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坎坷而來。

一部電影。

看過的男人,想起媽媽;

看過的女人,想起自己。

沒看過的,卻憤怒高喊“封殺”。

一部電影。

與整個國家為敵。

Sir溫馨提示:觀影前請備好紙巾。

因為它的力量,遠不止“一部電影”——

《82年生的金智英》

82년생 김지영

...

鄭裕美+孔劉。

兩人共同主演過的作品:《熔爐》《釜山行》。

什麼故事能請得動他倆?

看過劇本,幾乎是第一時間愛上。

鄭裕美:當時挺奇怪的,就是感覺這個作品好像隻有我才能駕馭。我覺得這是我現在能輕松駕馭的角色。我不需要多加修飾,也不需要減去什麼。就是覺得我應該演這部作品。

孔劉:我從拿到劇本開始就想到了媽媽。

...

但他們都同時提到一個詞:壓力。

故事曾引起舉國争議。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一位女性初為人母,放棄工作,在社會、家庭、伴侶等層層重壓下,患上人格分裂。

書剛出版就在韓國銷量破100萬冊,先後獲總統文在寅、國會議員魯會燦,以及各路演員實名推薦。

随後蔓延至整個東亞,女性必讀。

...

但,馬上引起瘋狂罵戰。

在男權氛圍嚴重的韓國,它激怒了大部分男性的敏感神經。

誰提罵誰。

提起它的女星:Red Velvet的成員Irene、少女時代的秀英……無不受到粉絲的攻擊和威脅。

燒照片的、威脅大批脫粉的,無奇不有。

...

△ 圖片來自Vista看天下

高潮,從電影版官宣開始。

大批男性網民上映前就湧入韓國影評網站NAVER,惡意評分。

導緻網站不得不變更模式,取消映前評分機制。

甚者,直接到鄭裕美個人社交賬号下辱罵:

...

△ 圖片來自Vista看天下

如今電影上映,已觀影觀衆評分高達9.53。

網民卻隻有6.34。

...

捧它的、恨它的,站在輿論兩極。

它做錯什麼?又做對了什麼?

此前,一名19歲的少年,曾向青瓦台請願——

取消電影拍攝。

他的理由很具有代表性:《82年生的金智英》會助長社會損耗性的性别矛盾。

一段說出女性之苦的故事,至于加之這麼嚴重的罪名?

不。

這完全超出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引起的波瀾。

但也是對這本書,這部電影最好的定位:

它刺痛一個國家長久運行的根基,代表着一個時代覺醒的萌芽。

你以為的導火索,可能隻是一根刺破假象的針。

...

1982年,4月1日愚人節,金智英出生了。

好像她确實是個“愚人”。

長大的過程,充滿疑惑:

為什麼,姐姐向往沒有韓國人的北歐?

為什麼,爸爸千裡迢迢從英國帶回的鋼筆,隻送給弟弟?

...

...

△ 字幕來自鳳凰天使TSKS,下同

再長大一點,她開始懂事。

但有些東西,大人還是說她“不懂”。

比如,奶奶的唠叨:

她總對媽媽說,要多生幾個男孩呀。

智英想,男孩有什麼女孩做不到的嗎?

我也會好好孝敬媽媽啊。

但說出這句話時,媽媽的眼神裡除了感動,好像始終隐藏一些她看不穿的思緒。

...

...

懂事不夠。

孝順不夠。

乖巧不夠。

那到底怎麼做一個“好”女兒?

這是小金智英當時最大的疑惑。

幸好,這沒影響金智英順利長大,成績不錯,工作能力突出。

但她還是有些事想不明白。

一次部門内晉升,論資曆,論能力,同事都覺得這次肯定有她。

名單公布,意外落選。

為什麼?

她當面質問同為女性的上司——金組長。

公司人見人怕的女強人。

金組長給她的回答裡,前半段智英都聽得懂:你能力佳,狀态好,年輕有為……

唯獨最後一句,她不解:

——但你是女職員。

...

理由也充分:女職員要結婚、休産假,不僅耽誤工作,而且随時可能辭職,公司不敢作為長久培養對象。

但智英不解的是:你能做到,我怎麼不可以?

鼓起勇氣,打足雞血據理力争:

“我就算結婚生子,也有自信能好好工作,就跟您一樣!”

...

傻傻的熱情,跟小時候一樣。

這時,上司又露出了與母親相似的,複雜的笑容。

她沒有解釋,隻是反問一個問題:

“智英,你看起來,我很好嗎?”

...

畫面一轉,好不好,鏡頭告訴你——

公司會議,隔壁組長蹬鼻子上臉,工作不談,上來就一通關于性别的揶揄。

反擊?

沒辦法,她的确是“好上司”,但絕不是“好母親”,“好妻子”。

争辯不可能改變觀念,唯有認慫,用一個笑話化解。

...

...

時過境遷,金智英結婚生子。

隻能辭職在家,專職主婦。

但漸漸,尿片橫飛的生活讓她消沉。

她仍羨慕着那些在職場打拼的小姐妹,認為那才是她心目中向往的“好女人”。

事實呢?

那天,她送完兒子去幼兒園,好不容易約舊同事們下午茶。

卻曝出最近一件可怕的新聞:

公司三樓的女廁,被偷偷裝了針孔攝像頭,視頻正在網上悄悄流傳。

這不是最可怕的。

發現這一切的男同事不僅沒揭發,竟當成樂事與旁人分享。

直到一位女同事被男友禁止上某間廁所,醜事才得以曝光。

...

此時,注意一個細節——

前一秒,姐妹們還能為憋尿的手段打趣。

後一秒,默契地低頭沉默。

恥辱、無力、恐懼,因為維權之難,因為除不完的隐患。

...

“好”妻子、“好”員工、“好”母親、“好”女人......

美妙的“好”,畫成了一座華麗的牢,裡面的人舉步維艱。

歸根到底,她們有做錯什麼嗎?

沒有吧。

電影從金智英的視角切入,把從小到大的所有懵懂與不解,純真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用旁人的言語和行動按圖索骥,白描出那棵名為“男權”的大樹下,龐大而糾纏的根莖。

看完金智英的一生,打破了我們對男權社會的認知偏差:

它的确牢固地存在着。

但恐怖,并非因為它的牢固。

而是它的“無形”。

它悄悄地,如空氣一樣,生長彌漫在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之間。

建立着“好”的标準,洗刷着人的意志。

到頭來,你去判斷它的對錯,反而荒謬。

無論男女。

都隻是它的籠中獵物。

...

下一位出場的主角,是金智英的老公(孔劉 飾)。

一反女性電影套路,這位老公格外暖。

他愛她嗎?

愛且深愛。

婚後,讨論要不要孩子時,他一臉無害。

使出男神賣萌殺——

“我會好好幫您的啦~”

...

事後呢?

他的确做到了。

且事無巨細,體貼溫柔。

帶老婆回自己家探望,主動洗碗;

...

看家務太多,他機靈打掩護。

偷偷收拾行李,以便趁婆婆不在盡快帶老婆溜走。

...

甚至。

金智英提出想重新進入職場,他也考慮自己請育兒假,分擔壓力。

...

甜啊。

在Sir看,他完全已經比市面上的“老公們”好上百倍。

但結果怎樣?

——通通失敗。

幫媳婦洗碗,媽媽看到,在一旁講風涼話:

哎呀,我兒媳婦真是有個好丈夫啊~

吓得金智英趕緊解釋:

媽,在家都是我做的

...

剛收拾好行李準備溜……

這邊媽媽喊的親戚朋友到了,又一輪斟茶遞水。

智英終于崩潰了。

對着丈夫一大家子,說出心中大實話。

對面回應:這孩子病得不輕啊?

...

更别提育兒假。

丈夫回公司了解政策,誰知馬上被同事勸阻。

曾經請過育兒假的男同事都去哪了?

要不被炒,要不就沒升職過……

...

不現實。

不僅老公。

在《金智英》裡,你似乎找不到一個真正歹毒的反派。

例如,看上去最“可惡”的婆婆。

孔劉的母親。

她是壞嗎?

不,她隻是遵循“規則”。

比如,當自己的女兒趕到家,想幫金智英做家務時。

她馬上阻止:

坐着,你又不是在婆家

...

這句話背後什麼意思。

是她偏愛自己的女兒嗎?

不。

她在說:在自己家可以不做家務,但到了婆家,你也要做,這是規矩。

女兒,媳婦,一視同仁。

再比如,那個從小“偏心”的金智英父親。

鋼筆,隻送兒子。

買回一箱補身的中藥,也隻給兒子。

金智英的媽媽不幹了,質問他為什麼隻買給兒子。

父親一臉懵逼。

注意他說的理由:

怎麼回事

金部長的兒子開了家中醫院

我就幫襯了一箱

父親幫襯父親。

兒子幫襯兒子。

這是他工作環境中最常見的現象,也是這社會最習以為常的人情交易。

哪裡不對了?

再看他的神情——

...

你看到什麼?

面對妻子哭天搶地的崩潰,Sir看到的是一個大寫的麻木。

類似的表情與台詞,電影中多次出現:

女人就是要嫁人生孩子

一個人做六七個人的飯都隻是随便吃吃啊

...

家裡至少得有四個男的

...

他們錯了嗎?

至少,他們自己沒有認為自己錯。

說這些話,也沒有附帶任何惡意。

他們隻是一群跟随那個巨大滾輪的轍印,亦步亦趨走到今天的盲從者。

但Sir也注意到,看過《金智英》的觀衆裡,大多都做過同一個動作:

哭。

...

...

既然沒有反派,為誰而哭?

哭,因為它太殘酷了。

殘酷在,它無死角地為你展示一個完全沒有出口的密閉空間的窒息感。

殘酷在,你滿腔憤怒卻找不到一個靶子去釋放和發洩的無力感。

...

出口在哪?

這是故事必須解決的問題。

原著小說,提供了一個暗黑的結尾——

精神病。

用病态去對抗這個病态的世界,是唯一答案。

而電影則要“溫暖”許多。

Sir最動容的,是電影中孔劉和鄭裕美的一場對手戲。

老公和老婆攤牌,告訴她(可能)患病的事情。

他給她看了一段老婆“鬼上身”的視頻。

視頻裡,她叫自己的老公“女婿”,連聲音神情都變了。

...

兩人的表演都極為動情。

尤其孔劉。

面對妻子的無助,拼命掩飾自己的擔心——

先是面部抽搐,然後重重地咽了一口口水。

沒有說話。

繼續擺出聆聽姿态,但眼眶已經紅潤。

對方進一步追問,他開口瞬間,眼淚幾乎同時湧出。

目光閃爍,不敢直視。

...

...

但讓Sir更感動的,是他們當下的反應。

不約而同,兩人第一個想起的,是對方。

對方的隐忍,對方的付出——

- 你一定很辛苦吧 哥哥

- 我總是覺得你是因為和我結婚,才生病的……

...

...

感動之餘。

也暴露了這對最中心的受害者,一直以來的潛意識。

他們為太多人活着了。

為伴侶,為家庭,為兄弟姐妹,為公司同事……

卻很少為自己而活。

這正是電影為我們指出的出口——

自我覺醒。

Sir注意到,一句台詞在電影中反複出現:

“現在都什麼時代了……”

諷刺的是,說這句台詞的,反而都是老一輩。

...

他們意識到了時代的發展。

但無法逃出過去的牢籠。

金智英是改變的開始。

她在電影中有個隐藏的習慣——

說話總說一半。

壓抑着她心中真正的想法。

老公關心她手腕傷勢,她岔開話題,說醫生很奇怪:

...

老公讓她多休息,她也不訴苦。

而是用一個反問帶過:

...

改變,從她患病開始。

别忘記一個細節:

金智英患上人格分裂,她分裂出的是誰?

不是别人。

正是她的母親。

...

讓她患病的,正是金智英内心長久壓抑和碰撞的AB面。

A面:傳統對自己的壓抑;

B面:自己内心壓抑不住的覺醒。

看她發病時說的話:

母親上身,第一時間關心的是女婿的身體。

而沒發病時,她終于可以抛開那個A面。

大膽展示她的B面。

說話,更狠了,也說到底了——

...

甚至,她把心裡的話告訴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後代。

盡管孩子不一定聽得懂。

但她說得比什麼時候都堅定,從容:

...

她逐漸活出了自己。

正如原著裡最開頭的那四句序言:

你們可以對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

我卻再也沒辦法繼續忍氣吞聲

可是我隻有變成別人,才能為自己說話

我是金智英,1982年生

的确,電影軟化了原著的種種絕望。

《82年生的金智英》稱不上什麼傳世傑作,有些電影的技法也略顯青澀。

這是一部現實意義大于電影技法的作品。

軟化,不外乎它要傳遞最普世的一種情緒——

希望。

看看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

在2017年的統計裡,韓國針對女性的犯罪案件高達3萬件,比江南站殺人事件發生的2016年(2.7萬件)增加10%。

亞洲經濟

2017年男女雇傭率分别為71.2%與50.8%,相差20.4%。在工資方面,2017年男女員工的工資差距為34.6%,在OECD34個成員國中排在首位。據2018年的調查,韓國100大企業的高管共有6843人,其中女性有216人,僅占3.1%。

KBS WORLD

面對現實的水深火熱,我們可以要求的不多。

希望在哪?

很簡單。

有人能講出當下的這些故事,并持續有人堅持講着這些故事,足矣。

或者,再貪心一點。

我們還可以“做夢”。

通過電影,未來或許是這樣:

有一天。

你給你的女兒,你的孫女,外孫女……說起金智英的故事時,她們的反應可能是——

“原來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啊。”

而不是——

“這完全就是我的遭遇。”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