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總結今年迄今為止的韓國商業電影,“喪屍片”毫無疑問會是絕大多數觀衆腦海中最先閃現的詞彙。

...

兩部喪屍題材電影《#活着》《釜山行2》一前一後登陸韓國院線,助推韓國影市率先從全球疫情的影響中恢複過來,這足以見得今年韓國電影市場上喪屍電影的吃香程度。

...
《#活着》

就商業表現力來看,《#活着》和《釜山行2》毋庸置疑是大獲成功的,前者由劉亞仁、樸信惠這兩位炙手可熱的年輕演員共挑大梁,一經上映便輕松蟬聯長達多周的本土票房冠軍。

...

後者更是憑借前作強大的号召力,首周即斬獲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全球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首周開畫。

...
《釜山行2》

相較于票房和網絡熱度的居高不下,這兩部喪屍片的口碑就顯得不是那麼好看了。截至目前,兩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都穩定在5.6分,IMDb的評分則剛好碰到及格線。

如果說觀衆對《釜山行2》的差評很大程度上是以前作為參考标準的結果,那麼作為全新原創喪屍片的《#活着》似乎就難以推卸“爛片”的身份了。

...

那麼《#活着》究竟是不是爛片?或是《#活着》究竟爛到什麼程度?顯然豆瓣、IMDb這些用戶基數較大的評分網站上已經給出了具有信服力的答案。

但在筆者看來,這部電影并非毫無可取之處,它仍舊是一部值得一看,甚至值得被國内的電影編劇借鑒和學習的商業片。

...

跟《釜山行2》的韓國淪陷這種虛構的未來背景不同,《#活着》的故事發生在與現實生活接軌同步的當前。由劉亞仁飾演的主人公吳俊宇是一名平平無奇的遊戲玩家,宅在家中打遊戲是他的日常,生活起居則是全由父母和姐姐照料。

...

某天早上10點,吳俊宇被鬧鐘吵醒,醒來後他發現家裡除了自己空無一人。洗漱完畢後的吳俊宇看到餐桌上的留言條,原來父母因事遠行,吳俊宇需要自行解決溫飽問題。

...

父母外出算不上什麼大事,因此吳俊宇也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像往常一樣回到房間與小夥伴們打比賽,沉浸在遊戲刺激的氛圍裡面。

但沒過一會兒,遊戲裡的小夥伴發出疑問的口氣,并讓吳俊宇打開電視看一下發生了什麼情況。吳俊宇漫不經心地打開電視,卻被手機、電視和自家公寓外面的場景吓住了。

...

原來首爾突然爆發了一種傳染疾病,被感染的人類會在短時間内失去理智,成為食人傷人的行屍走肉。吳俊宇對公寓樓下正在發生的慘境無能為力,他所能做的便是安靜地待在家裡,以避免被這些行屍走肉發現和攻擊。

...

沒過多久,吳俊宇家的門被人敲響,吳俊宇開門探視情況,卻在這時被陌生男子趁虛而入。入室男子是同樓403的住戶,他的家人已經遭到喪屍攻擊。被突如其來的一切弄得驚慌失措的吳俊宇對男子的解釋不予理會,他隻想趕緊把對方趕走。

男子其實已經被感染,他的雙眼很快便血絲爆起,面孔和肢體扭曲,症狀即将發作。面對突然的狀況,吳俊宇拼盡全力才将眼前已經淪為喪屍的男子趕出門外。

既擔憂又害怕的吳俊宇收到了父母發來的短信,他們囑咐兒子要待在家裡,一定要努力活下去。顯然,吳俊宇現在唯一的任務,便是在被喪屍團團包圍的公寓中生存下去。

現在的吳俊宇隻想活下去,為了摯愛的家人們,也為了還有美好未來的自己。他将家裡所有能利用的食物和工具都利用起來,就這樣安穩地度過了數日。

但随着事件的蔓延,家裡的食物供給也變成了難題。與此同時吳俊宇還面臨着手機信号中斷等一系列問題,他的生存意志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某個絕望的晚上,吳俊宇終于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他意圖上吊自殺,終結饑餓和精神上的痛苦。但在他都已經吊在繩上的時候,對樓卻有一束激光射過來,規勸他活下去。

看到此情此景的吳俊宇再度燃起鬥志,他從繩上掙紮下來,看到對樓住宅裡用激光筆拯救了他的女子,她叫金宥彬。

為了投遞食物給吳俊宇,金宥彬拼盡全力将一端系有重物的纜繩扔到吳俊宇窗台,但由于距離太遠,纜繩最終落到地面。發現情況的喪屍抓着纜繩瘋狂地往金宥彬的房子襲來,看見對面緊迫,吳俊宇出動了自己的無人機幫忙,倆人費了很大勁才将喪屍從繩上驅走。

随着勢态的加劇,危險越來越無法避免,躲在房子裡已經不再是萬全之策。由于突發的意外,大量的喪屍往金宥彬的公寓裡趕來,他們不久便會破門而入……

别出心裁的小格局叙事

影片《#活着》雖與《釜山行2》在類型上相撞,但兩部電影的設置其實完全不同。相較于《釜山行2》那種對齊好萊塢喪屍片叙事的、崇尚大場面和多類型多元素的電影,《#活着》則顯得輕盈簡潔得多。

整部電影的情節隻發生在兩棟公寓及銜接公寓的地面上,這兩點一線式的空間設定不免讓人想到希區柯克的《後窗》,像這種極限化設置能有效地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和懸念。

以往喪屍片大都是群像題材的,羅梅羅的活死人系列、《僵屍肖恩》、《死亡錄像》、現象級美劇《行屍走肉》、《釜山行》、新近韓劇《王國》皆是如此。即便是以突出單一主人公的《生化危機》,也始終無法脫離群像展開情節,群像的存在既能增強劇情起伏,也能拖延劇情的穩定發展。

《僵屍肖恩》

《行屍走肉》

《王國》

但《#活着》主打的正是獨角戲,整部電影前半部分幾乎都是劉亞仁個人的叙事,後半部分則加入了樸信惠。這種獨角戲的喪屍電影并非僅此一部,2018年的法國文藝喪屍片《黑夜吞噬世界》便是與《#活着》擁有相仿格局的作品。

但真正意義上與《#活着》一樣主打獨角戲且大獲成功的純商業片,上一部大概還是2007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是傳奇》。由此可見非群像的喪屍商業片的處理難度。

與現實接軌的道具運用及反思

和去年韓國爆款電影《極限逃生》的創意構思相同,與科技相關的道具也是《#活着》中至關重要的構成。整部電影中運用到了手機、自拍杆、激光筆、無人機等現實生活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道具,這些道具使得整個故事變得具有相當高的說服力,它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某個角落。

随着智能電子産品的普及與不斷的更新換代,如今越來越多的智能科技已經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甚至成為與我們日常出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賣購物用手機、社交溝通用手機、新聞浏覽用手機,甚至落實到乘公交車這件事上,手機支付也早已取代了傳統的投币。

關于智能科技好與壞的争論從未中斷過,人們享受并贊美智能科技帶來的便捷,也有人抨擊智能科技對人的綁架;認為人享受科技的同時成為了科技的奴隸,人的智識正在退化,甚至很多人已經不再習慣提筆寫字這件事。

影片《#活着》便睿智地以無處尋覓的3.5mm孔耳機情節對智能科技進行了反思。如今越來越多手機取消了3.5mm的耳機孔,無線耳機取代有線耳機,一副過去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3.5mm孔的耳機也成為了罕見之物。興許再過一些年,它就會像萬能充那樣成為抖音上的獵奇發明了。

但影片并沒有執着于批判智能科技,它也在讓觀衆看到智能科技的好處。除了無人機和手機這些設備一定程度上幫助主人公化險為夷之外,電影還對SNS這種在韓國本土活躍的社交信息技術予以肯定,在危機的關頭,SNS的社交信息反饋甚至可以成為人的救命稻草。

盡管《#活着》的觀衆評價并不理想,但這的确是一部商業性極佳的電影,它在商業層面的成功是有理有據可循的:一方面它具有小格局叙事的新鮮設定,另一方面它有着與現代科技接軌的新鮮賣點;它的側重點是“新”,而非一部套類型片公式的俗氣之作。由此從創新的角度來講,《#活着》足以成為内地商業片學習借鑒的對象。

或許是因為國内觀衆對《#活着》的期待值過高,觀影過程才産生了極大得落差感。倘若我們真的正視其“爆米花電影”的屬性,隻是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來觀看,或許這部喪屍片還是足夠有趣的。

作者| 多尼達克;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