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孫悟空是神話傳說裡最家喻戶曉的角色之一,《西遊記》本質上是一部諷刺小說,這話應該沒什麼人反駁吧。高喊着‘玉帝老兒’,拎着金箍棒闖上南天門的孫悟空,有着青蔥少年的雄心壯志,自信滿滿,認為天底下沒有自己做不到的事。他打出齊天大聖的旗幟時,想的是燦爛如錦的前程,萬衆矚目的榮光,絕對想不到自己的燦爛和榮光隻是一顆迅速滑落的流星,短暫迸射後,等待他的是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孤寂,五百年的凄楚,五百年的挫敗。

沒有從雲端跌落的無情捶打,就沒有日後牽着馬踏上茫茫取經路的孫行者。從一個大鬧天宮的英雄,變成一個為天庭外放人員服務的螺絲釘,為保護神聖的取經行為而為同類妖族大開殺戒,沒人知道孫悟空的心路曆程。
誠然,唐僧是很好,把他從五指山下放了出來,帶他重返人類的生活,給他縫虎皮裙,給他講道理,從某種程度上取代了父母的角色,給這無父無母的石猴帶來了别樣的人間煙火氣。但是唐僧的愛是有條件的,要他聽話,要他仁愛,會為了一棒打死白骨精念緊箍咒念得把他腦袋箍成個葫蘆,會為了他的不知悔改和頂嘴趕他離開取經團隊。孫悟空怨過,恨過,反抗過,可腦袋上的緊箍戴上就再也取不掉,他留也好,走也罷,都是被佛法制約的孫行者,不再是那個花果山水簾洞裡自由自在的齊天大聖。
《西遊記之再世妖王》這個名字,是對孫悟空比較貼切的定位。原著裡,叙述中稱孫悟空為‘猴王’,神仙們則罵他為‘妖猴’,豬八戒也時常調侃地叫他為‘猴頭’,綜合一下,叫他妖王是沒問題的,畢竟他既是妖,又是王,還是第一個攻上天庭的下屆之妖,是整個神妖體系裡第一等無法無天之徒。可再世妖王中的孫悟空并沒有大家想象的光鮮亮麗,雖然出場就耍帥,也借唐僧和八戒之口誇他帥,可他的确沒有美猴王那股鮮活俏皮的勁兒了,電影裡的孫悟空有着濃濃的黑眼圈,有着低沉的語調和拖沓的走姿,不是少年,而是帶着股中年人刻入骨髓的疲倦。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齊天大聖沖擊天庭不成,被現實毒打教做人,加入取經團隊辛苦考編,争取早日上岸。淪為苦逼的考編人/打工人的孫悟空,帶着取經團隊來到作為天庭下屬分部的五莊觀度假山莊,來意思性地打打秋風。兩位姿态妖娆的仙童看不起這四個土鼈,态度倨傲,言語輕慢,還試圖扣留下四人的犒勞物資中飽私囊。偏偏有個愛打探消息的八戒,偏偏孫悟空那猴王的昔日傲氣還在,忍不下氣的師兄弟三人沒有選擇上報申述,而是選擇直接偷來。這個行為自然是不符合流程的,抓住把柄的仙童立刻甩鍋,避談自己問題,隻抓三人過錯。仙童以為這四人是毫無後台的土包子,盡情甩鍋的同時還辱罵唐僧,沒想到孫悟空是個不需要後台的硬茬子,直接把人參果樹都給掀了。這下大禍造成,樹下封印的妖祖元蒂跑了出來,還抓走了唐僧。可就算事态嚴重到需要上報玉帝,報告中依然沒提及前因後果,隻說了悟空等人的過錯。作為五莊觀負責人的鎮元子,也沒有責罰仙童,孫悟空作為主要責任人去追拿元蒂的時候,仙童正在作為報告人趕往南天門。
說起來,一點也不公平,但這就是職場。孫悟空再有本事,再有怨氣,在把事情追責掰扯清楚還是戴罪立功挽回企業損失之間,也隻能選擇後者,因為氣再大,比不過命,唐僧的命現在捏在别人手上,為了團隊利益他隻能選擇認錯并去彌補過錯,而不是梗着脖子把這口氣出出來。沒人看得見仙童卑劣的人品,人們隻看得到狼藉的人參果樹。
電影在這個晦暗的成人職場故事上蒙了層喜劇的面紗。悟空有黑眼圈,八戒是黑豬,沙僧是魚人,唐僧很妩媚,配角們帶着各地方言輪番上場,在美輪美奂的畫面中,笑聲沖淡了原本的沉重。如果把取經團隊類比成家庭——作為一個為共同目标捆綁在一起幾十年的團隊,真的很像家庭。那麼在這個家庭中,孫悟空是當之無愧的爸爸,一個狩獵者,開拓者,保護者的角色;唐僧則更像是媽媽的角色,弱不禁風的身體素質,神性/母性的慈悲和關懷,看似柔弱卻始終把持着家庭命脈和方向,而電影中這個角色柔和的五官和旖旎的語調更加深了這種女性氣質;八戒是備受寵愛的貪吃貪玩的孩子或小兄弟;沙僧則是沉默本份的仆人或保姆。所以每次搗蛋,總是八戒和悟空攪在一起促成的,像不像爸爸帶着孩子惡作劇,又或者是大哥哥帶着小兄弟去冒險?果子這個角色的出現,讓這個家庭結構曆史性地進化了——這個取經之家終于有了個真正的孩子,不是八戒那樣裝瘋賣傻的大齡兒童,而是真真正正的小孩子,軟萌嬌嫩的小可愛。孫悟空馱着果子趕路,打怪時細心地把他放進燈籠裡,會耐心地哄他睡覺,妥妥就是一個新上任的奶爸呀。
爸爸帶着小孩去救媽媽,想想就帶感。悟空和果子的溫馨互動和搞笑片段尤其适合一家人觀看,血腥暴力的情節大大減少,小孩觀看也不會被吓着。而悟空最後選擇把果子放在金箍棒畫出的火圈内,選擇師兄弟三人直面妖祖元蒂時,他終于有了做爸爸的擔當,在取真經的任務之外,有了自發的責任感。從這點上來說,他已經變成一個人。
和有果子在的時候,充滿溫情和童趣的那些片斷不同,與元蒂的一戰,悟空打的十分慘烈,可以說是把齊天大聖的濾鏡打碎了踩在腳下,天地間第一隻妖的能耐,不是他這個石猴能夠阻擋的。現實是一座山,夢想并不能飛越,不再是美猴王的孫悟空,拖家帶口的中年人孫悟空被元蒂按在地上暴打,毫無還手之力。他以為自己的肩膀夠強壯,卻還是扛不過混沌之初定下的規則。
悟空嘶喊着說‘我死也不認輸’,可其實,死就已經是輸了,嘴上否認不過是昔日信念和驕傲的最後回響。就像我們午夜夢回,回想青春時眼角滑過的淚花,那些無法說出的話,那麼永遠不法觸碰的感情,淚花和感動并不能撬動現實,隻是自我釋然的安慰。還好電影不是現實,孫悟空雖然像中年人,但他畢竟是妖、是魔、是仙,在仙妖的世界裡,信念是世界的基石,因為信念和犧牲,因為一個人的心,他們戰勝了元蒂,唐僧救回來了,妖祖被封印了。五莊觀這一關,好不容易過去了,他們又可以重啟取經之路,朝着那遙遠又神聖的目标繼續前進了。可是那些遺憾又該怎麼辦?那些心底的傷痕又該如何來平複?電影沒有給出答案。也許對于中年人來說,自我消化,自己釋然已經是常态,是生活必須的手段,中年人孫悟空應該也能很快調解好心态,把該遺忘的藏在心底,該放棄的挂在腦後,帶着他那破鏡重圓的家,繼續沿着漫漫人生路蹒跚走下去。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過高光時刻,在那個快樂的時光裡,我們身輕如燕,兩腋生風,變成那個剛在三星洞學道歸來,腳踏藕絲步雲履,身穿鎖子黃金甲,頭戴鳳翅紫金冠,光芒萬丈志得意滿的孫悟空。我們有過許多童真的遠大夢想,誰也不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我以為将來能成為舉世矚目的科學家;你以為自己能成為紅遍全球的大明星;他以為自己霍格沃茨的通知書被父母藏了起來;她覺得自己根骨清奇會成長為絕世的武林高手……要到多年後,經過一場又一場考試,一場接一場的篩選,被打擊和被遺棄的我們才明白,自己不過是個普通人,而普通人沒有做夢的資格,隻有生活。任你有三頭六臂七十二變,生活遲早會把你磋磨成步态蹒跚滿臉疲倦的中年人。
這也許就是孫悟空反複出現在大銀幕上的原因——因為他是我們青春之夢的縮影,而電影的本質是造夢,還有什麼比一次又一次重返青春更正當的造夢述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