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有多遠,一個人需要走25年。

印度兒童薩羅年幼走丢,輾轉被澳大利亞父母收養。25年後成功找到了自己幼年時代的“家”。背後是兩個母親的倔強,是兩個母親的堅持和無怨無悔的等待。

家是黑夜中的一抹燈光,你知道窗後有人在等你回家。

作為生母,她的命運非常悲慘,影片前後沒有出現其丈夫的身影,可以判斷其是單身母親,需要同時撫養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生活壓力非常重。當看到薩羅和哥哥古度用爬火車偷來的煤換來的牛奶。她眼睛裡表現出來的是開心和無奈,雖然問了一句,牛奶哪裡來的,其實她早已經知道答案。



...


生活是最殘酷的編劇,這位可憐的母親一夜之間痛失兩個兒子。大兒子站台附近的火車撞死,小兒子跑丢,被火車帶到離家1600公裡外的車站。

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會選擇緊緊的握着你的手,不讓你走開。

自己走失的起點就是哥哥生命的終點,而兄弟倆大半夜跑出來打夜工,是為了給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減輕一點經濟負擔。


薩羅的母親始終堅信自己的兒子會回來,25年她從未搬過家。這就是一個老母親最後的倔強和等待。


當你推開房門,裡面有一盞燈為你而點亮,裡面有等待你回來的人,這個地方就叫做家。

 收養薩羅的澳大利亞白人母親是偉大的。她是無私的因為她收養了處于困境中的流浪兒童薩羅;她也是自私的,她的收養源于自己内心對這個世界的失望。

自己酗酒父親的童年生活讓她選擇今後不生孩子,而是去領養一個棕色皮膚的小孩。

生一個小孩不能讓這個世界變好一點,去領養一個處于困境中的小孩卻可以減輕點這個世界的痛苦。當薩羅最終找到自己的生母,她跟這個世界的鬥争算是赢了一局。


幼年時期的經曆會伴随你終生。收養的小孩不是一張白紙,他們的記憶已被生命最初的經曆打上了烙印。我們無法得知現實的真實的情況,白人母親收養的第二個兒子曼塔西成年後酗酒的狀況應該是其父親的縮影。曼塔西對父母的傷害暗喻了童年時期的經曆并不能完全被埋在記憶深處。


...

即使你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掉幼年的自己。

成年後握着叉子狠狠擊打自己頭部的曼塔西和小時候的自己一模一樣。

童年哥哥的一聲聲呼喚,始終響徹在每個夢裡。


那個大壩,那條河流,那個車站,那個瞭望塔,還有因買西瓜而得來的額角傷疤,最終把他帶回了家。

唯愛和小衆電影不可辜負--公衆号:涼心評。

(文中圖片來源《雄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