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貓眼數據,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和觀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為負,出現2011年來首次下降。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累計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
票房負增長,觀影人次銳減,意味着影院行業泡沫,目前雖未到泡沫波滅的程度,但也可能會經曆一定程度的行業洗牌:
首先是影院建設速度過快,超過市場需求
國家鼓勵影院建設的這幾年間,每個城市的商業體瘋狂生長,幾乎每個商業綜合體都要招商一家影院。
誠然,影院作為商場最能拉動人次的商業形态,商場頂樓做影院的形式已經非常成熟,一家家商業體都想複制萬達的成功,導緻所有的商場幾乎都千篇一律,除了為周圍的人提供便利外,不會再有過于主動的消費行為。
商業體快速建設,帶動影院的發展,影院建設速度超過了市場需求,目前不止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也影院數量過剩,同一個商圈内超過五家影院的情況不勝枚舉。

影院數量的瘋狂增長,伴随的不是市場越來越大,而是增長緩慢的觀影人次。
目前中國銀幕數已超過北美,世界第一,但看似做大的電影市場,但其實背後沒有相應的觀影人次做基礎。
同一個城市内,除了排名前十的影院還能是較為盈利的狀态,十名到二十名的影院隻能說一般盈利,而二十名以後的影院除了少數能保本經營,很多影院都在虧損線上苦苦掙紮。
三四線城市,影院市場高下沉、低滲透
影院建設高速發展,多年前早已開始下沉三四線城市,雖然影院建設是下沉了,但市場滲透卻不夠。
一方面是三四線人口基數有限,另一方面是沒有培養起三四線城市觀衆的觀影習慣。
在三四線城市的影院數量,相比一二線城市來說還不太多的情況下,影院的定價權也就更高。
例如早早布局三四線城市的橫店院線,三四年前已經下沉到三級市場,甚至有一個三四線城市隻有2-3家影院的情況。
掌握定價權的影院,票價甚至比經常做優惠活動的一二線城市還高,票價高導緻三四線城市觀衆觀影習慣難以培養,市場難以做大,錢是賺了,但觀影人次基數少得可憐,隻能靠賀歲檔時漲價來提升收入。

今年賀歲檔很多影院票價上漲,而上漲最嚴重的就是三四線城市,随着春節大量返鄉人群,很多三四線城市影院迎來一年中最大的營業高峰,賀歲檔漲價大撈一筆之後,可能迎來的是長達十個月的淡季。
優質電影内容不滿足市場體量
目前中國銀幕數世界第一,加上我國人口大國帶來的人口紅利,市場體量巨大,已成為超過北美的世界第一大票倉。
但在這個體量面前,面對的是優質電影内容的缺乏,2019年整個1-5月,除了賀歲檔外,隻有4月底上映的《複聯4》票房爆發超過40億。
觀衆觀影審美逐步提高,雖然每周都有衆多影片紮堆上映,但其中8成的爛片,質量堪憂的情況下,觀衆也不買單,80%的觀衆,也隻會集中觀看每周新片中20%的電影。
按目前的是市場體量,真得要每月都有一部票房超20億的爆款電影存在,才能支撐電影市場的穩步上漲。

流媒體發展壯大,影院未來也不樂觀
國内優酷、愛奇藝等視頻平台發展壯大,會員付費習慣已經培養的非常好。
訂閱制的觀影方式,讓觀衆能夠用非常低的價格,看到包括電影、劇集、綜藝在内的豐富的内容。
除了小部分高票房電影外,大部分院線電影,選擇上映1-3個月後就登陸視頻平台,以便增加影片盈利。

視頻平台的大量自制内容,将來也會越來越優質,像國外的流媒體平台netfilx那樣,從做網劇到做電影,反向入侵電影圈的情況也會很快出現在中國。
雖然目前流媒體平台在觀影效果上,不能和影院的高規格硬件相比,但普通觀衆對觀影效果的追求不高,且流媒體有觀影時間更自主等優勢。
随着未來10-20年技術的進步,如果VR技術得以逐步進化,VR設備越來越輕量便攜,那麼流媒體平台通過VR,模拟接近影院的觀影效果,那還有必要去影院觀影嗎?未來的電影院除了面對面的社交屬性,還剩什麼?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随手點個贊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