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希區柯克和他的電影的介紹書籍數不勝數,不是短短的篇幅可以寫全的。在這裡,僅列舉一部分數字、個人語錄和趣聞轶事來表述這位大師的不凡。
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驚悚片名單中,希區柯克的電影占了9部之多,計有:
《驚魂記》(Psycho,1960年),第1名。
《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年),第4名。
《群鳥》(The Birds,1963年),第7名。
《後窗》(Rear Window,1954年),第14名。
《迷魂記》(Vertigo,1958年),第18名。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1951年),第32名。
《美人計》(Notorious,1946年),第38名。
《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1954年),第48名。
《蝴蝶夢》(Rebecca,1940年),第80名。
數字希區柯克
AFI百年百大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入選了4部作品:《迷魂記》、《驚魂記》、《後窗》、《西北偏北》。
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入選了3部作品:《迷魂記》、《捉賊記》、《美人計》。
IMDb網站(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的TOP250(250部佳片)中,希區柯克的電影上榜11部,是入選影片最多的導演。
1940年,希區柯克赴美攝的第一部電影《蝴蝶夢》(Rebecca)就獲得第13屆(194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1948年的《奪魂索》(Rope)是希區柯克第一部彩色影片。
1954年,他第一次采用立體電影技術拍攝了《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5年的《怪屍案》(Ugglor i mossen)是希區柯克為派拉蒙公司拍的電影中唯一一部沒有賺錢的影片,它賠了近50萬美元。
1960年的《驚魂記》(Psycho)是希區柯克電影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票房最高的電影,影片投資不到81萬美元,迄今全球票房收入已超過5000萬美元。本片也是希區柯克為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拍攝《驚魂記》時,他放棄25萬美元的片酬,而要求60%的票房分成,派拉蒙公司同意了他的要求。最終希區柯克拿到手1500萬美元的分紅;若計入通脹,大約相當于現在的1.5億美元。
他的女兒帕翠西娅(Patricia Hitchcock)在他的三部影片中出現過,分别是《欲海驚魂》、《火車怪客》和《驚魂記》。
雖然得到過5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但他從未獲獎。
希區柯克喜好在自己的電影中跑龍套,而在影片中找出他本人也成為影迷們的一大樂事。據統計共有34部電影中出現過他的身影:乘客、牌友、房客、殘疾人、路人甲、圍觀群衆、減肥廣告……他甚至考慮過扮演一具浮屍。

1951年的《欲海驚魂》(Stage Fright)中,希區科克客串一位路人,轉身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女主角簡·懷曼(Jane Wyman)。
個人語錄
“有一個可怕的傳言,說我最讨厭演員。你想想,這就好比說‘所有人都憎恨詹姆斯·斯圖爾特或是傑克·華納’,可能嗎?我真不知道這個謠言是什麼時候散布出去的。或許我是說過:演員都是牲口。更正一下,我沒有說演員是牲口,我說的是應當像對待牲口一樣對待演員。”
“漫畫家挑選演員最省事了,如果碰上他們不喜歡的,直接就撕了。”
“當一個演員過來和我讨論他的角色時,”我說,“都在劇本裡呢。”如果他問,“那麼扮演好這個角色的動力是什麼?”我說,“你的薪水。”
記者:“您的電影最深層次的邏輯是什麼?”希區科克:“吸引觀衆。”
“如果我在澳大利亞拍一部電影,我會把警察放到袋鼠的袋子裡,然後喊,跟上前面那輛車!”
“我們最優雅的謀殺一般發生在家裡,溫柔地進行,就像在舒适的廚房餐桌上。”
“爆炸的時候不恐懼,恐懼的是等待爆炸。”
“當我們試圖講一個好的故事并發展出一些抓人的情節,主題就會自動浮現出來。”
“我的失敗之作都能賺錢而且第二年就成了經典。”
“我信仰于将一切告訴觀衆——他們将因此而焦慮。”
“我的電影不能太長,否則觀衆又擔心會錯過關鍵情節又擔心膀胱。”
“電視讓謀殺回到家裡——謀殺屬于那裡。”
有記者問希區柯克什麼時候息影,幹點什麼别的愛好。他答道:“我喜歡文學,但不會寫作;我喜歡美術,但不懂繪畫。我隻會當導演,别的什麼都不會。”
“有人說電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的電影則是蛋糕的一部分。”
“觀衆能預料到的恐怖不吓人,完全預料不到的也不吓人。”
“電影藝術就是人生有意思的那部分。”
“在故事片中導演是上帝,在紀錄片中上帝是導演。”
“拍出一部好電影的三要素:第一劇本;第二劇本;第三還是劇本。”
“觀衆看我的電影能減少心中的罪惡念頭。如果你原本就一點罪惡念頭都沒有,看了我的電影會給你一點兒。”
“可憐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和碧姬·巴铎(Brigitte Bardot)一樣,把‘性’随時寫在臉上,這是很膚淺的。”
“英國女人比意大利女人更有趣,一個古闆的英國女教師在同車的時候和你親熱,這才會讓人大吃一驚。”
“金發美女最适合被謀殺!想像一下,鮮紅的血從她雪白的肌膚上流下來,襯着閃亮金發的情景是多麼美啊!”。
趣聞轶事
希區柯克初到好萊塢計劃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泰坦尼克号》,可公司老闆大衛·塞爾茲尼克說“找不到一艘能沉的船”,他隻得作罷,改拍《蝴蝶夢》。
在拍攝《電話謀殺案》時,當他得知格蕾絲·凱莉(Grace Kelly)同時和幾個男人交往,大感興奮道:“格蕾絲,了不起!她跟每個人都睡覺!”
與不少在工作中交惡的明星不同,格蕾絲·凱莉一直跟希區柯克關系親密。即便她後來成為摩納哥王妃,隻要每次重返好萊塢,都會被希區柯克邀請到家裡共進晚餐——要知道,能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演員,可謂少之又少。

希區柯克和格蕾絲·凱莉(Grace Kelly)在拍攝《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1955年)的工作間隙。在銀幕上,希區柯克最喜愛的金發女郎是格蕾絲·凱莉;而在銀幕下,他最愛的卻是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希區柯克在生活中迷戀英格麗·褒曼,每次褒曼挽着丈夫羅西裡尼(Roberto Rossellini,意大利著名導演)去希區柯克家參加派對,在場所有人都看得出他在瘋狂的吃醋。
制片廠的一個小夥子跟希區柯克說自己要出差,希望給介紹個管吃管住的地兒,希區柯克瞪着他說自己在那座城市有朋友,寫下地址給他。等小夥子到了以後才發現原來那是所監獄。
一個女觀衆抱怨《驚魂記》中沐浴一場戲太恐怖,以至于她的女兒不敢再洗澡,希區柯克說:“我建議您讓她幹搓。”
希區科克曾把”驚吓”和”懸疑”做過比較:驚吓可以使觀衆驚慌地跳起來,但懸疑則使觀衆一直處于一種狐疑、焦慮的狀态。
希區柯克片中的女主角都是金發女郎。“希區柯克女郎”有着統一的标準:美豔不可方物、富有幽默感,甚至一樣的體型與心理形象--外表冷漠卻内心火熱、難以捉摸的神秘氣質,甚至垂在耳邊的發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都是金發!
希區柯克的影片中經常會出現窺視的鏡頭,因為他本身就有偷窺的癖好。
他(Hitchcock)對自己的名字有些不滿,多次說過最好把名字中的“柯克”(Cock,男性生殖器)去掉,一生都自稱、也喜歡别人稱他為“希區”(Hitch)。
希區柯克有一個理論:最差的小說往往能夠拍出最好的電影。比如《驚魂記》就是改編自一部三流小說,是他花9000美元購買來的。
他最喜愛的一部電影是德國大導演弗裡茨·朗(Fritz Lang)的奇幻影片《三生計》(Der Müde Tod,1921年)。
他常說,1943年的《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是自己最滿意的電影作品。
希區柯克拍戲時永遠穿着西服正裝,即使氣溫高達攝氏40°以上,他連領帶都不會松一下。
1956年,希區柯克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保留了英國國籍。
除了害怕警察外,他還害怕一樣東西:雞蛋。
他創下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最短的謝詞:在接受第40屆(1968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埃爾文.G.撒爾伯格紀念獎時,他隻說了兩個字:“謝謝” 。
1979年8月13号,朋友們為希區柯克慶祝80歲生日的時候,他突然從輪椅上站了起來說:“這個時候我最想要的是一個包裝華麗的驚吓。”
1979年美國電影學會授予他終身成就獎時,他和朋友開玩笑說,看來我活不了多久了。一年後,他去世了。
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希區柯克KBE爵士封号,從此他的姓名前加了一個尊稱“Sir”。1962年時,他曾拒絕等級較低的CBE勳章。
希區柯克的電影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為此新浪潮的大師們給予他至高的評價:他就是電影(He is the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