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下课,回到宿舍忙东忙西一直到了11点,终于闲下来了。打开电脑,开始看这部已经我已经下好许久的电影。本想看个一半就去睡觉,免得太晚,弄得第二天上课昏昏沉沉。但一看就控制不住,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室友都已熟睡,漆黑一片。这才放下电脑,想着安心睡去,但仍不禁回想起电影中的情节。
说起贾樟柯,那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之一。私以为,其独特的视角和影像中展现的深厚的人文关怀,使其电影在中国影坛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贾导的镜头往往对准那些底层人民和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展现着社会相对而言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他是时代浪潮中的智者,不轻易被裹挟,用自己的尖锐的视角,观察现实,讲述真实。他是我们如今最欠缺的那种人。
说回电影,这显然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电影,有好有坏。就像许多人所诟病的那些,电影中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故事线和情节,也让我在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其深意在和。但当电影结束,我回想起整个故事,发现所有人物故事交汇形成了一幅画面,一幅众生的浮世绘。我想贾导所想表达的许多都可以直接用电影的名称来概括——世界。世界不就是由如此繁多的人与事组成的吗?当然世界肯定比电影中的更加复杂,电影中所呈现的只是真实世界的缩影和一个侧面。这样想来便不再迷惑,因为有了核心的理念将诸多部分串联起来。
再者,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贾导在其平静写实的镜头下蕴藏着无尽的波澜起伏。用镜头语言来传递情绪和感受,含蓄而深沉。如太升在与情人私会后,一人开车行驶在公路上,一开始镜头正对着车辆随着车的行驶笔直地向后移动。然后等到在分叉路口的时候,车辆右转,但是镜头没有跟随而是继续笔直向后,人和车驶出画面,只剩下空荡的公路和路灯下淡黄的微光,一个空境,将人的孤独感和落寞感完全展现出来,令人回味 ,还有"二姑娘"死后其父母来领完体恤金后,来到其原来工作的工地,两位老人做在画面的右侧望向左边,画面的左侧无人的空地上就是之前镜头里"二姑娘"所站的位置,一瞬间仿佛"二姑娘"又重新出现在眼前,阴阳两个他们只是平静地对望。其次,贾导的镜头往往能够捕捉到真实生活中的浪漫,俄罗斯妈妈与桃姐告别时,简陋餐厅下的温馨和拖车后座上两人的无言配上背景乐,凄美的感觉满溢而出。贾导镜头下的世界是温情与残酷交织的世界,有跨越国际的友情,有不敢直视的现实。
电影中的人物也同样丰满。太升形象是多面的,一方面他是花心滥情,油嘴滑舌的渣男,另一方面他却也坦诚告诫桃姐不要太过信任他,可靠是同乡和进城亲戚的依靠。桃姐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渴望爱情,但是又惧怕欺骗,所以迟迟不敢把自己交给太升。她对现实生活不满,却别无出路,只能用幻想来填补内心空虚。这些复杂而矛盾的个体是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内心也如此丰富,只是少有人发觉。
真实与幻想,电影中插入了许多风格独特的动画,我理解其用意,但是在如此写实的电影中显得有些突兀和割裂。有如此感觉自然也就不能再去感受动画给我们展示的那种人物内心的幻想世界了。
爱情,电影中的爱情,让我感受到的,不是浪漫和情感的交融,而是一种真实的迫切的需要。在荒芜的世界里,爱情是唯一可以温暖人心的力量了,有人能够陪伴我抵御艰辛就已足够,我们没想过也没有资格去奢求更多。大牛和他的女朋友,在一次剧烈的争吵后反而关系更近一步,开始步入婚姻的殿堂。也许就是在即将面临分别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彼此意味着什么——一种必须的依靠,而这种认识,让他们坚定了内心,不为虚幻所动。
电影的结尾做了留白的处理,没有解释原因,没有来由,一切来的如此突然。这也许就是现实,没有可预测的未来,没有虚幻的想象。如王朔所说"人生就是一笔糊涂账",那些妄想弄清真相的人绝对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