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神變魔,或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重構哪吒這一神話形象最成功之處。

因為,當下的社會語境中,正蔓延着一股“熊孩子”鬧天下的風潮。

用“熊孩子”這個詞框範調皮、搗蛋的孩子,其實是一種進步,說明中國社會已經告别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認知框架。過去的孩子有兩種,一種是聽話的“好孩子”,另一種是不聽話的“壞孩子”。今日出現的“熊孩子”雖然還是有些許貶義,但也遵循了成長科學。

想要認知世界,那麼就會與世界發生碰撞或者沖突,以此逐漸形成他們自身的認知邊界。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存在“熊”的一面,這是一段由青澀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哪吒之魔童降世》能獲得近50億的票房,而且還入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影片。因為影片擺脫了之前神話在人們心中樹裡的牢固的英雄形象,跳出窠臼,将哪吒從一個神變成了魔。


...

作為神,哪吒在中國,有廣泛的擁趸,其在《封神演義》《西遊記》中都有相當分量的戲份。

過去,哪吒是與大鬧龍宮、殺龍取筋、護周讨纣以及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等情節聯系在一起的,不僅是一個反叛強權暴政的形象,還是一個反叛父權的形象。

在經典電視劇《西遊記》中,他是武藝超群的神仙,除了在大鬧天宮時與孫悟空打鬥,就是之後屢屢向師徒四人施以援手,扮演着正面、積極、超能好少年的角色。

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初始的設定就作了颠覆性的調整,他是魔丸轉世,是必将迎來天雷斃殺的。這一注定走向悲劇命運的設定,構築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哪吒,一個處于仙對立面、本性為魔的哪吒。

影片應對互聯網世代兒童,還相應的設置了許多與現實相關的橋段,比如太乙真人開啟寶蓮時忘記密碼,試了好幾次都未能成功打開寶蓮,隻剩最後一次機會了,太乙像開了竅一樣說,忘記密碼可以指紋認證。這是多麼貼近互聯網時代的小細節啊,讓人忍俊不禁。


...

還有就是太乙真人的設定,完全是一個搞笑因子,台詞、行為、人設簡直就是快手、抖音短視頻中走出來的一樣。

此外,對于陪着孩子進電影院的成年觀衆,影片也作了相應的安排。比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讀的那本書叫《神仙的自我修養》,明顯是緻敬周星馳的《喜劇之王》;魔童哪吒的神情、身段、語言頗有《大話西遊》中的大聖的身影;踢毽子那一段則能看到《少林足球》的影子……

不得不說,《哪吒之降世魔童》算是一部上乘的片子,孩童們觀影時的笑聲就是最好的證明。

能帶給童年以歡樂,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至少比老吃不到羊的灰太狼和老打不到熊的光頭強等騙小孩子形象更令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