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家之人》是一部愛爾蘭動漫片,由美國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擔當制片人,講述戰亂時期阿富汗的一位小女孩養家救父親的故事。

圖片發自網絡
01--故事的簡介
故事畫面色彩豐富,人物線條簡潔,故事的主人公叫帕瓦娜,在應該上學、享受無憂無慮童年的燦爛時光裡,卻不幸出生在了戰亂塔利班獨裁恐怖統治下的阿富汗,戰亂已然讓人心生恐懼,但塔利班高壓統治下,嚴重的男尊女卑,女人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女人沒有男人的陪同不能出現在街道等公共場合、不能去商店買賣東西,更不用說出去工作,小女孩未成年前在父親或兄長的陪同下還能露出自己的臉(但也需要圍着頭巾),成年女性出門必須穿戴上一種名為"波爾卡"的服飾,嚴嚴實實從頭罩到腳,隻有眼睛的部位呈網眼狀。……讓人窒息和壓抑。

圖片發自網絡
帕瓦娜的父親在和平年代是一名教師,思想開明,戰亂的炮火奪走了他一條腿,生活困頓到隻能飲水飽腹,不斷變賣已然四處漏風,很是貧瘠的家,但奪不走對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他依然教授他的兩個女兒識字寫字,偶爾接一些代人讀信、寫信、教人識字的零星工作,支撐着一家人的生活,在艱難困苦中講述着阿富汗古老的故事,傳遞着溫情、勇敢和堅強。
但,更大的不幸還是降臨到這個已經脆弱的小家,帕瓦娜的父親遭受到了心胸狹隘的一名曾經教授過學生的陷害,被塔利班份子抓入監獄。母親冒着危險和帕瓦娜前往監獄,希望能救出父親,卻被獄警痛打一頓,還被指責和威脅,有傷風化,也要被懲罰……
失去了唯一的男性成年人,帕瓦娜和她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困頓,家中已經沒有一粒米面,水也用完,帕瓦娜鼓足勇氣上街購買糧食水果,都一一拒絕,甚至一度在躲避塔利班份子中,丢了随身攜帶的包和錢财。
為了媽媽,姐姐和還在牙牙學語的弟弟,帕瓦娜家剪掉了心愛的長頭發,穿起了哥哥(哥哥已經不在世,但具體原因,母親一直諱莫如深)曾經穿過的衣服,打扮成一名小男孩,上街,買米,買水果,有幸還結識了一名同樣要維持家中生計而不得已女扮男裝的同學沙吉娅。她們一起打各種零工,一起憧憬着攢夠錢,去遙遠的海灘邊……

圖片發自簡書App
帕瓦娜在養家之餘,時刻記挂着在獄中的父親,不斷的和家人和沙吉娅表達要救出父親的心願,即便環境惡劣,但仍不乏有人性善的光輝的閃耀,帕瓦娜在擺零攤的時候認識了一名善良的塔利班份子,他答應幫助就帕瓦娜的父親。
母親因不忍心把生活的重擔壓在帕瓦娜弱小的肩膀上,寫信給遠房表哥求救,以把大女兒出嫁為條件,希望可以走出戰亂的喀布爾。在帕瓦娜打算再去救父親的同一天,表哥的人來接帕瓦娜一家,但來着不善,粗暴的不顧帕瓦娜母親的請求“再等等,還有一個孩子,”。帕瓦娜和母親姐姐們走上了不同的兩條險途。
戰火即将再次燃起,監獄在清理着不能上戰場的老弱病殘,帕瓦娜在恐懼和焦灼中,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救到了已經奄奄一息的父親,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行走;媽媽、姐姐和弟弟掙脫了,魔爪,乘着月光,也往家的方向前進……看似還算美好的開放式的結局,卻讓人有揮之不去的憂傷,宵禁的禁令,對女人的限制,布滿地雷的路途,還有不斷閃耀的炮火,她們一路兇多吉少。
故事中還有另外一條線穿插其中,帕瓦娜一隻講述着一個小男孩要去尋找大象王,拿回種子的故事。在等待父親,焦灼的看着夕陽西下,聽着周圍哄隆炮火聲的艱難時刻,帕瓦娜大聲的念着故事,給自己鼓勁壯膽,勇敢的男孩戰勝了邪惡的大象王,拿回了種子,最後帕瓦娜說到"我叫蘇來曼,我的父親是教師,母親是作家,有一天我在街上撿到了一個鐵的玩具,然後白光閃過,後面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她把故事和自己的現實融合,把小男孩想像成了哥哥,也許家人是戰勝恐懼最大的支撐和動力。

圖片發自網絡
02故事的雜想
故事很沉重,很壓抑,深刻總能喚醒人一些習以為常的認知,比如當下煩惱瑣碎的釋然,當下生活的珍惜,更大的是對和平、穩定的珍惜,對國家的愛,沒有國哪有家。
還有一些讓人警醒或感動的話:
話要說得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畢竟是雨水滋潤花朵生長,而不是雷鳴。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勢叫嚣。 滋養鮮花的是雨露,而不是那滾滾雷鳴。即使我們一無所有,故事也總能記在心間。
我親愛的寶貝,臉上全是喀布爾的灰塵。
03關于男尊女卑
是的,我更想談談關于男尊女卑。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應該說在全世界範圍内或曾經或一直就存在,時至今日,即便在倡導男女平等的發達歐美國家,性别歧視問題也難以全面杜絕。為何男尊女卑,為何重男輕女,為何在我們國家也曾經如此重男輕女,三綱五常,裹小腳,或是為了能生育一名男嬰,甚至溺斃剛出生的女嬰,更不用提發展到互聯網的現代文明社會,依舊存在着婦女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出現公共場合,純粹淪為男人附屬品,家暴已經為常事态,更加肆虐的甚至任意拿走妻子的生命……一系列讓人震驚發指的事。
我想首先從客觀男女身理條件來說。男人高大威猛,在原始社會,或者說文明和現代化水平不高的發展階段,在器械工具還比較初始,更多需要依靠肉體去對抗自然,對抗敵人的時代,自然男人比女人更具先天優勢。所以,我們不難發現,越是落後的地方,男人,男孩越得到重視。尤其是家裡兄弟兒子多的人家,往往勢力強大,沒人敢欺負。
其次:從自然遺傳角度來說。男人的染色體xy,女人染色體xx,按照排列組合,y是可以代代遺傳,并且追溯的線索,其他各種X可能在不斷遺傳過程中就被混淆了,稀釋了。因此,重視Y的不斷延續,是人自私的本性的體現。重視我的,我的孩子,我的孫子,并且要絕對的和我有血緣關系的子孫。當然物質和資源匮乏的時代,還尚可理解,畢竟優先保障自己的血緣,是本能。但演變成強烈的重男輕女,把女性推到非常低甚至賤的地步,則是男權的極緻。想起我國古代“吃絕戶”的惡俗。
所謂的絕戶就是家裡的男人都不在了,而且也沒有留下子嗣,全家人隻剩下了寡婦。而吃絕戶就是在舉行過葬禮過後,男主人的家族宗親,就會來絕戶的家裡,瓜分男主人留下的财産。他們不僅要拿光還要吃光,就住在在這戶人家裡,不僅要胡吃海塞,還把所有的東西都賣掉吃光,到了最後,往往這家裡就什麼都剩不下了,有人甚至還要霸占寡婦或者把她賣掉。演變到後來更是肆無忌憚,不管那戶人家家裡有沒有留下子嗣,隻要家裡的男人死了,他的那些家族宗親就過來侵占人家孤兒寡母的家産,光明正大的霸占人家的家業。比如明末清初的柳如是,她的丈夫死後那些家族宗親們就來吃絕戶,因此遭到了柳如是的激烈反抗,最後柳如是上吊自盡。
最後,文明如今則依舊是男女分工不同導緻。為何發達如歐美,依舊還有男尊女卑,我想這個問題,也不能全視為“男尊女卑”,有些是男女有别。可能在政壇、公司等組織内,體現果斷、幹脆、堅毅以及強大等“男性化”特質的角色和崗位,或者說的極緻些,父親和爸爸的角色,就應該男性擔當;同樣母親、照顧者、溫柔、細膩、良善的角色定位,就女性更占優勢,有些女權一味要求男女平等,這也是另一種極端和偏頗。
當然,文明至今,阿富汗帕瓦娜們的命運讓人震驚、同情,讓人憤怒,希望,重男輕女,男尊女卑随着文明腳步的前進,被碾壓被打破,更希望男性特性中的"殺戮,搶伐"越來越少,女性特質中的"柔和,和諧,平和"越來越多,文明的進步有時候和人性的演變有着微妙而難以言說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