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親密さ(2012)的劇情介紹
年輕戀人兼劇場拍檔攜手編導新作,可惜舊心結未解,新分歧又浮現,她渴望溝通,他卻緊閉心扉。二人猶如兩架并行列車,方向相近卻總是若即若離,随時分道揚镳。排戲期間适逢戰争蓄勢待發,演員各持立場而頓生磨擦,公演面臨重大危機。
濱口龍介的漫長電影初嘗試,與他執教的戲劇學院學生共同創作,通過綿密對白和詩歌,探讨人際關系複雜面貌,俯拾皆是《歡樂時光》《駕駛我的車》等日後代表作的元素。
電影上半部虛構創作及排戲過程,下半部則攜來現實中的舞台劇演出,前後篇章虛實融合,耐心營造日常感,展現濱口創作軌迹。
電影将語言比喻為盛載想像力的列車,于各站停靠,連系起疏離的個體;深刻對話貫穿街頭漫步和劇場時光,道盡親密關系裡的柔情、隔膜和矛盾。由黑夜拍至破曉的17分鐘長鏡頭交談,更盡顯導演才華。
濱口龍介的漫長電影初嘗試,與他執教的戲劇學院學生共同創作,通過綿密對白和詩歌,探讨人際關系複雜面貌,俯拾皆是《歡樂時光》《駕駛我的車》等日後代表作的元素。
電影上半部虛構創作及排戲過程,下半部則攜來現實中的舞台劇演出,前後篇章虛實融合,耐心營造日常感,展現濱口創作軌迹。
電影将語言比喻為盛載想像力的列車,于各站停靠,連系起疏離的個體;深刻對話貫穿街頭漫步和劇場時光,道盡親密關系裡的柔情、隔膜和矛盾。由黑夜拍至破曉的17分鐘長鏡頭交談,更盡顯導演才華。
親密親密さ(2012)的影評
流水賬适合這部流水一樣的電影
在《親密》裡看到了尚且粗粝、有些絮叨的濱口。一直以來比較喜歡濱口的一點是,會讓人覺得,作為觀衆在現實中度過了重疊着的時間,聽起來很反蒙太奇的初衷。這不僅僅是出于某種編排或技術手法的作用,而是依靠那些保存完好的大段絮語。不緊湊也不跳脫 ...
語言是承載想象力的電車,而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際遇,相逢與離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詩。我是你無暇處理的一則資訊,共賞過後的一支殘櫻,無處投遞的一封情信,閑談漫步抵達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電車上,所有戰争和暴力都退後,欺騙與厭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Metrograph. 啊對濱口無言......他的電影都太......有魅力了,會讓人愛上裡面角色的悲歡和談吐和姿态。這部的台詞和劇作沒有歡樂時光黏和得那樣好,文字有一些浮于表面,但是節奏處理掌控(尤其後半段)好像又強于歡樂時光。從這部到歡樂時光再到夜以繼日能感覺到他在有意識消減"文"的比重,我認為是好的轉型。
男主在前段處于無間親密的風暴溏心,索性就在後段把自己寫成舞台上一股幽怨的離心力:角色表面是人際的中樞,實則無力擾動任何一片關系場域,結尾與變性者合居,也是棄絕性别糾葛的一次隐性示威。女主嘗試與原定演員建立親密關系,即将自己的影響施加于男主虛構的示威而無果後,就徹底在角力中敗陣。觀衆席上,她看到男友被動卻完美地為“示威者”賦形,見證了一次失效的介入,便明了自己隻能疏離如局外人了。而當男主投身戰争,完全抽離後,反而能憑借這場更宏大的虛構再一次開始重構關系,直至往日的負重也變得輕盈,親密便得以在分别的當口達到飽和。
片子觀感太曼妙,以至于回過神來想想,又是一次導演慣常表現的男女fort-da遊戲罷了。
現實層面與戲劇文本的聯動與互滲,人物與角色之間主動或被動的改寫與迫入,他們在創作過程中逐漸發現自身的勇氣與恐懼、隐秘的弱項和欲念,在調整劇本的同時也在摸索着生活的方向——兩段結尾都太棒,全片最高光,從暗夜走向破曉熹微的長鏡,駛向不同方向的兩列列車上有我們隔着兩年的召喚,怎麼能拍出這麼又自然又浪漫的橋段!
兩段「映照」效果明顯,前段中所提及落實于後段——北韓政治形勢/征兵與暴力的呼應,兩兩問答練習正是舞台群戲結構的來源,關于恐懼的講座是飽含感情傾訴的前聲(每個演員的表現都非常動人),言語是靈感驅動的火車,是觸摸靈魂的手;舞台調度的設計極為匹配所謂「親密」關系結構,直視觀衆的隔空交流,背對攝影機的角度,這個有限空間兼具了間離感與沉浸感。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戲+戲+政治大戲。内景卡薩維茨,外景黑澤清。卡薩維茨經常迫沖膠片,撕裂連續性,維持注視的強度。濱口則任其欠曝,有點丢了強度,在《夜以繼日》裡光的流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