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的文章前,Sir想請大家做三道選擇題:

吸氣,呼氣,哪個更好?

冬天,夏天,哪個你更喜歡?

白天和黑夜呢?

選好了嗎。

把答案放心裡,深呼吸一口。

來,開始——

《光明之下》

Rubaru Roshni

...

一部海報簡單,甚至簡陋的外語片。

一部鏡頭幾乎不會運動的訪談類紀錄片。

一部豆瓣沒有評分,隻留下區區八條評論的冷門片。

Sir已神作預定。

起初點開它,隻因一個名字——

阿米爾·汗。

但Sir發現,他隻在片頭露面不足2分鐘,對着鏡頭說了幾句話。

每一句,語氣誠懇:

“它是我30多部電影裡,8-10部指導作品裡,最不可或缺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它其中的一些觀點,一些理念和思考,都深得我心。”

“它對我影響至深。”

...

...

...

...

△ 字幕來源:阿米爾汗中國粉絲團

說罷,再沒有于影片中出現。

這些話,的确勾起Sir的好奇。

更重要是,這些話,在Sir看完整部電影後,完全就是自己心裡的感受。

阿米爾·汗不再親自扛旗,改變國家。

退居幕後,這一次他要做的事更顯内力。

——他要改變每個屏幕前的你。

那主角是誰?

《光明之下》時長120分鐘,聚焦三個印度曆史上舉國轟動的命案。

受害者、施暴者、親曆者、議論者……

通通請到鏡頭前。

聽他們講述,看他們反應。

...

命案的爆發,讓罪惡呈輻射狀傳染到每一個人。

而電影,要把那張網重新收攏。

擺在你面前的,是一個鮮少會想起,但必定會遇到的問題:

罪惡背後,還有什麼?

這實在是一部“難啃”的電影。

不在于劇情多複雜,表達多晦澀……

是它給你沖擊之後。

餘留的情緒廣度,思考深度。

别小看這120分鐘。

它的沖擊,至少要用一整天去平複;

它提出的問題,可能要你用往後人生去慢慢消化。

如果你此時手邊有工作,或希望盡快入睡,Sir建議先收藏本文,選個合适的時間再打開讀。

...

《光明之下》的第一個故事:

罪惡與遺孤

1984年,印度的鐵娘子,第一任女總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

...

△ 中間為英迪拉·甘地

刺殺她的,是總統府的兩個錫克教警衛。

但她不是故事主角。

總理遇刺後,印度國内錫克教和印度教徹底分裂。

戰争打響。

錫克教反動勢力開始清算參與過那次政治運動的政府官員。

他們在一本坊間流傳的書裡,找到幾個名字。

選中最容易下手的拉裡特·梅根。

1985年,7月31日,一陣槍聲在他家門口響起。

時隔幾十年,拉裡特的侄子在叙述那個情景時,還心有餘悸。

一個“shooting(射擊)”的單詞。

結結巴巴,重重複複,才說完整。

...

這時,一個鎮定的聲音開始講述命案全過程。

拉裡特·梅根跟侄子出門時,有人舉着槍沖了出來。

開了八槍後,看到目标爬了起來,掙紮着想回屋。

暴徒以為沒有殺死他,就用了一種威力更強的武器:斯特恩式輕機槍。

拉裡特的妻子,為保護丈夫,拼命撲在他身上,擋在了暴徒和丈夫之間。

28枚子彈,掃射着兩人。

開槍的人說,血債血償。

沒錯,那個冷靜還原現場的人,就是槍手本人。

他叫庫奇。

鏡頭前他西裝筆挺,精緻的包頭巾和内襯的T恤搭配統一色調。

如果沒有發生這場政治暴動,他應該會去美國堪薩斯州完成自己的博士學位。

是去當一位博士

還是做一名錫克教徒

...

...

...

...

你要問了。

為什麼一個殘忍的殺人犯會這樣出現在鏡頭前?

不應該直接死刑嗎?

她也曾這樣想,拉裡特·梅根的女兒阿婉蒂卡·梅根。

父母被槍殺時,她才6歲。

當天她跟母親吵了一架,離家時生氣地說再也不要媽媽來接她放學了。

沒想到,她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媽媽了。

沒想到,她此後十多年,都要痛恨這個叫庫奇的兇手。

往後每一天,她都試圖了解那天的情景。

每一天,她都把父母下葬時的照片放在身上。

...

...

這兩人,才是故事主角。

庫奇和小梅根,罪惡和遺孤,兇手和被害者。

如果案件順利,正義被伸張,兩人會永遠保留這一層簡單的關系。

這樣對嗎?

随着電影深入,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一個個被擊破。

受害者一定很痛苦吧。

對。

但遠不止痛苦。

失去雙親的童年,讓小梅根也失去了正常長大的機會。

在親戚家中輾轉,在孤兒院中暫住,性格完全被扭曲。

在别人眼中,她是被仇恨控制的“危險人物”。

她動不動就發火

...

兇手一定會得到嚴懲吧。

對。

庫奇早已得到懲罰。

1987年5月,他在美國新西澤州被捕。

本來是90天的審判期,他卻在美國監獄裡一呆就是10年。

被引渡回印度時,案件已經過了18年。

他的家早已支零破碎。

母親患上肝癌,但法院仍然沒有批準他的保釋。

姐姐收集着他在監獄裡寫的每一封信,卻隻能無力地說一句:

他離開的時候23歲,我的弟弟

回來的時候已經43歲了

...

庫奇的案件被重審,法院無視他在美國浪費的18年,判其終生監禁。

18年,冤嗎?

終生監禁,夠嗎?

時間這麼久,受害者會慢慢釋懷吧。

不。

盡管法官在判決書上,都替庫奇求情,申請寬大處理。

但小梅根的仇恨,一絲都沒有減少。

我還補充說

要不别讓他蹲監獄了

直接絞死吧

...

故事到這裡,還沒結束。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兩人見了一面。

這一面,又讓正義的天平劇烈搖擺。

他是兇手,是殺父仇人,但也僅是政治鬥争的一枚棋子;

她是被害者,是痛苦的遺孤,但終究也隻是政治鬥争中不幸的犧牲品。

誰可憐,誰可恨?

庫奇在那次見面,平靜地說:

我們坐在這,都是拜1984年的政治事件所賜

...

...

一個交出了破碎的家庭和後半輩子的光陰。

一個失去至親。

他們之間會怎麼樣?

Sir先不說。

平靜一下,再跟你講第二個故事。

農夫與修女

在1995年2月25日的中央邦烏代讷格爾。

一輛大巴車正在行駛,突然,男人從懷裡抽出匕首。

指向車上一名修女。

一刀,兩刀……

血液濺紅了公交車,兇犯面對湧出的鮮血,殺紅了眼。

他揮刀的動作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麻木。

車廂一片混亂,司機大喊一句:“不要在車上打架!”

于是他把修女拽下車,又補了幾刀。

奄奄一息的修女,被扔在了公路旁的草地上。

身上傷口一共54處。

這位修女叫拉尼·瑪利亞。

故事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對準修女的母親。

旁人跟她說,劇組想談談你的女兒。

一聽到“女兒”二字,老母親的眼淚突然就湧了出來。

...

旁人試着安撫她,她卻一臉疑惑。

- 還要難過多久呢?你已經為之傷心21年了

- 已經21年了嗎是?

- 已經過去21年了

- 自從我的女兒……

- 是的,自從你的女兒去世之後

- 原來都已經這麼多年了

...

...

...

時間,仿佛停止了。

流淚,變成本能反應。

兇手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夫。

那時農民耕種,要向地主借錢借地,承擔巨額利息。

而拉尼修女則誓要幫助這些農民。

不僅幫他們解決水源問題,還教村民向銀行貸款,減少利息。

農民是富起來了,但地主财路也斷了。

必須殺雞儆猴。

但地主們也雞賊,黑手絕不自己下。

他們拉攏了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給他洗腦,捧他上天,并讓他去殺死修女。

這個替罪羊,叫薩姆達·桑格。

地主們會在村裡選一個易被操控的傀儡村民

他們會請你吃幾頓飯 讓你以為自己很重要

把你吹得天花亂墜

也沒有給錢....

讓你誤以為自己是特别重要的

...

...

...

...

...

...

...

殺死拉尼修女後,薩穆達和地主們一起被捕。

他們都被判有罪,但刑期天壤之别。

地主們:4個多月。

薩穆達:無期徒刑。

地主是始作俑者,罪惡根源。

至于薩穆達,多年後你問她為什麼要殺修女?

他一直想不到原因。

...

2002年的7月20日,是當地的兄妹節。

這一天,薩穆達已經在監獄裡呆了17個年頭,突然聽到有人想見他。

來人,正是拉尼修女的妹妹,賽爾梅。

又一個愧疚無法釋懷的殺人犯;

又一個無法放下仇恨的被害者至親。

...

他們該怎麼辦?

第三個故事,最為慘烈。

恐襲與慈母心

2008年11月26日,孟買遭遇大規模恐怖襲擊。

10名恐怖分子,襲擊12個地點,包括酒店、火車站。

奪走164條無辜生命。

其中就包括美國人奇娅·謝爾的丈夫和女兒。

...

恐怖分子中,唯一活捉的是一名叫阿賈馬爾·阿米爾的年輕人。

又是一個罪大惡極的魔鬼?

他是唯一沒有機會在鏡頭前講述的兇手。

但在警方留下的盤問視頻裡,短短幾分鐘,讓Sir不得不暫時放下憤怒。

犯罪過程,他交代得一清二楚。

可說着說着,語氣越來越不堅定。

- 他們讓你去殺什麼人?

- 普通人,老百姓

- 你們計劃要行動多久?

- 他們下了命令,隻要你們還沒死就給我繼續開槍

狗娘養的……我們也是人啊……

...

被問起當初為什麼加入聖戰。

起初他也滿腔憤怒,死到臨頭還在訴苦。

可說着說着,又越來越懷疑。

- 難道不是命更值錢嗎?

- 先生,沒有什麼比貧窮更可怕,貧窮太折磨人了

- 他們給了你父親多少錢?

- 不清楚,可能是幾十萬盧比吧……

- 你覺得這些錢到你父親手裡了嗎?

- 可能吧……大概吧……

...

面對如此殘暴,卻又幼稚、無知到令人不解的恐怖分子。

他們,又該怎麼辦?

...

Sir看着她們,想起了一部韓國電影《密陽》。

單親媽媽的孩子被犯人綁架并撕票。

電影沒有講破案,或者複仇。

而是在用後半段的100分鐘,講述“原諒”這個詞。

單親媽媽成為了一名基督徒,每天祈禱,暗示自己要寬恕。

但當她真的直面那個兇手……

她卻發現兇手一臉輕松,毫無悔意的說:

上帝已經原諒我了

...

走出會面室時,她心裡的信仰轟然倒塌。

跪在地上大哭:

“我都沒有原諒他,憑什麼上帝比我先原諒他。”

...

《光明之下》同樣關于“原諒”。

看起來,三個故事的受害者都原諒了兇手,也成功寬恕了自己。

以下畫面,你可能無法理解。

失去雙親的遺孤,主動請求為兇手減刑,并邀請兇手一家到自家吃飯。

像家人一樣,為對方夾菜。

失去姐姐的修女,與兇手結成兄妹。

按照習俗,每年兄妹節,她為他系上手繩,互相喂一口點心。

失去丈夫和女兒的母親,每年都要回一次孟買。

幫助貧困的兒童,教他們英語,教他們用電腦……

...

...

...

怎麼做到的?

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在仇恨無用,憤怒無解時,他們選擇去靠近那個“仇人”。

比如阿婉蒂卡·梅根原諒了殺死父母的庫奇。

因為她看到兇手年邁的父親。

她不願意他們再經曆跟自己一樣,失去親人的痛苦。

...

這些看似雞湯文才會出現的故事,卻因為打上了“真人真事”标簽而更顯匪夷所思。

這太不尋常?

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光明之下》的基調是暖的。

它想傳遞希望。

就像片尾最後一個鏡頭——

被害者和受害者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鏡頭卻對準了他們的孩子。

受害者的孩子,和仇人的孩子,一起在屋裡玩耍、嬉笑。

...

寬恕會消解罪惡,愛可以掐斷仇恨。

但現實真的如此圓滿?

電影暗中有所保留。

...

《光明之下》沒有摒棄一個紀錄片的真實和客觀性。

它将所有人的痛苦,一一攤開。

尤其施暴者的角度,尤為可貴。

庫奇的殺人動機,是族人的生存危機。

他的民族自豪感,是他無法動搖的命運。

...

...

...

薩穆達的動機,是愚昧和無知。

他無法改變自己的窮命。

...

...

在另一個發生在2008年的泰姬瑪哈酒店的“虔誠軍”恐怖襲擊事件裡。

襲擊者加入“虔誠軍”隻是因為家裡太窮了。

父親的選擇,也是他無法改寫的家族命運。

...

...

...

不是他們選擇了暴力。

是命運選擇了他們。

他們是被迫進入了對立的角色,是不得不站在角鬥場上的殉葬者。

當得到寬恕後,其實遠遠沒有解脫。

永遠背負着罪惡感前行,是兇手逃離罪惡的唯一方法。

但寬恕,讓他們逃離了注定的命運。

Sir都無法想象,電影裡許多金句,是從殺人犯口中說出,他們有的甚至還從來沒上過學。

看他們的神情、語氣。

似乎已經進入了我們大多數人無法體會的境界。

暴力是一把雙刃劍

而且往往事與願違

本來是打算用它來傷害别人

結果卻把自己傷得更深

...

...

...

...

這片池塘有幾千年的曆史了

與之相比,人類的存在是短暫的

我們該為生而為人感到幸運

人生在世,如果我們像野獸一樣荒蠻,那麼……

我自己都無法原諒我自己

我有什麼資格原諒自己

沒人有權去犯罪

繼而再自我原諒

當然,如果你做了很多善事

從某種程度上隻是自我救贖

但那絕不意味着你可以徹底原諒自己

...

...

...

...

...

...

...

...

...

...

...

痛苦、憤怒、仇恨……這些都必定是罪惡的副産品。

但你沒想過。

寬恕、諒解和愛,也是。

别誤會。

Sir沒想過為任何罪行開脫。

但也别不以為意。

誰都會犯錯。

誰都會面對憤怒、不公、冤屈。

但你要怎麼辦?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三個問題。

出自電影裡一位被害人的哥哥,他是個僧人。

當他把問題抛向監獄裡的囚犯——

覺得吸氣和呼氣哪個更好?

開始,囚犯們說吸氣。

後來,他們又說喜歡呼氣。

最後發現,吸氣和呼氣,冬天和夏天,白天和黑夜,都是一樣的。

看似對立,實則平等。

以此類推——

那喜樂和憂傷是平等的,敵人和朋友也是平等的。

...

...

...

...

...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