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着所謂的“宣揚女性主義”的“光環”,《82年生的金智英》在上映之際便在電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首映當天就拿下了韓國的票房冠軍,由此也在網絡上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

影片的觀影評價呈現“極緻”的兩極分化趨勢,主要是分為男性與女性兩個陣營。

對于男性來說,這部電影的制作本身就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所謂的“性别歧視”隻是女性群體的“無病呻吟”,因此電影的上映就必須要遭到抵制。

而他們也确實實施了強烈的抵制行為:對原著小說以及電影進行低分差評,向青瓦台提交要求該電影制作中斷的請願……

但是對于女性來說,這部電影切實的呈現出了已婚女性的“人生困局”。

為了婚姻與家庭放棄了年少的夢想以及原有的人生規劃,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與丈夫身上,卻還要忍受着他人的諷刺與嘲笑,這是一種無聲且難言的巨大傷痛。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落差如此巨大的評分也恰恰折射出了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成為了現實社會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有力佐證。

影片中的女主角金智英,她的經曆就是千千萬萬個女性的人生縮影,她是從群體中抽象出的一個具體形象,反映着當代女性所面臨的差别待遇與性别歧視。

“金智英,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生于首爾某醫院婦産科,出生時身長五十厘米,體重二點九公斤。

對于金智英而言,她人生的關鍵詞好像隻有一個,那就是——“退讓”。

在童年,對于弟弟的退讓;

在學校,對于男同學的退讓;

在職場,對于男同事的退讓;

在家庭,對于丈夫的退讓……

一次又一次的隐忍與退讓織就成了一張命運之網,時時刻刻籠罩在她的頭頂上方,讓她無從躲避,也無法逃離。

作為金智英,她有很多個身份。

她,是丈夫的妻子,是孩子的母親,是父母的女兒,是弟弟的姐姐……

但卻很少有時候,能夠成為她自己。

在原著和電影中,都采用了一個極為戲劇化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讓金智英借由他人的口吻,來宣洩内心的痛苦與無奈。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恰恰是金智英長期以來一直壓抑自我的體現,以至于必須通過他人的角色來表達自己内心的想法。

這是一種“真實”的還原。要知道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話語權着實是少的可憐。

在一些人看來,女性隻不過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更有甚者更是将女性看作是供男性們消遣的玩物,沒有絲毫的尊重可言,滿滿都是對女性赤裸裸的侮辱以及踐踏。

在一些事情上他們極力地抹殺女性的努力與付出,而一味地歌頌自身的成功與犧牲,他們試圖營造出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氛圍,以此來維護所謂的“男性權威”。

盡管他們已經處于現實社會中絕對的優勢地位,但他們仍然迫切地想要将一切變得更加“合理化”,最好是趨近于一種全世界範圍内的“群體認同”。

在他們看來,女性群體的反抗與申訴是對他們絕對權威的巨大挑戰,這是絕對不能原諒的一種行為。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一經上映,便遭到強烈抵制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亞洲國家,“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一些女性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她們的尊嚴被肆意踐踏,她們的自我被無情抹殺,以至于最後,終于,徹底地淪為了一具具行屍走肉。

正如原著作者所言,這本書的出現在于想要那些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到各種限制與差别待遇,導緻沒有辦法獲得與付出相匹配的成就,甚至認為那是因為自己無能而深感自責的女性,可以通過這本書獲得些許的安慰。

要知道,沒有人可以無理地給辛苦操勞的女性們冠以“媽蟲”的名号,肆意地否認她們的付出。

要知道,我們争取的從來就不是所謂的“女權”,而是兩性絕對的平等與自由。

要知道,金智英不止一個,其實,我們都是金智英。

(“媽蟲”是結合英文“mom”和“蟲”的韓文新造單字,用于貶低無法管教在公共場合大聲喧鬧幼童的年輕母親。這個新興名詞雖然用于指稱部分管教無方的媽媽,但不分青紅皂白使用在大部分母親身上,造成了普遍的恐懼和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