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看HBO的迷你劇《切爾諾貝利》時,腦海中不時浮現這句話。

有人說,這句話是胡适先生說的,其實不是。嚴格來說此語是批判胡适的人拿胡适别的話演繹而來。

胡适有一篇名叫《實驗主義》的文章是一篇演講稿,刊發在當時的《新青年》上,文中介紹了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實在論哲學思想時有言:“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狠服從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順的由我們替他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實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由我們雕成什麼像”。

上世紀50年代,國内有一段時間搞了一輪“胡适批判”。上面文章中本來講述哲學的話,被演繹為“曆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其實,實在和曆史一詞之别,卻令這句話廣為流行。

實在,剪刀君以為可等同于事實,也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曆史卻不一定是事實。比如,梁啟超先生曾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也。”

曆史是成功者書寫的。比如,二十四史,不僅存在大量前後矛盾,而且有許多被惡意篡改之處,還有的是為尊者諱的曲筆,或者虛假的編造。

話雖然不是胡适說的,這句被用來批判胡适的話,卻因其本身蘊含的深意而被廣為流傳,因為,曆史卻有被打扮、被塗脂抹粉的實錘。封建王朝時期的曆史,覆滅的王朝,君主總是昏庸無能的,而新興的替代者總是順應民意,天下歸心的。

一篙子撐開了,回歸正題。


...

《切爾諾貝利》是一部美劇,不是俄劇,而且演員也以英美籍居多。這隻是一部影視作品,是藝術創作,不是事實,不要講影視與事實劃等号。看到評論說,因為“真實”,所以恐懼,很為一些人的判斷力擔憂。

就整體而言,這部劇集算是上乘之作,但也是帶着有色眼鏡的,在演員選擇、細節呈現等難免受導演、編劇主觀創作局限和認知的限制。

當然,這是一部有真實曆史依托的劇集,很多細節上也極為用心,但終歸是一種影視創作,有很多想象、塑造的主觀色彩在。

比如:有一架直升機在執行滅火任務時,首次進入濃煙中,就墜毀了。真實曆史是那架直升機反複多次進入核輻射區出現故障,加上飛行員體力透支造成墜毀。與劇中剛一進入就墜毀是有很大差異的。

曆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也是。

不同事件,由立場不同,或者認知不同的人來演繹,其樣貌就是不一樣的。

《公衆輿論》一書的作者沃爾特·李普曼說:“媒體創造了我們頭腦中的象征性的想象,這些想像有可能與我們經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不僅媒體,影視作品也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讀到或者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實,隻不過是一些人所希望看到的東西罷了。

你以為你看到的是美女,但真實的一方直播屏後面确實大媽。就像喬碧蘿殿下“蘿莉邊大媽”一樣。不是大媽不存在,而是有人是蘿莉控。有人希望看到蘿莉,所以就有了那麼多蘿莉。


...

上帝說,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上帝說,要有蘿莉,于是便有了蘿莉。

消費至上時代,都說消費者是上帝,原來消費真是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