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肉叔終于提前嘗鮮了!
直接上票根——
《緊急救援》。
林超賢又回來了。
果然,隻要林導的作品出現,有一點基本沒有懸念:
它一定是該檔期場面最震撼的。
即便是春節檔。
過往作品在那擺着呢:
《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用一堆堆(肉叔沒用錯量詞,就是一堆堆)震撼的場面,接連提高國産大片的視覺效果标準。
有這麼輝煌過往經曆的林超賢,這次交上的答卷怎麼樣?
放心,肉叔不會劇透——
緊急救援
The Rescue
不需要對“林超賢出品”的視覺效果有任何懷疑。
果然,肉叔看完《緊急救援》的第一感受就是兩個字:
過瘾。
肉叔隻劇透一個鏡頭。
一架民航客機海上迫降。
想象一下,一般導演要拍失控的飛機,怎麼拍?
緊張刺激的電子配樂加各種大特寫呗——
叮咣一通拍零件斷裂,機艙裡面罩亂飛,乘客們吓出雞叫之類的呗。
有效,但不出彩。
林超賢沒走這套常規流程。
你萬萬想不到,他用了大遠景——
畫面中下方,5架紅白色的救援直升機在近處突突突懸停。
配上帶有末日和宗教色彩、類似聖詩班的配樂。
幾秒種後,一聲類似警鐘的聲音,說脆不脆、說悶不悶的嗡響後……
右上角,失控的客機小小地遠遠滑過、緩緩下墜。
那個震撼的鏡頭隻能在正片裡看到
舉重若輕。
怎麼說呢,肉叔出了電影院,朋友問我啥感覺,我就描述了這段鏡頭,然後說:
有種聖徒受難的沖擊感,也有點像死神在天邊輕輕揮了下鐮刀。
他越是這麼“平淡化”處理,你越是感受到死亡對人類緊張、倉惶、驚恐等一切情感不屑一顧的震撼。
實際效果遠超普通選手快速剪輯的各種大特寫。
拍海上救援隊,當然沒辦法像《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這種軍旅題材,可以真槍實彈直接用大爆炸轟到你過瘾。
這一次,林超賢是怎麼榨幹我們腎上腺素的?
兩個字:時間。
預告片中就反複提到了這個詞。
訓練時的旁白:
你就是跟時間決鬥
慢一秒,危險就多一秒
快一秒,就可能多救一個人
為什麼反反複複強調“時間”?
一方面,跟故事背景有關:
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長高謙(彭于晏 飾),和他的隊員們一次次在第一時間抵達災難現場,比如起火的油井平台、海上迫降的失事客機、爆炸的貨船等等,解救被困人員。
說白了,這就是一群跟死神賽跑的人。
他們必須搶時間。
但更重要的是:
“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概念。
在林超賢的鏡頭裡,被轉譯成了他最擅長的視覺元素。
讓你過瘾。
怎麼做到的?
先明确時間。
裝載天然氣的貨輪在海上失火,船上十幾名船員被困船底安全艙。
而船上的儲氣罐即将爆炸,根據火勢,他們隻有15分鐘救援時間。
高謙帶着隊員沖進烈火爆燃的船艙救人,隻有短短15分鐘,時間一過,救援飛機必須離開。
也就是說,哪怕超時1秒,他們把人救到甲闆都沒用。
15分鐘,危險重重。
高謙一層層往下走,每走下一層,溫度都會升高十幾度。
數字太冰冷,沒感受,畫面最有效。
一個慢鏡頭大特寫,沒有怼到高謙臉上,而是他的鞋——
高謙走進底艙時,鞋底接觸到船艙地闆的時候,瞬間變軟,腳再擡起時,黏連出幾條細絲。
然後,再用各種震撼的視覺鏡頭,把明确的時間重新變得不明确起來。
就像船艙的救援,事故現場根本不可預測,随時都有意外情況發生。
每次意外,都會吞噬掉一點寶貴的救援時間。
海上油井平台失火。
高謙爬上高塔,選擇了一條安全路線。
但……
他剛走幾步,不知道哪裡爆燃,竄出一片大火,瞬間把高謙整個人都吞進去。
海上迫降的客機。
三架救援直升機用鋼索拉着飛機殘骸,理論上可以支持十幾分鐘。
可實際呢?
在救援的時候,機身下沉的趨勢确實被減緩。
但意外還是發生,機頭承受不住拉力,瞬間斷裂。
救援時間也随之斷裂,直接被快進到了最後一秒——
機頭駕駛室中,還有人根據理論指導的救援時間,正在緊張救援。
人性真正焦灼的,就是這最後一秒。
時間已至,救援工作還尚未結束。
怎麼辦,還救不救?
救援隊的宗旨是:把生的希望留給别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但面對多變的事故時,他們有時候必須無情、事後也必須為當時的選擇而焦灼。
辛芷蕾接受采訪的時候說:
救援人培訓的時候會專門說到,當你不能救所有人的時候,必須要放棄無法救助的人。
我們老說拍英雄,就要拍英雄的軟肋——
那個軟肋,才是英雄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救援隊的“軟肋”,就是面對無情水火時的選擇。
高謙的兒子要做手術,手術的風險極高。
這時候,海上突然發生緊急事故,需要救援。
高謙匆匆交代兩句就離開醫院趕往救助現場。
擱平常人來說,兒子在手術,老爸怎麼能離開?
但。
經曆了那麼多次确定和不确定的時間糾纏在一起的事故,作為救援隊員高謙,本能反應就是——
趕緊做我能做的,趕緊救我能救的。
其實很容易理解高謙的選擇。
他當然不是無情,反而是一種清醒——
他當然牽挂兒子,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守在手術室門口,他除了祈禱,什麼事都做不了。
與其這麼消耗時間,不如把時間投入到救援現場。
英雄嘛,說到底就是被逼迫到最後一秒時的選擇。
你看,林導的視覺效果,并不是炫技,而是像擰發條一樣,越繃越緊,直至把戲肉壓縮到——
緊張至極的最後一秒。
爽感自然随之而來。
這麼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
林超賢綽号“魔鬼導演”,就因為他愛較真。
和他合作過4次的彭于晏就說:
以前叫他“魔鬼林”
拍《湄公河行動》的時候叫他“爆炸林”
這次就叫他“水怪林”
電影開拍之前,就把演員集中,接受專業的救援培訓,訓練都是按照真實的救援人員的訓練來做。
辛芷蕾說:
導演要把每個人都練到足,練到癱。
他們要接受體能訓練,水面水底基礎救援訓練,直升機救援懸吊技術,直升機救援理念和部署。
從身體到心理,從理論都實際,全方位的培訓。
拍攝更是來真的。
冰池訓練,林超賢就真的搞來一整車冰塊倒進水池,然後讓演員下去泡着。
你看到的哆哆嗦嗦,不是演的,那就是演員的真實生理反應。
接受了那麼專業的訓練,真有用。
彭于晏還依靠學會的這些技能,真的救了一個人——
他自己。
山谷救援那場戲,其實是在水池裡拍的。
卡車頭不斷颠簸,模拟被急流沖刷。
彭于晏在水池底,還有6個專業人員在旁邊待命,一有意外可以馬上行動。
意外發生了。
沒有人察覺。
卡車不斷颠簸,彭于晏身上的威亞卡到車底卷住了,瞬間就把他整個人往下壓,壓到底,出不來了。
彭于晏還以為會有人來救,可等了好一會兒,沒人來。因為壓根兒就沒人知道他發生了意外。
要是一般人這時候就慌了,越慌反而越危險。好在他已經受過專業訓練,這種時候也沒有慌張,自己把威亞解開,才從水底出來。
林超賢還笑呢:
有了這種經驗,最後那場戲演得特别好,完全感受到那種溺水的感覺。
為了讓電影更真實,不僅演員要表現得專業,服裝道具和拍攝場景也要來真的。
演員穿的這身救援服,是劇組專門到在歐美定制的,每套有15公斤重,花費8-10萬人民币。
拍救援海上迫降的飛機時,劇組真的拉來一架退役飛機;拍他們在“滾筒裡”訓練,就真的讓演員到滾筒式的訓練器材裡;還有那些噴出的火,都來真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角色的狀态很對,場景也很酷炫。背後,是“魔鬼林”的一點一點較真得來的。
林超賢3年前以《湄公河行動》刷新了觀衆對主旋律的認知。
接着,《紅海行動》又把主旋律提高到一線大片的标準。
而這一次,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而且更酷,更炫。
在2020年的開始,林超賢又給國産大片立了一個新标杆,後來者還能不能趕上,還真不好說。
《緊急救援》就是2020年視效大片第一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