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尼黑》劇照

同一個慕尼黑事件,在不同國家的電影中呈現不同樣态,這是正常的,但這種正常的不同卻别有一番意味,且耐人尋味。

機緣巧合之下,最近看了兩部與慕尼黑事件相關的電影,一部新俄羅斯2017年拍的《絕殺慕尼黑》今年才在中國上映,另一部則是斯皮爾伯格2005年的《慕尼黑》。兩部影片都有一個共同的繞不開的事件慕尼黑慘案(Munich massacre)——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激進派組織“黑色九月”殺害的嚴重政治恐怖事件。


...

《絕少慕尼黑》劇照

《絕殺慕尼黑》以蘇聯籃球隊在慕尼黑奧運會上戰勝戰勝美國隊為内核,講述了蘇聯人是怎麼擊敗連續36年保持全勝記錄的美國隊的,慕尼黑慘案隻是其中一個小插曲。

《慕尼黑》則直接從慘烈的綁架事件切入,讓觀影者直觀地目睹了發生在以色列猶太人運動員身上的慘劇,并重點呈現了以色列人的複仇。

前者表達勝利來之不易,後者用複仇換來了更多的複仇。勝利的戲劇性及偶發性給當時的蘇聯帶來了莫大的歡欣和激勵,然而,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卻以綁架、殘害生命的極端形态呈現,傷害帶來的是複仇,複仇換來的是進一步的傷害。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兩國人陷入了互害的死循環,不能自拔。

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講述的雖然是暗殺,但蘊含着深刻的反思、反省,當以色列負責暗殺行動的負責人讓恢複健康的艾弗納繼續執行任務時,艾弗納拒絕了。他認為這樣“你殺我我殺你”的方式彌合不了兩國間的裂痕。

然而,艾弗納因領導過針對慕尼黑事件制作者的暗殺行動而成為了被暗殺對象,上了敵人地黑名單,就像他們把别人從名單上一個個消除一樣,他最終命運很可能是被暗殺。


...

《慕尼黑》劇照,以色列暗殺小組的第一次行動。

雖然他不在執行暗殺任務,退出了,想過平常人的生活。但那些死在他搶下的生命會在夜晚、在他安靜時浮現腦海,揮之不去。他已經無法正常生活,陪伴女兒時,看到路邊停着一輛車,就懷疑是在跟蹤自己,每日用警惕的眼神審視周圍的一切,精神瀕臨崩潰。

以暴易暴,直接而爆裂,換來的卻是更多的暴力。暴力這個工具是一柄雙刃劍,傷害是相互的。

《絕殺慕尼黑》是依據真實曆史事件改編,蘇聯籃球隊确實戰勝了從無敗績的美國隊,體育賽事沒有永恒的霸主,國家争霸也沒有永恒的霸主,城頭的大王旗不可能永遠飄揚。

今日縱橫地球的世界警察美利堅也不可能永遠跋扈下去,鳳梨罐頭是有有效期限的,國際霸主也是,過期了也就壞了,會逐漸走向腐爛。


...

《慕尼黑》劇照

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個有切身之痛的猶太人,在2005年拍攝的《慕尼黑》看問題的視角更銳利,像一個拷問,誰制造了恐怖主義?以恐怖主義的手段對付恐怖主義是否能赢得這場戰争?參與執行隐秘暗殺任務的人如何說服自己以及經曆了殘酷無情的殺戮洗禮後後如何平複自己的内心?

大師畢竟是大師,相對而言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慕尼黑》立意更高遠,雖然沒有給出解藥,但至少提出了問題,至少找到了病竈。影片最後一個鏡頭的背景是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衆所周知的是,雙子塔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撞擊後倒塌,夷為平地。

相對而言,《絕少慕尼黑》更多的還是存在争勝的對抗思維,雖然客觀上蘇聯籃球隊确實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美國隊,體育競技可以看作戰争的延伸,2017年該片在俄羅斯上映時,取得了以30億盧布創下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紀錄。可見,戰鬥民族仍停留在對抗、戰勝的歡愉和自我陶醉。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此外說一句題外話,拍籃球電影,還是有深厚籃球文化的美國拍的更好看,比如《卡特教練》《光榮之路》等。

...

《慕尼黑》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