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Amator(1979)的劇情介紹
菲臘花了兩個月的薪金買下八米厘攝影機,本想紀錄剛出生女兒的成長,但廠長卻要求他為單位服務,拍攝聯歡晚會;誤打誤撞下,居然給他在電影節裡撈了個獎。他登時雄心萬丈立志成為紀錄片大師,冷落嬌妻也在所不計。但鏡頭下的真實卻不是人人吃得消。當人民英雄的代價是好同事成了活靶,最後菲臘要在成名與道義之間作取舍。
影迷Amator(1979)的影評
賣不出去的文之年末大跳樓 | “如果我不審視自己的生活,我便無法創作”
孤兒院長大的菲臘是一個平凡的小職員,三十歲的他還保留着在孤兒院養成的、半夜起來吃東西的習慣,也許正是童年經曆的緣故,他溫順到近乎膽怯,一緊張激動就克制不住地打嗝。影片的開始,平凡的他隻擁有一個樸素的夢想,即希望懷胎十月的妻子為他生一 ...
不是不喜歡平靜安穩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還應該去熱愛或追求點什麼——包括電影在内等藝術形式,能給予人類另外一雙眼睛,更加真誠、善良和客觀地看待周圍事物。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己的書中寫道"電影意味着每天早晨六點起床;意味着嚴寒、大雨、泥濘以及舉着笨重的燈……别的東西,包括你的家庭、感情和私生活都是第二位的。"他一直在尋找電影的意義,正如影片中那樣。電影是人的第二重生命,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時光,透過鏡頭有了憂傷,有了情感,那些離别變得隽永。
電影裡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經曆在裡面,吐槽了電影工作者的諸多無奈以及對電影本身意義的思考。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點永遠不是生活的兩極,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無法擺脫的生活困境。這種困境可能來源于體制,可能來源于親情。生活在這個框中,掙紮過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們反躬自問,在沖突中緩解,并走向下一個沖突。
電影人的困境與掙紮,更深是對該身份的反思。因為親人不理解、周圍嘲笑,因為資金困難、權力壓迫,因為引發的連鎖效應,你是不是忘記拍電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終,與周遭與生活達成假象的和解。劉小楓說:“自由的叙事倫理學激發個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決道德問題。紮努西好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