李安。

女演員楊雁雁就是陳哲藝創作、表達的“缪斯”。

大街上貌不驚人的普通臉,但卻能表現出“靜水深流”。

第一部,演家庭主婦時就是在妊娠期,斑點、疲态、臃腫都是自然的。

...

第二部,她是不惑之年的新加坡中文女教師阿玲,有夫之婦。

下面,請一定要注意。

這個人物每一種身份、标簽裡,都藏了一個“不”字。

不受器重。

在學校,學生不愛學,領導覺得中文課成績不重要,可有可無。

...

...

不和諧。

家裡,老公經常不在家,她一個人要照顧癱瘓中風的公公,甚至要負責給老人洗澡。

...

不育。

排卵期丈夫不配合,動辄喊累。

做試管嬰兒,屢試屢敗。

試了八年,依然顆粒無收。

一個無處不尴尬的“三不女性”。

憋屈、苦悶的情緒從電影一開始就在醞釀。

像高氣壓的積雨雲,阿玲知道,看片的觀衆也知道。

一定會爆發點什麼。

熱帶雨。

猝不及防,滂沱而至。

打亂,颠倒,也将周身洗刷一新。

...

好的家庭片是靠細節達到共鳴的。

而雨。

最能概括電影裡的環境氛圍和人物心境:

在車上打排卵針,因為不想在家被公公看到,是女人的羞恥心;大夫通知她受精卵着床失敗;目擊丈夫出軌;家公去世……

無不伴随着飄風驟雨。

...

...

...

甚至在阿玲的車上,還出現過許冠傑的老歌《是雨?是淚?》。

阿玲與雨的對應關系,再明顯不過了。

事實上,電影中所有雨的場景都是人工造的。

...

...

片中所有的雨都是阿玲不想去面對的“遭遇”。

唯一一場豪雨是她主動選擇的,心裡渴望的。

哪一場?

這很重要,但Sir絕不能劇透。

阿玲所有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一個——

孩子。

電影中有非常狗血的劇情。

但導演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

而你看過之後,會覺得既合理,又隐藏着驚心動魄的裂痕。

比如,在家公的葬禮上。

丈夫不聲不響,若無其事地把小三和她的孩子帶來祭拜。

...

...

什麼意思?

攤牌?叫闆?暗示阿玲主動退出?

都不是。

因為他和兩位妹妹幾個在争論,該怎麼分配亡父的财産。

他需要一個孩子,在家族裡站穩腳跟。

沒有孩子,意味着什麼?

看結婚8年了的阿玲。

就在夫家毫無立足之地。

家公死的時候,窗外大雨瓢潑,她在地上擦地闆,叫了好幾聲家公他都還沒起來,她就已經知道完了。

蹲在地上大哭。

...

除了因為和家公長期相處的感情。

還因為她明白——

不再需要有人照顧家公,她就要被自動清除了。

導演一直用馬來西亞時局新聞,暗示阿玲的家鄉的狀況。

...

...

媽媽和她通話,說的是閩南語,反複催她更換國籍——

還好你當初選擇去新加坡工作

我一直叫他(弟弟)找個新加坡女孩

...

...

一個在新加坡工作和結婚,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福建籍華人。

阿玲的身份到底是誰?

祖籍已經遙不可追。

在馬來西亞,華人一脈被排斥也被裹挾。

融入新加坡社會是比較實際,能夠晉升的方向。

辦法就是三步走,嫁給新加坡男人,生下新加坡孩子,成為新加坡人的母親。

她生不出,就始終有“階層滑落”的危險,遲早還是被視為異鄉人。

就像她的專業,仰仗的技藝——

中文。

竟然是可有可無的“雞肋”。

新加坡新一代年輕人的日常對話如下:

...

于是,快能揭開電影最有琢磨的核心劇情:不倫出軌戀以及它背後的深意。

...

與李安鏡頭下家庭的鐵闆一塊不同。

陳哲藝所描繪的家庭,是殘缺而失能的。

在家庭中,你能看到身份的錯位。

比如阿玲沒有生育。

但她實際上已經是“母親”,她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家公。

吃喝拉撒,事無巨細。

給他做雞蛋羹,喂他吃;甚至一些硬的食物,她都要放在自己嘴裡咬碎,再喂給家公。

...

...

是Sir的解讀?導演已經明示。

阿玲給家公擦完屁股之後,轉身一看,家公就無疾而終。

後來,孤身一人的阿玲夢見了一個小女孩。

她看到小三帶來的兒子,對丈夫說:

我一直以為你想要的是女孩。

...

...

真的是一個鏡頭,一句台詞都沒有廢掉。

對于老人來說,晚年殘廢,兒子不争氣,把自己抛給媳婦。

無以報恩,洞察阿玲的心思,一個東方式魔幻的還原。

這是支線。

而最主要的“錯位”來自于她和學生郭偉倫(許家樂 飾)。

剛開始會讓觀衆誤以為,她會在這個學生身上投射母愛。

很快就發現,都錯了。

郭偉倫,早熟的“兒子”,正處在荷爾蒙無處宣洩的年齡。

會撩頭發,打扮自己,還會偷偷拍下阿玲若有所思的背影。

...

電影用了一個具有東南亞特色的水果,完成了兩人暧昧關系的暗示——

榴蓮。

你看這對師生在課室裡吃榴蓮的鏡頭。

...

聞起來臭,食者甘之如饴。

榴蓮就是這對師生間的禁果。

大概也是年輕導演的“火力”,與李安不太一樣的是,陳哲藝還是實打實拍出了兩人的激情戲。

這場發生在郭偉倫家中的戲,很直接,讓人臉紅。

片子,反複出現的場景也在暗示“性”。

多次開車。

阿玲送郭偉倫回家,主觀視角都能看到車子進入偉倫家的樓下。

...

...

兩人發生實質性關系後。

有一場“撞車”戲。

...

而撞車之後,丈夫看到打開的車蓋,敞露的内部。

質疑是她“不行”——

...

到底是誰不行?

别忘了,沒有生育能力的,是丈夫。

而此時忍無可忍的阿玲很直接——

...

言下之意,沒你我也行。

這個一直被邊緣、被否定的,在社會和家庭中都失語的女性,為什麼突然間覺得自己行了?

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電影中的禁忌。

車禍之後,阿玲避着偉倫,結果還是冤家路窄。

公車上,偉倫非要牽住她的手。

阿玲迫不得已,又不能被看見,就拿個文件夾蓋住兩人疊在一起的手。

文件夾上就寫着——

“禮義廉恥”。

...

華人家庭、主流社會達成共識的“規則”。

而恰恰是這規則,讓從馬來西亞農村來新加坡的阿玲喘不過氣。

讀書,為了階層上升。

嫁人,為了立住腳跟。

生娃,為了鞏固身份。

沒有一樣是阿玲自己能選的。

那麼郭偉倫的出現,意味着生命本能被壓抑後的呐喊、掙紮。

他也是新一代華人家庭的希望。

電影裡他自述,有先見之明的父母讓他好好學中文,是因為将來去中國内地做生意。

他身材健碩,酷愛習武,房間裡貼着海報,有偶像李小龍、成龍,被華人之光輻射。

...

...

阿玲看他表演的眼神,像少女看偶像。

偉倫是重新注入她身體的青春和生命力。

...

這是她從未做到,又渴望做到的樣子。

更深一層的寓意,這是阿玲一代漂泊華人中年的夢想:獨立自主。

注意一個細節,阿玲改學生的中文作文,有句話:“多數新加坡人不願意讀這些重要的新聞。”

她把“新加坡人”,改成了“年輕人”——這就是曾經的自己,現在的郭偉倫。

...

為了完成這一層意思的表達,導演陳哲倫很聰明,他搬出來了家裡不言不語的家公來“助攻”。

生前,這個老人的身份、背景其實早就暗示,有能讓子女鬥雞眼争奪的财産,

他停在自己的時空裡,看60年代的《大醉俠》和《俠女》。

...

...

最有意思的,他并不排斥“闖入者”郭偉倫,實際上從鏡頭的微妙“呼吸”裡,觀衆能夠得出結論,老者對他與媳婦的關系若有所思。

但他還是接納了。

偉倫去阿玲家做作業,不會寫“幫”字。

家公居然動了(片中唯一一處能動的時候),他拖着輪椅到偉倫身邊,用手指在他手臂上教他寫字。

...

...

幫,即傳幫帶,是傳承。

電影裡難得的“合家歡”鏡頭是:老人、阿玲和少年。

...

...

特别是,他們圍坐一起吃榴蓮。

榴蓮第二次出現了,依然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隐喻。

不被理解的華人家庭,在時局沖刷下努力維系内在的平衡與延續。

家公與偉倫互為倒裝——

一個有老的文化,卻不能行動;

一個體格倍棒,又在跌跌撞撞地尋找中華魂。

而阿玲,似乎就是這兩者之間,微妙的平衡與紐帶。

中國文化,華文傳統,在新加坡這些地方,需要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找回自己的傳人。

回到剛才一張圖。

...

偉倫送阿玲下樓,在電梯裡,既有土生新加坡人,也有阿玲這樣的馬來華人,也有其他外國族裔的人,工作打拼。

一個小電梯,就是一個新加坡的小縮影,隻不過人與人之間,被一道不明匾額隔開。

對于新加坡這樣的移民國家來說,華文和其他文化,同樣重要,也應該得到尊重。

用這種觀點重新審視電影最後一幕。

阿玲在老家的房子裡,看着天空的陽光笑了。

...

她的肚子裡,是喜歡中華文化的人的孩子。

也知道了,如何在一個無根的社會裡,錨定個體價值的坐标。

在一個家庭故事中,能提供如此多解讀的空間。

穿過禁忌。

我們分明看到的是華語電影的未來之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