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片,但凡口碑兩極,很可能就是難得的好片——

至少它觸動了什麼,才會有人捍衛。

比如這幾天肉叔看的一套城市紀錄片,彈幕裡吵翻了天。

一邊喊:拍得那麼醜,根本不是我認識的家鄉。

...

...

...

...

另一邊喊:拍的好真實,完全就是我熟悉的家鄉。

...

...

...

是的,全是當地人在吵架,還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那就奇怪了,這拍的到底是一個城市麼?

肉叔看完之後很确定答案:

是,又不是。

因為啊,它不像城市宣傳片,鏡頭對準一座座輝煌的都市。

而是拍出了這些城市霓虹燈之外的……

“素顔”。

不信咱們打個賭:

哪怕你是當地人,也很可能沒見過身後這座城市不為人知的一面——

城市24小時

...

5集,每集1小時,主角分别是鄭州、武漢、深圳、成都、廈門。

為什麼說它“不好看”?

舉個栗子。

拍成都吧,大家都能猜到一定少不了又憨又萌的大熊貓。

嗯,你隻猜對一半。

《城市24小時》拍的不是它們如何賣萌,而是你從未見過的大熊貓的“另一面”。

上一秒畫面還是熊貓媽媽緊緊抱住幼崽,旁白以《動物世界》趙忠祥老師的敦厚語氣一本正經科普:

動物的本能,讓熊貓媽媽具有極高的警覺性,時刻處于備戰狀态

在寶寶的問題上,即使對最熟悉的飼養員也沒得商量

...

下一秒,pia pia打臉。

飼養員就用一小碗“忘崽蜂蜜”,熊貓媽媽……

瞬間就把兒子給“賣”了

(沒錯,這段播出時還上了熱搜)

...

就連人見人愛,誰都想沖上去親一口的熊貓寶寶,在它的鏡頭裡,也是……

飼養員幫助三個月以下熊貓幼崽排出粑粑。

口區……

...

流……流沙包?

肉叔說大家隻猜對一半,是說鏡頭不僅僅對準大熊貓,而是更多地對準了,人。

飼養員梅燕。

熊貓是成都特色,熊貓飼養員不就是成都特色職業?

“央視爸爸教你拍紀錄片”的第一個秘訣:

一座城市的特殊工種,才能體現出這座城市的特殊風貌。

不信?

來看下面這位熟練地扒在火車廂外,全程吃風的調車員師傅,猜猜他最可能來自哪個城市?

(說印度的,把頭伸過來,我保證不打你)

...

隻有車體特别長、經過的路況又特别複雜、司機無法看到所有地方的班列,才需要在旁協助觀察的調車員。

這“火車上的蜘蛛人”職業,正是擁有亞洲最大貨運列車編組站的鐵路城市——鄭州的常見職業。

地處京廣線和隴海線交界處,中國鐵路大十字路口的鄭州,平均每10個家庭,就有1個家庭裡有鐵路職工。

調車員,就是對鄭州這座“火車拉出來的城市”的最佳說明。

...

同樣,闆車工人,也是廈門鼓浪嶼的特色工種。

管道輸送的淡水隻夠日常使用,因此,大量民宿、旅館的床單用品都要運到另一邊清洗。

而島上蜿蜒窄小的巷子難以行車,隻能靠小闆車拉貨。

闆車工人總是趁旅客還沒在天亮湧入小島之前,拉來4000間客房的幹淨床單,再把髒床單拉走。

走一趟,600斤。

...

是不是“不好看”?

連鼓浪嶼這樣的小清新熱門打卡地,都不拍點美景,反而拍普普通通的工人。

但,别忘了——

要是沒有這200多位闆車工人,整個鼓浪嶼旅遊業立馬癱瘓。

無論是熊貓飼養員、調車員、闆車工(突然想起重慶的棒棒),地域特色衍生出的特有職業,恰恰是一座城市最不可缺少的元素,他們同樣是這個城市的一面。

“不好看”的,還有每個城市的“髒亂差”區域。

深圳。明明有繁華的南山區粵海街道不拍,反而……

花了不少篇幅,去講那些握手樓密布的“外來務工者聚集地”,占據全市六分之一面積的城中村。

...

每個房子傳出來的各地方言,回蕩在逼仄的空間。

拍深圳,為什麼要拍這些外來人士?

實際上,這批在深圳生活了二三十年的“外來者”,早就變成了最熟悉這個城市的“本地人”。

他們把家安在了這裡,每個人都在這塊看似雜亂無章的區域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各有各的活法。

...

...

“央視爸爸教你拍紀錄片”的第二個秘訣:

人群結構的背後,就是城市的發展曆史。

上面深圳南頭古村的居民,正好是從九十年代“南下打工潮”中起步的深圳見證人。

同樣,鄭州富士康科技園旁的城中村張莊,也見證了鄭州航空港區的發展。

...

富士康30萬的普工,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在周邊地區租房,張莊就是其中之一。

每到夜晚,這些拿着中低薪水的年輕人,也能享受到屬于他們的吃喝玩樂。

無論是老一代打工者定居的深圳南頭古村,還是每天在流水線裝螺絲、晚上去網吧開黑、去夜市吃麻辣燙的新一代打工者催生的鄭州張莊。

這些不起眼的村落,恰恰是城市向前邁進時留下的腳印。

...

...

而“央視爸爸教你拍紀錄片”還有第三個秘訣:

人們的生活方式,透露着一座城的靈魂。

廈門,吸引着全國各地的文藝小清新。

但它的文藝feel,到底來自何處?

很多人是通過宣傳片、旅行照片去了解它,誤認為是那些賣手工雜貨、奶茶咖啡、明信片的網紅小店營造出來的。

...

NoNoNo,《城市24小時》告訴你:圖樣圖森破。

網紅店隻學到了皮毛。

真正的文藝老炮,反而是當地那些上了年紀的居民。

就像你在廈門沙坡尾能看到各種塗鴉牆,卻emmmmmm……

其實并不文藝吧……

...

但就在不遠處。

街尾有一家堅持用傳統理發方式42年、名為“理發店”的理發店裡。

老闆光是往那一坐,就迷離地透着一股複古的文化氣息。

...

肉叔上幾個圖你就知道。

老物件裡啊,永遠有“複古”複不出來的歲月味道。

...

...

...

島上還有“硬核文藝”,雷厝電聲樂隊。

你聽這樂隊名,是不是特搖滾?

...

正當肉叔還在琢磨這樂隊是玩雷鬼的啊,還是玩後搖的啊,還是死金的啊……

樂隊出場了:

...

你沒看錯。

樂隊成員都是平均年齡70歲的大爺大媽。

哎,你還真别看不起人家,人家玩樂器,分分鐘6到飛起。

...

今天,那個快被“踩沉了”的熱鬧小島,并不是最原汁原味的鼓浪嶼。

很多人不知道,鼓浪嶼,有中國最早、最大的鋼琴博物館,收藏着來自全國各地的名貴鋼琴,每一架都比我們“老”得多。

在當地居民的回憶裡,鼓浪嶼安逸、甯靜,家家戶戶時不時傳出令人愉悅的鋼琴聲、小提琴聲。

雷厝電聲樂隊的大爺大媽,就是從小泡在這濃厚文藝氛圍的高階玩家。

...

這些居民的生活方式,極力保留了廈門味道的過往。

不是刻意營造的“打卡動作”,而是融入了每個生命最深處的靈魂,必不可少的日常。

無論是從幼兒園一起玩音樂直到頭發花白的“過氣”樂隊。

還是連續三代人都在這裡理發的“過時”國營模式理發店。

一座城市真正的靈魂,隻能在這些被城市文化深刻入髓的老居民身上看到。

...

發現了吧?

這部“不好看”的紀錄片,全片沒幾個美麗養眼的自然風光,也沒有奢侈品牌密布的繁華大街,幾乎都是拍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人和事。

在浮躁的吸睛時代,有人更愛地标建築紮堆的繁華。

但同樣就有人,也喜歡輝煌腳下的平凡。

這當然不是抹黑。

想想看,如果拍鄭州,鏡頭對準的不是見證這座中原都市崛起的國棉廠蘇式老樓、1500名醫學博士共同守護這個人口大省的全球最大醫院鄭大一附院、看上去土了吧唧但依然蓬勃傳承着的豫劇,而是鄭東新區的幾座嶄新高樓……

還有那股帶着胡辣湯和燴面香氣的家鄉味麼?

拍高樓去北上廣好了诶……

(别誤會,《城市24小時》并不是沒拍高樓,那也是城市的一面,隻是篇幅少而已)

...

紀錄片不是宣傳片,它要的是真實,不是美觀。

就像要看清一個人,就得先卸妝(哈哈哈哈哈)。

而要看清一座城,同樣要拍它“素顔”。

這部紀錄片把一天分為24個小時,捕捉每個城市人群在生活中的碎片化小片段。

它的鏡頭,總能越過每座城市那些刻意營造的表象,直接對準最不顯眼的角落,讓城市樸素地面對觀衆。

未必“好看”,但最“真實”。

...

...

...

比起那些“景”,城市紀錄片最重要的是“人”。

人們的工作,人們的愛好,人們的快樂,人們的焦慮……

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是這座城送給熱愛它的人的禮物。

仔細聞。

是鄭州的胡辣湯、武漢的熱幹面、成都的火鍋、鼓浪嶼的沙茶、深圳的全世界啥菜系都扔一塊大融合的香氣——

别懷疑,那就是這座城市的味道。

...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