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黑人鋼琴演奏家,一個白人司機兼保镖,這種角色設置,在美國政治語境中,很是讨巧,是反種族歧視的。黑人為主,白人為仆,還有比這更反種族歧視的表達嗎。

雖然《綠皮書》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但在圈内人士看來,非常傳統的線性叙事,有點暖,伴着些許搞笑,除了托尼的幾次暴力揮拳和一次朝天開槍,沒有劇烈的沖突,一部規規矩矩的公路喜劇片而已,被稱為自《撞車》後最差最佳影片,甚至連最佳導演提名都未獲得。


...

越強調,問題可能越嚴重

黑人是高高在上的世界上最優秀的鋼琴演奏家,白人,雖然是意大利裔,但也是白人,是一個社會底層讨生活的混混。

一個白人給一個黑人開車,在故事發生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極為罕見的。即便在今日美國,各行各業都有優秀的黑人展露頭角的美國也不多見。

美國之外的人眼中,無論是電影還是美劇中,都必須有黑人的角色,沒有就是政治不正确,甚至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黑豹》中,除了一名聯邦探員是白人,其餘主要角色均為黑人,被稱為黑人的《戰狼》。

在美國社會,各行各業中,也有衆多為大衆所熟知的Superstar,如體育領域的邁克爾·喬丹、勒布朗·詹姆斯,好萊塢的丹澤爾·華盛頓、威爾史密斯,政界的奧巴馬、賴斯等。但數量最多的黑人仍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仍掙紮在溫飽線上,仍處于暴力、毒品、垃圾食品的包圍中。

有時候,一個社會對一個問題越謹小慎微,說明這個事越來越嚴重,種族歧視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這本小冊子,曾經存在、如今消失的過程說明了社會的進步,但有形的綠皮書消失了,無形的綠皮書仍存于某些美國白人的心中。

...

世界是多彩的,每一抹顔色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但黑色和白色卻很難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