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風情畫AmericanGraffiti(1973)
導演:喬治·盧卡斯
編劇:喬治·盧卡斯/格洛麗亞·卡茨/威拉德·赫依克
主演:理查德·德萊福斯/朗·霍華德/保羅·勒馬特/查爾斯·馬丁·史密斯/辛迪·威廉姆斯/坎迪·克拉克/麥肯茲·菲利浦斯/沃夫曼·傑克/博·霍普金斯/ManuelPadillaJr./BeauGentry/哈裡森·福特/JimBohan/JanaBellan/DebyCeliz/琳恩·瑪麗·斯圖爾特/特倫斯·麥克格文/凱瑟琳·奎南/ScottBeach/德爾克洛斯/JohnnyWeissmullerJr./阿爾伯特·納爾班迪安/SusanRichardson/JanDunn/凱伊·蘭茲/喬·斯帕諾/德布拉裡·斯科
語言:英語
類型:劇情/喜劇/愛情
上映日期:1973-08-01
美國 110分钟/112分钟(re-relea
美國風情畫AmericanGraffiti(1973)的劇情介紹
1962年,CurtHenderson(理查德·德萊弗斯RichardDreyfuss飾)、SteveBolander(朗·霍華德RonHoward飾)、JohnMilner(保羅·勒馬特PaulLeMat飾)還有Terry"TheToad"Fields(查爾斯·馬丁·史密斯CharlesMartinSmith飾)四個普通的青年在晚上相聚,為即将去外地讀大學的Curt和Steve送别。Steve把他的汽車借給了Toad,Toad需要這輛車去尋找他的愛情。Curt開車在馬路上,聽到一個金發女郎對他說“Iloveyou!”,他急切想找到這個女人,卻在路上讓另一個女孩上了他的汽車。而Steve也在忙着處理和女友Laurie(辛迪·威廉姆斯CindyWilliams飾)的關系。John則準備和另一個人賽車。Toad則認識了另一個美女Debbie(坎迪·克拉克CandyClark飾),兩人把車開到了郊外,卻意外把車給丢了......在這個夜裡,這四個青年的活動為我們展現了六十年代初美國人的精神和生活狀态。
本片被提名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配角等幾個獎項。
本片被提名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配角等幾個獎項。
美國風情畫AmericanGraffiti(1973)的影評
亂寫
美國風情畫觀後記 用了兩天後時間總算把這部1973年的電影看完,開頭的時候感覺有些熟悉應該是什麼時候看過但沒有堅持看下來。電影一開始對我來說太嘈雜太亂沒法進入電影所構建的故事中。 首先來說電影名字美國風情畫,風情畫這三個字用 ...
我的青春片十佳,相見恨晚!活力四射又隐懷憂傷。光是彙集41首50-60年代搖滾金曲的OST便值得無限循環(又聞[Runaway][Smoke Gets in Your Eyes])。盧卡斯以多線叙事将4人的青春凝縮在一個晚上,在這最後的瘋狂一夜中,傑出青年誤打誤撞體驗了一把混混的幫派生活,不羁的賽車王子被迫贈予少女永恒難忘的禮物,其貌不揚的呆頭鵝翻身俘獲夢中情人,一心想外出闖蕩的遊子最終體認到穩定與愛情的美好。那時的美國小鎮,恍若自由而甯悅的安樂鄉,肯尼迪與夢露還活着,越戰陰雲尚未襲來,叛逆與革命的浪潮也潛而未發。少年們躍躍欲試,仍未體嘗幻滅的傷楚,各自做出選擇,而分道揚镳後或戛然而止或歸于庸常或幸而如願的人生前路,僅由幾行字幕交代出來,令人百感交集,契如[伴我同行]。PS:是為盧卡斯半自傳作品,回味搖滾、飙車與勾搭的往昔。(9.5/10)
由于喬治盧卡斯一生除了星戰系列就拍過兩部長片——處女作五百年後與次女作美國風情畫,所以你也沒法說此片到底屬不屬于他的風格(出品人是科波拉)。不過此次舊影回眸确有增分意願。因為群演較優,故事甚趣,完成度頗高。就像女孩最後對眼鏡男所言,“烈酒、打劫、峽谷丢車、醉酒嘔吐,打了一場架,這一天經曆這麼多,我真得很開心”。當然,最搶鏡的還是那輛沒有“前臉”的小黃車,1932年某款福特。……“如果我能賺到像盧卡斯那麼多的錢,我肯定不會變成一位影業大亨。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不再繼續拍電影?因為美國風情畫甚至星球大戰都非常之好。”——斯坦利庫布裡克
汽車搖滾樂一夜(One night in cars&rock n roll)結構,成長(Coming of Age)的陣痛與徘徊,人生之書的底層結構就是——離開愛尋找愛。以喬治·盧卡斯為代表的美國六零一代青春塗鴉,結尾一幕的苦澀:飛車黨的預定消亡、越戰陰翳、商業裹挾與彷惶的反叛。
喬治·盧卡斯導演的七十年代青春片,反映了當時美國青年的思想狀态。有大堆年輕演員(包括日後改行當導演的朗霍華德、奧斯卡影帝理查德瑞佛斯,及哈裡遜福特),非常能展現時代氛圍的流行歌曲、跑車及快餐店,是一部十足《美式》的畢業生電影。
看過最好的青春片。如果《星球大戰》是青少年最癫狂的夢,《美國風情畫》就是青少年最逼真的現實,恰如鏡子的兩面。“我們為什麼要離開舊家去尋找新家?為什麼要離開所愛的朋友去結交新朋友?”曾經我也和主角們一樣,有那麼一兩年裡以為自己和朋友們是家鄉夏夜的主人,遊蕩在從小呼吸慣了的空氣裡,操心着上技校、中專還是大學,找一個熟悉還是陌生的女孩,碰見街頭混混該耍酷、認慫還是繞路……諸如此類的心事。那一兩年短得像一個夢,長得像一生。盧卡斯的少年時代有汽車、快餐和福伯,我的少年時代有錄像廳、食堂和徐克,但青春都是相似的。
類似于喬治盧卡斯的青春自傳,美國60s味道十足。總體中規中矩,人物肖像刻畫到位,有時候超級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