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書影君

一、我們的道德水平為何下降了?

《羅輯思維》有一期節目,探讨了一個主題:"人的道德是如何下降的"。

節目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社會,人類的整體道德水平提高了很多,但為何現代戰争的殘酷性卻越來越嚴重?

有一個觀點認為,原因在于對戰雙方的信息交流通道越來越少。

什麼意思?

在一場現代戰争中,交戰雙方,逐漸看不到敵人的屍體和血迹了。因為現代戰争越來越科技化、遊戲化,甚至娛樂化,所以參戰者感受不到戰争真實的殘酷性。

一次造成幾百人斷肢喪命的轟炸,在執行轟炸人物的無人機遠隔千裡之外的操縱者眼裡,隻是電腦屏幕上的一串串命令代碼,和手中的遙控手柄而已。

這和打一場電腦遊戲,沒有什麼區别。

...

拿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争和入侵伊拉克為例,戰争共導緻四千多名美軍士兵死亡,六十萬伊拉克平民喪生。

但遠離戰場幾千裡之外的美國白宮,那些決定發動戰争的政治家們,之所以可以冷靜無情地發動這場莫名其妙的戰争,就是因為他們遠離戰場,感受不到戰争真實的殘酷血腥。

當一場導緻無數人失去生命的殘酷戰争,演變成一場大衆飯後談資的熱點新聞時,演變成決策者們辦公桌上的一摞摞文件、一串串調查數字、一封封郵件時。

...

死人如麻、血流成河的戰争,也就成了政客們輕松愉快的行政事務性工作。

在這些官僚眼中,簽署一份準許轟炸平民的決定,和簽署一份準許營業的執照,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人們的行動與結果之間,變得越來越沒有強關聯性。換句話說,A針對B幹了一件事,後果由C來承擔,最終卻由D來埋單。

于是,類似戰争、自然災害等越來越多影響改變無數人命運的重大災難性事件,我們卻找不到一個具體的責任人來承擔責任。

...

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比如阿富汗戰争和伊拉克戰争。

但美國影片《副總統》的導演亞當·邁凱卻不信邪,他把"發動伊拉克戰争最大責任人"這個标簽,牢牢地釘在了當時的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身上。

二、找到混亂背後那個真正的罪犯

導演亞當·邁凱,他所拍攝的影片,善于從巨大災難性事件背後,找到那些毫不起眼、卻起着決定性因素的責任者。

...

在2015年拍攝的描寫美國次貸危機的影片《大空頭》中,亞當·邁凱認為,那場導緻美國無數銀行倒閉的金融危機,幕後元兇居然是幾個準确預見危機的年輕人。

而在影片《副總統》中,亞當·邁凱認為,最終決定美國出兵伊拉克,并導緻中東亂局、數十萬人喪生悲劇的最大肇始者,竟是躲在小布什總統背後,那個沉默安靜的副總統切尼。

迪克·切尼,号稱是美國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副總統。

...

小布什當政的八年時間裡,表面上切尼是美國虛有其名的二号人物,但實際上小布什總統的很多決定命令,包括發動阿富汗戰争、入侵伊拉克等都是由他定奪的。

影片從尼克松總統執政時期開始,以簡史的方式展現了福特、卡特、裡根、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等等曆任美國總統,在他們權力更替交接的過程中,發生的衆多幕後權力争奪,政治博弈。

切尼政治生涯的發展過程,又成為當然的劇情主線,貫穿在這漫長而又複雜的政治風雲之中。

影片向觀衆展現出,切尼如何從一個酗酒打架學習一般的年輕人,一步步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副總統,又是如何決策出那令數十萬人喪生的戰争計劃的。

...

導演亞當·邁凱談到拍攝本片的初衷時說:"我一直覺得切尼是個有意思的人物,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在驅動他、他到底信仰什麼。所以我們就做了深挖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切尼堪稱是美國現代史上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國現在的國際地位,而他為了攫取權力所采取的方式也令人瞠目結舌。"(資料來源豆瓣網)

三、隻有對比,才能發現真相

影片采取的拍攝手法很獨特,導演把無數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影像裁切剪輯,從而将政客們作出決定的物理場景,與該決定造成的災難性後果緊密聯系起來。

觀衆得以真實感受到,美國政治家們那冷靜背後的殘酷、優雅背後的野蠻。

切尼剛剛在國會大廈當實習生時,跟随着尼克松總統的政務會委員、國會議員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充當經濟機會局的國會聯絡人。

...

拉姆斯菲爾德看上切尼的原因,一是他守口如瓶,二是服從命令,三是忠心耿耿。

一天,總統尼克松正在國務卿基辛格的辦公室裡,和對方讨論轟炸柬埔寨的計劃。他們之所以不在總統辦公室談,是因為不想讓這些談話被記錄下來。

拉姆斯菲爾德指着那扇門對切尼說,"他們兩個人的談話,幾天後,在離我們幾千英裡的地方,就會有750磅的炸彈雨,炸毀整個柬埔寨的城市和村莊,數以千計的人會死去。"

"這樣的權利,就藏在這樣狹小難看的建築之内。"拉姆斯菲爾德最後着迷地對切尼總結。

影片中,上一秒的畫面,還是基辛格辦公室那扇優雅安靜的紅色木門,下一秒的畫面,便是千裡之外遭受美軍轟炸的柬埔寨的婦女兒童。這種特殊的剪輯語言,真實地反映了戰争的殘酷性。

類似的影片剪輯手法還有很多。

...

拘捕一個被懷疑是伊斯蘭組織成員的意大利傳教士的決定,是切尼享受着一塊美味面包時做出的。影片上一秒的畫面,還是切尼在随意地翻看着相關文件,如同老師在翻看學生的一篇學術論文,下一秒的畫面就是傳教士被美國特工綁架,并被扒光衣服後扔進陰冷潮濕的監獄。

上一秒還是幾個法律精英在辦公室裡讨論美國政府如何大規模監聽美國公民的通訊和郵件,以及在對恐怖分子的審訊時可以繞過《日内瓦公約》的束縛,下一秒就變成狼狗沖着蜷縮在地上赤身裸體的囚犯咆哮。

上一秒還是切尼和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其樂融融地讨論熱播的《美國偶像》裡的毒舌評委,下一秒就是美軍導彈炸毀伊拉克城鎮房屋時的沖天火焰。

上一秒還是美國總統小布什習慣性地抖動着腳,在白宮辦公室向記者宣告轟炸伊拉克的決定,下一秒就是一家伊拉克平民在美軍的炮火中瑟瑟發抖地躲在餐桌下,其中父親的腳,也因為恐懼而同樣在抖動着。

...
...

在關塔那摩監獄遭受虐待的躶體囚犯、在伊拉克遭受炸彈襲擊的美軍車輛和燒焦的屍體,這些血流成河、火焰滔天的殘酷畫面,與西裝革履、手持公文包的切尼在肅穆整潔的白宮裡,安靜行走的畫面穿插交替呈現。

隻有對比,才知道真相。

影片将兩個表面看起來毫不相幹,背後卻有千絲萬縷聯系的世界,通過鏡頭和畫面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從而造成了一種既真實又荒誕的效果。

四、躲在黑暗中書寫曆史的人

影片評價切尼,他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将最荒誕和偏激的想法,闡述的專業又審慎。

說句大白話,切尼擅長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

這部影片的表現手法也同樣如此,用西裝革履嚴謹敬業的政治官僚做演員,将複雜的國家政策、法律制訂、白宮政治、黨派鬥争,以誇張變形隐喻等手法,演繹了一出真人版的政治諷刺漫畫劇。

人們往往有個認識誤區,曆史,都是由那些站在風口浪尖的英雄枭雄書寫的。但《副總統》這部影片恰恰要推翻這種觀點,有許多影響我們終身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往往躲在曆史聚光燈之外的黑暗角落,我們總是對其視而不見,但它卻在悄悄改變着我們的命運。

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切尼。

...

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之後,白宮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恐懼、不安之中,唯有切尼,從中看到了機會。

一個擴大以美國總統為代表的行政機關權力的曆史機會。

在入侵伊拉克這盤棋局面前,切尼和他的法律顧問們,準備了一份完備的法律解釋方案,上邊授權行政機關在戰争中可以使用的法律手段,嚴重挑戰着美國憲法和國際法律的底線。

比如敵方戰鬥人員完全不受法律保護,因為他既不是戰俘也不是罪犯。

...

比如非常規引渡(不留痕迹地将嫌疑人在外國領土綁架,再将其帶到存在酷刑的其他國家的監獄中)。

比如關塔那摩灣(行政機關在這塊不屬于美國領土上的行為,可以不受正當法律程序的約束)。

比如對"戰争權利法案"的解讀,授權行政機關擁有巨大權力,可以襲擊任何被視為潛在威脅的國家和個人。

最後,切尼再以著名的"統一行政理論"兜底,即總統無論做什麼,都是對的。

...

政治家(或稱為政客)們,就這樣彬彬有禮、嚴肅認真地操控着國會、軍隊、法律、媒體、輿論、行政機關,來完成他們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神聖使命"。

随着戰争的進行,美國陷入到伊拉克戰争的泥潭中,美國民衆越來越覺得這是一場毫無必要的戰争。

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美國政府在發動伊拉克戰争期間,篡改和編纂了許多虛假情報,謊稱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關聯,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事後證明這種說法完全是謊言)。

...

而小布什和切尼之所以發動伊拉克戰争,其實就是看上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在伊拉克戰争中,有4550名美軍士兵死亡,傷亡人數高達32325人,自2001年以來,美國軍人中的自殺人數上漲了31%。而有60多萬伊拉克平民喪生。

在入侵伊拉克的幾年後,切尼曾任職CEO的哈裡伯頓公司股票,卻上漲了500%。

五、我們究竟應該相信什麼

整部電影,都有一個旁白者,在叙述着關于切尼一生的所有細節。

...
...

這是影片很有意思的一個設定。因為這個旁白者雖然是由同一個演員飾演,但卻是在切尼的不同曆史時期,代表着不同的普通民衆。

他是切尼年輕時當電線工人時,一個意外受傷卻被老闆以5美元打發走的工友。

他是受切尼推行的富人減稅計劃影響的普通美國居民。

他是伊拉克戰場上的一名普通美軍士兵,他是一名因車禍意外身亡,而将自己的心髒移植給切尼的器官捐獻者。

這幾個普通人,都與切尼本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隐喻着那些"華盛頓的大人物"與普通美國民衆之間暗含着的關聯。

大人物們如同一架轟隆巨響的卡車,堅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進,而毫不在乎車輪下被碾壓而過的小人物。

...

影片最後,電視台記者采訪切尼時說,"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伊拉克戰争是錯誤的,他們關注的是獲得的價值和付出的美國人生命的代價,以及伊拉克人民生命的代價。"

切尼反問:"然後呢?"

記者詫異地問他,"難道你不在乎美國人民的想法嗎?"

切尼說,"我不會道歉,因為我所做的事情,保護了你們的家人,能成為你們的公仆,我很榮幸。你們選擇了我,而我也做了我該做的事情。"

中國有一句老話"一将功成萬骨枯",用在切尼這些政客們身上,在貼切不過了。

在伊拉克戰場上,那美國大兵和伊拉克平民的累累白骨,與身在白宮的衣冠楚楚的大人物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

...

以保衛美國和美國人民的名義,真的就是白宮政客們一切決策的合理解釋嗎?

恐怕誰也說不清楚。

沒有人知道,切尼這樣的政客,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麼,又是什麼原因讓他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正如影片開始時,剛剛接觸美國政壇的切尼,得知尼克松與基辛格準備對柬埔寨進行轟炸時,切尼一臉茫然地問他的上司拉姆斯菲爾德:

"這不是需要國會批準嗎?尼克松不是因為承諾反戰而勝選的嗎?我們究竟相信什麼?"

切尼這個真誠而嚴肅的問題,換來的卻是拉姆斯菲爾德一陣歇斯底裡的捧腹大笑。

...

那時候的切尼,還年輕。

那時候的切尼,還發自内心地認為,我們應該相信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