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想分享一部紀錄片——《人生果實》。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9.5,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片子。看的時候,感覺内心格外甯靜,又充滿了羨慕、感動,到最後默默流淚,有一種心靈受到淨化的感覺——活着真好,慢慢變老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日本兩位老人的生活——津端修一和他的妻子津端英子。影片拍攝時,修一90歲,英子87歲。他們擁有一個溫馨的小木屋,屋外種了50多種水果、70多種蔬菜、180棵樹,院子裡還有修一制作的各種小木牌,十分可愛。這種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已經有40多年。

影片一開始,便是日本影後樹木希林老師的旁白——“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人生果實”,畫面中就是兩位老人的庭院,這部片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就是一開始看,好像心就随着畫面和聲音漸漸平靜下來。
然後随着影片進行,慢慢介紹了修一和英子年輕時候的經曆。修一原來事業有成,曾經擔任日本住宅公團首席建築師,但他向往自然,不喜歡那種毫無生氣的集合住宅;英子是日本典型“大和撫子”女性,賢惠勤勞,溫柔體貼,她一心向往田園生活。在經曆了年輕時候工作勞苦之後,二者終于開始了理想中的田園生活。

他們的小木屋,是修一按照其師安東尼雷蒙德的木造住宅建成的。二者每日在自家庭院耕種、鋤地、采摘、挖土、拾落葉、修枝、做木工……又每日做美食,曬培根、做果醬、烤蛋糕、制酸奶、打年糕……寫信、騎車去郵局等等,盡管年歲已高,但卻依然精神健康。一切,都是理想中的生活。
那些積累起來的書信、不斷生長的植物、慢慢烘培的食物,還有留在修一和英子臉上、頭發上、笑容中的痕迹,都是時間慢慢積存的結果。那些不緊不慢、淡定從容,都是歲月的沉澱。

影片中間隔出現不同著名建築師的話語,從高迪的“所有的答案,都在偉大的自然界中”,再到柯布西耶的“家應該是生活的百寶箱”,再到賴特的“活得越久,人生就會愈加美好”……這些話出自不同建築師之口,卻又共同連貫,形成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态度——親近自然,留心生活,好好地活着,時間會積存一切。
修一和英子不僅僅是在過理想中的生活,其實也是在探索——“怎麼才能生活得像個人一樣”,這也是影片提出的問題。兩位老人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尤其是現在,人人處于忙碌激進的狀态,生活有太多壓力,常常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來。人們開始羨慕這種清閑、與世無争、甯靜的田園生活。

但其實,修一和英子也并非一開始就過上了這種生活。他們的前半生,想必也是處在那種忙碌的生活狀态,勤勞、認真的工作,慢慢有所積累,才終于在将步入老年時開始理想中的生活。這同樣也是時間的積存。沒有平白無故空手而來的歲月靜好,所有的結果都是勤奮與時間的累積。
我忽然感覺,年輕人依然向往“歸隐”,其實并不比急切。高三的時候,我自覺現代生活枯燥無味,許多個晚自習一遍又一遍地書寫蘇轼那句詞——“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我向往,我真的向往,甚至覺得畢業後就參加工作,是一件十分令人難過的事,過去我總覺得現代生活就是這般禁锢。

但其實,何必如此急切呢?難道等到年老時再去過喜歡的生活,就不是生活了嗎?就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了嗎?其實許多感受,反而更是需要時間的積存才能獲得。正是因為修一和英子許多年的工作、不斷積累的對田園的向往、不斷積累的生活經驗和财富,他們才能在後半生真正體會到這種珍貴和幸福,從而孜孜不倦地耕種下去。
過去讀《瓦爾登湖》,梭羅語言頗為尖銳,他說,許多人說等老了就去過隐居生活,但若真正想過,就該立即去過,否則現在不去,老了其實也不會去。以前我覺得梭羅說得實在有理,然而現在,我卻不完全贊同。修一和英子,就是在後半生才開始理想中的生活。變老,并不就是生活的終結。變老,還可以有太多精彩。

所以我不再因生活而焦慮,不再覺得現在的生活就是一種禁锢,也不再認為年老開始就為時已晚。相反,我忽然感覺,人生雖然短暫,但其實又如此漫長,一切都可以不緊不慢地、慢慢地來,慢慢積累。這一生的經曆,就已經是最寶貴的财富。原來最浪漫最令人動容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陪你度過漫長歲月。
說起來,修一和英子之間的感情也是如此令人羨慕。二者其實有許多不同,性格、飲食等等,但最大的相同,就是彼此都對這種差異保持尊重,從不互相幹涉、阻攔,而是互相鼓勵,都做着自己喜歡的事。兩位老人彼此依賴、照顧,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共同享受時間的積存。人生果實,人生就好似果實,慢慢地滋養、生長、成熟、老去……

修一說——“我愛你這種話啊,我是說不出口的”,然而直到90歲,他也在說——“她(英子)于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卻滿滿都是愛和溫情,此刻寫下這些,想起片中的零零碎碎,心中依然覺得感動。


怎麼樣才能活得像個人一樣?“緩慢而堅定地前進,慢慢來”,“想點兒積極的東西,别抱怨”,就這樣不緊不慢、循序漸進、孜孜不倦地生活下去,時間會積存一切,人生自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我也想這樣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