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把《點球成金》當作一部勵志劇來看,形式上也确實如此:一隻魚腩球隊,在球隊總經理比利和耶魯畢業生彼得的帶領下,異乎尋常地實現了逆襲。

影片最高光、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打破全聯盟記錄,取得20連勝時,最後一棒的全壘打拯救了整個球隊,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但這些,在剪刀君看來都是皮毛,影片最關鍵的是颠覆,是打破一個舊體系,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體系。


...

從Moneyball到Databall

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沒有遇到耶魯畢業生彼得之前,整個美國棒球聯盟的主導運行規則就是Moneyball,把最好的球員買到麾下,就能提高取勝的概率,于是棒球成了一項用金錢主導勝負的運動。

好的球員被有錢的球隊,如紐約洋基隊、波士頓紅襪隊等豪門買去。

奧克蘭運動家隊在聯盟中是數一數二的窮隊,比如在一場比賽中,奧克蘭派出的投球手,年薪23萬美元,而洋基隊的擊球手,年薪是1700萬美元。一個人的薪水比奧克蘭整支球隊都高。

這麼明顯的差距,客觀上令窮隊無法逾越。這個時候,耶魯高材生彼得的出現了,他以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棒球運動,從而帶來巨大沖擊。

根據測算,總年薪700萬美元薪水最低的球隊,赢球場次平均為50場。隻要花700萬,就能保證50場勝利,在此基礎上,每多赢一場球,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一場勝利的邊際成本。奧克蘭運動家隊赢一場球的邊際成本大概50萬美元,而其他與奧克蘭隊差不多的球隊的邊際成本高達300萬美元,是奧克蘭的6倍。

用經濟學和數學的精準計算,讓奧克蘭隊找到了一個赢球的新途徑,不去管運動場上的偶然性,隻關注對成本支出及收益的計算:用最少的錢,買到優秀的、能帶來勝利的球員。


...

用其長,摒其短

在選擇球員方面,通過數據分析,比利和彼得發現,棒球選拔的評判體系相當草率,有的運動員在考核中發揮失常,有的則僅僅因為長的比夠帥,而被淘汰。還有的僅僅因為 投球的動作另辟蹊徑,不是常規的投球動作而被拒之門外。

彼得通過對比賽數據的分析整理,選取了一些與頂級球員打出好球概率相差無幾,身價卻有巨大反差,相對很便宜的球員。他們用手中有限的錢,網絡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物美價廉的球員。

奧克蘭球隊教練最初非常抵觸這一方法,對比例和彼得用數據來決定誰是擊球手及出場次序,誰是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遊擊手、外野手的做法很是不屑,還是按照自己的套路來運籌比賽,但比賽結果很是差勁,賽季開場是7負零勝。

被逼無奈,比利賣掉了教練最喜歡的三名實力不俗的球員。教練不得不按照數據提供的支持來布置球員出場陣容。

意外發生了,他們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伴随着持續的連勝,整個棒球界開始注意到運動家隊的不同,開始研究他們的方法。奧克蘭運動家隊平了洋基隊19連勝的紀錄,向地20勝進發。

這一場即将創造曆史的比賽中,運動家隊氣勢如虹,開場分數一路飙升,11:0,但對手奇迹般的将比分迫近,最後11:11平。這時奧克蘭隊教練将擊球的機會給了代打球員哈提伯,他一直不看好也不使用的一名球員,多數比賽中哈提伯都是代打的闆凳球員。

哈提伯上場了,一擊不中,二擊球應聲高飛,全壘打,奧克蘭運動家就此創造曆史。


...

雖然運動家隊在淘汰賽階段被淘汰,但他們确實改變了棒球這項運動。波士頓紅襪隊想高薪挖比利去當總經理,整個聯盟球隊總經理的最高薪水,但比利拒絕了,繼續留在運動家向總冠軍沖擊。

兩年後,波士頓紅襪隊用比利的一套方法沖擊總冠軍成功。雖然不是比利和運動家,但這是比利和彼得帶來的改變。

打破舊體系,用全新的角度、科學地去觀察和重新分析,你會看到舊體系的粗陋、浪費和非數學之醜。

符合數學的結構和組織,往往蘊藏着有道理的精妙之美,令人迷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