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我們聽多了。

“巨人觀”你聽過沒?

“巨人觀”,來自法醫領域。

...

形成巨人觀的為高度腐敗的屍體,由于其全身軟組織充滿腐敗氣體,顔面腫大、眼球突出、嘴唇變大且外翻……

整個屍體腫脹膨大成巨人,難以辨認其生前容貌。這種現象稱為腐敗巨人觀。

——來源:百度百科

看了許多法醫專業對“巨人觀”的回答,Sir有兩大感受。

生命太脆弱。

也因如此,直面脆弱生命的法醫,太堅強。

這種堅強體現在——

他們往往将常人難以承受的重負,經年累月,通過不為人知的忍耐和付出,化作無言的奉獻。

他們經曆了什麼?

我們是時候傾聽。

《秦明·生死語者》

...

...

法醫

《秦明·生死語者》,6月14日上映。

改編自知名IP。

坦白講,Sir對電影的第一觀感一般。

太偶像劇。

導演似乎對真實的法醫故事不自信,于是,擅自加了好多内容,來讓電影更具賣相。

比如這種時尚的着裝打扮。

...

...

△ 真人“秦明”老師第一個不服

比方這種時髦的動作對打(巴西柔術?)。

...

有一場戲Sir印象頗深。

秦明被敵人逼到角落,對方手持利刃,步步逼近,這時,他竟然脫下自己的法醫大褂,如披風旋轉,一招制敵。

Sir仿佛走錯成龍片場。

...

《秦明·生死語者》的動作設計是安萬德,曾提名金馬獎。

可能有些人會喜歡吧,但于Sir,是不喜歡一部電影裡有太多元素。

法醫不是特工,法醫就是法醫。

所幸的是,《秦明·生死語者》細節有跑偏,但主線站得住。

它還是對法醫這個職業充滿真實的感情。

真實,當然不止體現在歌頌。

有對法醫作風自黑式的糾正。

片中秦明有點喜歡裝*,在一次幾百個警員到場的緻禮儀式,舞台上的他突然大聲揭穿一個屍體真相。

...

現場嘩然。

這時,一角色跳出:“整天想着作秀博頭條,你以為你是網紅啊!”

也有借吐槽宣洩壓力。

一次,秦明聊到自己職業好處,淡淡地說了句:

至少醫患關系非常穩定

...

但你仔細想想,法醫面對的“患”,不就是屍體。

屍體怎麼鬧?

這正是《秦明》和一般IP劇最大的區别——

它不是編劇躲在賓館,通過拍腦袋拼湊出來的意淫。

它是主創真真正正當過法醫,以血淚鑄就的戲劇。

一個細節。

片中有人不願意與秦明握手。

因為嫌棄他手髒,不祥。

這種誇張,不是妄想。

有法醫就曾拒絕參與解剖,因為當天他老婆過生日,得留着手給她做菜。

你可能覺得矯情:把手洗幹淨,消毒不就行了。

不。

人的屍臭味,所有的衣服、頭發或者指甲都對它有吸附作用,就是說你解剖了以後,哪怕你洗過澡了,在指甲縫裡面,還有這種很濃的屍臭味。

2017年,豆瓣網友@蒸桑拿的冰激淩 來到《秦明》的道具制作“肖進工作室”,拍下了《秦明·生死語者》的一些假人體。

血腥?

重口?

...

...

△ 這假腿比Sir的真貨還好看

要知道,這僅僅是道具。

真實的法醫工作是——

解剖前,低頭行禮;做完屍檢後認真縫合好傷口,以示尊敬。

秦明這個人物還有個好玩的地方,他會彈吉他。因為剛進醫學院的時候,他手指不夠靈活,拿不穩手術刀,老師就建議他去學琴,學琴一年之後,他就是解剖最厲害的學生了……

厲害為什麼厲害。

不就是因為把太多的生活,犧牲予專業。

《秦明·生死語者》的可貴也正在于此——

它踏入了中國銀幕的“無人區”,推出了一班沉默而有擔當的“失語者”。

他們既是凡人,也是英雄。

他們叫法醫。

...

...

秦明

注:以下内容有部分劇透

再聊聊秦明。

剛開始,他身上幾乎沒有缺點,辦事幾乎不會犯錯……

一個百分百完人?

美劇《實習醫生格蕾》裡有這麼一句話:

...

倒過來的邏輯就是,工作特别出色的人,生活十有八九過得糟糕。

手摸一下屍體的肚子,就能知道溫度,判斷出死亡時間;手拉一下死者的手骨,就能推測死者死于自殺還是他殺。

秦明總把這種話挂在嘴邊:

一千三百多次解剖,我從來沒有掉過一滴眼淚。

生命不過是糖脂蛋白質、水和無機物的細胞聚合體。

聽起來很酷。

但酷,往往和“冷”字作伴。

光環之下,秦明其實給自己建立了一道“絕境長城”。

他近乎一台晝夜不停,精密運轉的工作機器。

——家是一個人内心世界的外化,他家裡隻有一張椅子,然後就是數不清的發蠟和魔方……

...

有次,他的一個下屬在解剖時劃破了手,他突然暴怒,粗魯消毒,無情斥責,甚至,要把她趕出法醫界。

太不近人情?

秦明的前同事,顧宛源(杜鵑 飾)。

不同于秦明極緻的“理想主義”,她“接地氣”得多。

當過法醫,又放棄法醫。

因為法醫工作累,待遇差。

但這是她的心底真正的想法麼?

她職業的轉折點正崩潰于“人情”。

——在解剖完一名小男孩之後,她再也無法踏進解剖室一步。

在法醫工作中,因強烈的視覺沖擊以及帶來更劇烈的精神影響,要繼續保持理性,就必須克制情感。

孤獨能讓人冷靜客觀,對我們法醫來說是好事。

——電影中秦明的台詞

無情是法醫的缺點。

無情也是法醫的要求。

Sir想說,這不是詛咒。

事實上,每個職業都有其好其壞,當官的容易自戀,從商的容易勢利,唱歌的容易矯情,寫字的容易孤僻。

在法醫這條路上漸行漸遠的秦明,幾乎注定越來越冷酷……

誰知,《秦明》又給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就得說到另一個角色,嘉嘉(代斯 飾)。

...

△ 代斯和杜鵑這兩個角色來自同一個原型,現實中秦明的妻子“鈴铛姐姐”

片中,嘉嘉暗戀秦明,秦明眼睛看不見之後,她主動照顧他的起居。

這一段,導演緻敬了《重慶森林》的情節,王菲趁梁朝偉不在家,悄悄開門進去,給他更換各種生活物件,在《秦明》,也是“改造你家治愈你”。

嘉嘉幫秦明買了椅子,換了枕頭。

有個鏡頭蠻有意思,秦明有幾個魔方的擺飾,全都是藍色那面朝外,然後她一個一個翻了邊,換成紅色那面朝外……

冷色,換成了暖色;

冷漠,也就換成了溫暖。

《秦明》是懸疑片,沒錯。

但關注懸案之外,電影其實還埋藏了一個法醫的内心懸念。

秦明能否得到救贖?

這個人物最危險的時刻,Sir認為不是面對那個瘋狗一樣的罪犯。而是當他發現,那個拯救了他的女孩……

這個時候,秦明什麼反應?

不是哭,不是罵,也不是沉默。

而是跟往常一樣,冷冷地報告屍體狀況。

“身體沒有抓痕,皮膚泛氧泛白……”

聽起來他沒事。

但Sir懂他。

當上天給你賜予了某種幸福,又剝奪了它。那麼你的本能反應,當然是退回到原先冷漠的殼裡。

秦明的這種冷漠裝不了多久。

崩盤始于縫隙。

以前,女孩在做屍檢時,心裡緊張,劃破了手。這讓秦明怒不可遏,因為他認為,法醫不允許錯誤。

...

而現在,秦明為女孩屍檢,居然把自己的手劃破了……

他,陷入了曾不齒的情感。

秦明的兩難來了。

他究竟要把情感當作敵人,還是朋友?

可别輕視這種選擇。

就像《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最後,偵探波洛依靠他的敏感,發現了嫌疑人之間的情感聯系,才明白了真相。

其實,從來不拒絕情感的嘉嘉,反而比秦明更先一步走近真相。因為她依靠自己作為女性的感性直覺,更快地體會到死者之間的情感聯系,以及那種情感聯系又會影響到哪一個憤怒的人……

你看。

理智往往能幫你靠近真相,但情感才會幫你摸到它。

《秦明·生死語者》的第二層可貴正在于此——

它塑造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技術完人,又一步步敲碎他的金身,還原出人的質地。

他既是英雄,也是凡人。

他叫秦明。

...

更多看不見的法醫秦明

必須承認。

電影再真實,也是電影。

真實的法醫不可能面對那麼多戲劇沖突。

更多的法醫秦明,他們沒日沒夜面對的,是一種“我受不了了”和“我必須堅持下去”的糾結,掙紮,焦躁不安。

原著作者秦明本人看完這部片,說“超出預期”。

Sir以為這話,既是對電影品質的贊美,更是對電影主題精神的肯定。

《秦明·生死語者》的一切戲劇核心,其實始于一個故事。

這故事你或許聽過。

雪山殺人案。

一幫人雪山探險,突然,大雪封山,他們被困山頂。

饑寒交迫。

“吃人”,成為了唯一活下去的選擇。

假若你遇到同樣情況,你吃,還是不吃?

整部《秦明》其實就是這句話的演變。

它描述了一群沒有光環的、不完美的家夥,然後把觀衆帶進角色的坑裡,陪他們一起糾結、痛苦,經曆抉擇之後的成長,或者更糟的結局。

它最終拷問的是,個人在絕境下的抉擇,以及各自抉擇的代價。

...

...

具體到法醫。

我們總希望從他們身上索取那些獵奇的事情:見過怎樣的破敗,聞過怎樣的惡臭,探索過怎樣的人性深淵。

但我們似乎從沒問過,在這些無法想象的慘狀之下,他們到底安慰了自己多少次,憋過多少口氣,洗過多少次手……

有些法醫在深夜12點,接到一個電話,就要匆忙趕到現場進行勘察。

有些法醫在接觸死者時,不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有些法醫在危險的現場執行勘測時,不幸遭遇意外殉職……

...

...

△ 2015年,山西一位法醫在高壓電漏電現場不幸遇難;同年,雲南省一位法醫在高速公路前往現場時遭遇車禍,因公殉職

知乎上一位法醫寫道,他們老師經常說:“人沒善心做不了法醫。”

想想也是。

他們的責任感,不止為生人,也為死者。

難怪,寫出《法醫秦明》的秦明會這樣形容法醫——

“一雙鬼手,隻為沉冤得雪;滿懷佛心,惟願天下太平。”

難怪,依然從事法醫職業的南京市法醫潘鬥超會說——

“我希望這個不太正能量的東西,在我們這個專業我們解決了,我們承擔了這個負面的心理,大家要生活在陽光裡。”

難怪汕頭市一位法醫會說——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自己安慰自己,别人說你髒,但是呢,我們自己心裡也明白,法醫幹的就是一個良心活,一份責任感。

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為死者伸冤,是對死者的尊重。

我不覺得這是髒,反而我覺得這比很多人還要幹淨。”

從這點上,《秦明·生死語者》的真正價值或許是——

比起誇誇而談的時代精神,它刻畫了真實人生裡,那些尖細卻一言難盡的痛苦和承受這種痛苦的代價。

有的人因此被生活壓彎了腰。

有的人因此見風使舵,轉身為賊。

而電影就像一聲斷喝。

它讓我們突然意識到。

原來,還有這麼一班人。

就算骨頭壓折還是義無反顧。

就算血肉模糊還是初心不改。

向法醫緻敬。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漢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