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無雙》,看《追龍》,港片還是港片,口味也還是那個口味,但看電影的我們變了。不再是1980年代、1990年代那些禁锢于土地的鄉村青年和捆縛于小城鎮的國營工廠子弟,而是移動互聯的一代,一鍵直達好萊塢。一個送外賣的騎手,閑暇時與世界的鍊接是好萊塢,是《火星救援》;一個看大門的保安,與世界的鍊接可能是《複聯4》。

我們變了,不可能再回到港片輝煌的年代,但那個年代的餘溫還在《追龍》裡,不曾走遠。

1980-1990年代,開放之初,港片裡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港星、墨鏡、喇叭褲、長發飄飄。對于内地青少年來說,這些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當時他們正青春年少,正熱血沸騰,受困于凋敝的鄉村或者封閉的國營工廠,城鄉間的壁壘分明,如今在中國大地上演的人口流動那時還鳳毛麟角。驿動的心,不是漸漸平息,而是向往一張張票根,因為出遠門去看外面的世界,那是能人才能做到的,當時有人的終生夢想甚至是:能去一趟北京或者上海,死而無憾。


...

靠拳頭打天下,一去不複返

現如今,内地經濟蓬勃發展,北上廣深的繁華都不亞于香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一個内地大都市都有一個江湖,闖江湖不再具有陌生感,也不再具有異質美。

再有就是,如今已是科技嬌客的天下,靠的是科技創新、創業,現在的傳奇故事已不是靠拳頭、靠暴力打天下,而是像新“小馬哥”馬化騰一樣,一朝上市,成為财富巨頭。

現在的年輕人看《追龍》,隻能看到特有年代特有的人生圖:幫派林立,刀口舔血,誰拳頭硬聽誰的,黑白合流,用暴力壟斷了賭檔、粉檔、雞檔,魚肉百姓,小民生計多艱。

《追龍》通過英國警察這窗口反映了當時英國人當時在香港高高在上的地位。作為華人總探長的雷洛說:我們黑白兩道是有規矩的,無論幫派火拼,警匪傾軋,都不能殺英國警察,這是底線。其他都好說,鬧得再大,都不會有事。

英國警察畢竟人數有限,很多事情都交給華人警探去做。在有的地區幫派勢力強大,即使華人警探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合夥一起坐生意。有“五億警探”之稱的雷洛就是據此逐漸豪富起來的。


...

“俠之大者”也誕生于這一時期

《追龍》中,有一個重要的時間點——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以前。影片一開頭就交代這是1974年前的香港,那個時候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是一段黑暗的歲月,幫派、黃賭毒、逞勇鬥狠、警匪一家,對以警察為代表的官方,或收買或直接暴力相向。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官府,不僅發揮不了作用,而且還幫着壞人魚肉百姓。

巧合的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都是寫于1974年以前,從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寫完的《鹿鼎記》均誕生于1974年之前。

這一巧合,很是值得玩味:香港當時的幫派林立,兄弟結義,熱血拼殺,幫派争霸,這些與金庸武俠世界何其相似。而且金庸先生武俠世界裡的官府也多有官匪勾結、魚肉百姓的情節出現。

在剪刀君看,或許正是這片魚龍混雜、幫派林立的土地上的現實,為金庸先生提供了寫作的土壤。而金庸先生武俠小說裡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抵禦外侮,與當時在香港高高在上的英國人也不無關系。

《追龍》裡還在渲染拳頭硬打遍天,還在渲染兄弟情義,還在渲染熱血豪情,但港片的輝煌時代卻一去不複返了,熱情褪去,餘下一地蒼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