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Paisà(1946) 遊擊隊/戰火的彼岸/老鄉/Paisan
導演:羅伯托·羅西裡尼
編劇:賽爾喬·阿米德伊/費德裡科·費裡尼/克勞斯·曼/馬塞洛·巴格利埃羅/艾爾弗雷德·海斯/羅伯托·羅西裡尼/RodE.Geiger/瓦斯科·普拉托裡尼
主演:卡米拉薩齊奧/羅伯托範隆/BenjaminEmanuel/RaymondCampbell/HaroldWagner/AlbertHeinze/MerlinBerth/MatsCarlson/LeonardParrish/多茨·約翰遜/AlfonsinoPasca/瑪麗亞·米琪/加爾·摩爾/哈麗特·梅丁/倫佐·阿萬佐/威廉·塔布斯/戴爾·埃德蒙茲/朱麗葉塔·馬西納
語言:意大利語/英語/德語/西西裡語
類型:劇情/戰争
上映日期:1946-09-18(威尼斯電影節)/1946-12-10(意大利)
意大利 126分钟/134分钟(修复版)
戰火Paisà(1946)的劇情介紹
本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意大利登陸的美軍攻破德軍防線為背景,導演以令人感動的場面把美軍從南部攻到北部期間所引發的一些意大利民間故事編成一部有連貫性的社會寫實的電影,畫面上的真實感,給予人們非常大的沖擊,創下了意大利電影的新潮流……
大師羅西裡尼的戰後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最後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為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人,羅西裡尼幾乎不使用劇本,并明确拒絕使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職業演員。影片由6個小故事組成,背景是二戰後期盟軍在意大利登陸後攻破德軍防線,從南部向北部進攻期間引發的一些民間小故事。羅西裡尼在攝影機前重現了美國大兵,遊擊隊員、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裡的真實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實的戰争鏡頭,令觀衆感同身受。
大師羅西裡尼的戰後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最後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為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人,羅西裡尼幾乎不使用劇本,并明确拒絕使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職業演員。影片由6個小故事組成,背景是二戰後期盟軍在意大利登陸後攻破德軍防線,從南部向北部進攻期間引發的一些民間小故事。羅西裡尼在攝影機前重現了美國大兵,遊擊隊員、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裡的真實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實的戰争鏡頭,令觀衆感同身受。
戰火Paisà(1946)的影評
内容
1.西西裡。美國兵,意大利女孩帶路,一心想找出海失蹤四天家人,德國兵被打火機光引來,美國兵睡着,意大利女孩開槍,被扔下懸崖。2.那不勒斯。小孩想搶醉酒的美國黑人兵的衣服,不成,最後偷鞋子,過幾天美國兵通過口琴認出來他,要找他爸媽教育 ...
6個故事,還真沒有一個特别精彩的。無非都是在講相遇、尋找和錯過的故事,隻是套了戰争的外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意大利影史十五佳NO.07
其實六個故事都可以變得很煽情,但羅西裡尼的妙處就在于點到為止,更加産生一種真實感。戰争容不得人們在情感那裡停留過長。
結尾真是偉大。随着德軍溺斃遊擊隊員的河水的動蕩波紋,傳來了報告1944年冬天二戰勝利的話外音。
知道為什麼費裡尼這麼喜歡這部電影了。我被每一個故事感動。
#資料館留影#看完後也算大緻了解Italia的二戰生活,用紀錄片的手法(很多珍貴史料,類比《印度》),六個小人物的邊緣小故事,關于愛恨關于信仰關于戰争,也都與美國大兵有關,作為“戰後三部曲”之二,Rossellini的深刻與人文哲思在本片幾乎達到一個頂峰,隻是這也恰恰成為本片觀賞性不強的原因,前幾個還好,但等到講遊擊隊的第六個故事出現時,我幾乎有些不耐煩了,但等“FIN”的字幕出現,又忍不住回味,才明白這是怎樣一部傑作,Rossellini是怎樣一位偉大先驅,他的勇氣與創新,直接影響法國“新浪潮”,鼓舞後來影人把攝像機帶上街頭,對準時刻鮮活又殘酷的生活。
除了第四段都挺喜歡的。尤其前三段,不拍戰火,但把戰火中的二人關系拍得情感力量十足,悲天憫人;全是一美一意的組合,溝通不暢,但慰藉、溫存、錯過、遺憾、悲傷的情緒在英語和意語的錯落交叉中飽滿相融。最後一段也有這樣的意味,隻可惜真正拍起「戰火」本身來,反倒露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