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部電影,在豆瓣好電影排行榜上,位居第36為,9.4分。每次感覺沒什麼電影值得看時,總去翻那個名單,也總能看到這個部電影。

不過,每次看到1957這個年份,就遲疑了,移開了鼠标,沒有點進去看。不知道是第幾次了,或許是因為昨天看了寡淡無味、耗資8000萬美元的爛片《星際探索》的緣故吧。内心裡有個聲音,說索性就把這部被翻拍好幾次的電影最初的版本看一遍。

點開之後,一股久遠年代的黑白風撲面而來。電影基本算是室内據,主要鏡頭都集中的12名陪審員所處的房間,說是舞台劇,其實也不為過。

《十二怒漢》講述了12名不同職業、素不相識的人組成陪審團,負責裁決一起一直謀殺案的嫌犯是否有罪。嫌犯是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被指控某少了自己的父親。

無論在1950年代,還是在今天,将這樣一個題材拍成電影都是難度極高的一件事。


...

由于讀了許多英美法系的書,也看過一些法律類美劇,比如《傲骨賢妻》,對英美法庭的陪審團制度并不陌生。

不過,就電影而言,《十二怒漢》仍相當經典,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其魅力。

鬥室之内,如何調動節奏,如何呈現不同人的性格差異,如何讓故事曲折推進,這部電影都堪稱經典。

這部電影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立體的,真實可感的,且具有獨特個性,他們做出有罪和無罪的判定時,都有其合理的邏輯。這對導演來說,相當難得,其在技術上以及對局面的掌控都相當精準。


...

陪審團隻從性質上判斷嫌犯是否有罪,具體量刑是法官的事。涉及将一個年輕人送上電椅,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如影片中8号陪審員所言,不能不經讨論就草率的讓一個年輕人失去生命。這也是英美法系中最為人稱道的法律制度設計。

這部影片曾被翻拍過多次,1997年同樣的故事美國重新拍過一個版本,日本将故事内核拿去拍了1991、2006兩個版本,俄羅斯2007年也拍了一版。2015年,中國也拍了一個版本《十二公民》。

其實,在1957年之前,還有一個版本,1954年富蘭克林·沙夫納執導的同名版本,也是最早的版本。

不過,最為人稱道的還是1957年版。這一版中的演員都不是泛泛之輩,都是當年的老戲骨。看過這些老家夥的表演,才知道什麼叫演戲。眼神、動作、表情、說話的語氣等細節都相當精湛。

真實有時候就應該有些雜亂,比如擤鼻涕、上廁所、開窗戶,向風扇扔紙團等等。中間插科打诨的說幾句個人生活上的事,個人愛好或者與自身工作相關的事之類。

看似閑言碎語,其實都是為其為何做出有罪或者無罪的判斷做鋪墊。每一次情緒失控,都意味着被觸動了真情,或怒或悲或猶豫或堅定或随大流,都是作為個體的人應有的反應。

有罪與無罪的比例11:1,到10:2,再到9:3,之後逐漸反轉到1:11,最後3号陪審員最終被說服,達到法庭要求的0:12,統一了無罪意見。過程波折叢生,每一個個體轉變态度都像一場戰役,此消彼長,直至所有人被8号陪審員說服。

雖然,不能說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正确的,但至少他們疑罪從無,經過充分的讨論,認真地提出合理懷疑,審慎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利。

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輕率地把一個年輕人送上電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