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2024)的劇情介紹
1963年是人口學意義上中國第一次“嬰兒潮”,當年出生了近三千萬人。當下,這批“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即将退休,也标志着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将開啟加速模式,預計到2035年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紀錄片《前浪》以此作為契機,将鏡頭對準老年人,通過長時間的跟蹤拍攝,形成《不老愛神》《愛人》《明天會更好》《監護人》《母親寫作計劃》《洗澡》《順水行舟》7集内容。影片記錄了這群老年人所遭遇的愛與痛,揭示了老年生活的真實圖景,也是上海這座重度老齡化城市的一個切面。我們希望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去解答,去緩解公衆對老年人的刻闆印象,從而可以把老年人當成一個“人”來看待,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的良心,也是《前浪》這部紀錄片的初衷
紀錄片《前浪》以此作為契機,将鏡頭對準老年人,通過長時間的跟蹤拍攝,形成《不老愛神》《愛人》《明天會更好》《監護人》《母親寫作計劃》《洗澡》《順水行舟》7集内容。影片記錄了這群老年人所遭遇的愛與痛,揭示了老年生活的真實圖景,也是上海這座重度老齡化城市的一個切面。我們希望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去解答,去緩解公衆對老年人的刻闆印象,從而可以把老年人當成一個“人”來看待,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的良心,也是《前浪》這部紀錄片的初衷
前浪(2024)的影評
觀紀錄片《前浪》有感
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形形色色的老年人的世界。人生一共有多少年?如果分為10年一個階段,我們又能走過幾個階段?作為一個還未走完第二個階段的人,我時常悲觀的覺得人生好像就隻是這樣,為了活着度過普普通通的每一天。在平時生活中,我是一個很喜歡和 ...
徐老頭與他的老妻拒絕溫和地走入那個良夜
第三集學車的老先生,總是把“明天會更好”挂在嘴邊。對于九十多歲的老人而言,明天意味着不可逆的衰老,病痛,或許住進養老院...這種情況下,“明天會更好”是一句自我安慰嗎?我原本以為是的,但是在這句“安慰”的影響下,老妻挺過難關,老先生 ...
...
2009年,我和同學範士廣一起,在老家養老院做了紀錄短片。那個時候,我們并不清楚,這部學生作品是我們兩人紀錄片創作的起點。十五年過去了,他又熬出來了新的作品。看到他又用西川的這首詩,相信他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突破。我們也老了,但那個少年還在身體裡,依然向前,像潮水一樣。ps第一集老年人相親,你的牙齒看着蠻好的,内髒應該不錯。我笑噴了,但随後莫名的憂傷,為人類也為我自己。
隻要退休金夠高,80歲還能吃到愛情的苦。
宜家真是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那麼多年為這些老年人提供了免費場所,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供老年人聚會的場所
多年前,确實在宜家看到不少老年人,原來他們是在相親啊,有人為了找個老伴居然會用十幾年寶貴的時間泡在宜家,而另一頭也看到過七十多的奶奶,十多年來多次獨自自駕進藏,一次次出發去丈量去閱讀,當你願意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會懂得珍惜自己和時間。個人更願意看到後者是如何度過晚年生活。
看了第三集。 90多歲的兩夫妻說不害怕死亡,還可以出去玩。 90歲,可以走動 邏輯清晰 幸運福氣
80歲了談朋友一樣要比退休工資比房子,中國特色的一生…伍迪艾倫看了會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