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電影《我不是藥神》票房大賣,親友對其評價頗高。但很遺憾,我隻能客觀的評價這是一部國産良心片,卻很不巧的恰好沒有踩到能與我引起共鳴的點上。看電影前,還做好了要為評分如此之高的電影大作一篇文章的準備,看後提筆,大腦竟是一片空白。也許是我的心理年齡不夠成熟,對國家基層民衆的生活狀況不大了解,對國家政策的完善進程也不大關注;抑或是本人在求學路上毅然摒棄一切與從醫相關的職業,加之覺得慢粒白血病離自己太遙遠,總之,治病救人這件事似乎很難在我心裡引起波瀾。

但另一部與“醫”有關的電視劇不僅改變了我的一貫看法,我還甚至被它深深打動——它就是白百何,靳東主演的電視劇《外科風雲》。在電視上每天看兩集還覺得不過瘾,索性把戰線轉移到ipad上。說實話,我不舍得一下子看完,我不想那麼快把在平行世界裡,在仁合醫院上演的故事手動結束,但又害怕拖久了會忘記最初追劇的初心,于是昨天緊趕慢趕硬是看完了大結局。

...

image.png

講真,看完後感覺心事重重,這樣的沉重感并非來源于故事的悲劇性(相反,它有個happy ending),而是劇中展現的很多問題都引人深思。莊恕常說的那句話至今在我耳畔回響:

“很多事不是隻有黑白兩面,你現在看到是對的,也許未來會證明它是錯的;你現在看到我做了很多錯事,也許未來你會發現,我是對的。”

而這句話,恰恰是貫穿了全劇的主旨。

壹·人性之光

在大部分文藝作品中,“人性”似乎是一個避不開的主題,《外科風雲》更是如此。而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本身就為劇中一些人物的人格塑造提供了兩面的發展空間。譬如,傅博文、修敏齊、揚帆。

傅博文,無疑是全劇前後反差最大的人物形象。他就是一個在不斷反思,不斷爬出泥潭的人。盡管那很費力,很需要勇氣,甚至就算爬出來後也會有抹不去的污點伴随他一生,可他終究願意爬出來,擺脫了一輩子沉淪掙紮的煎熬。

真是應了《仙劍一》裡常提的那句話:“君子小人,就在一念思量。”

這對于傅博文來說,一語成谶。三十年前的一念之差,讓他後半生背負着愧疚而活。三十年前的小人之舉,讓他在往後的歲月裡,盡己所能處處以君子的标準去衡量自己。從那以後,利多卡因緻敏性成了醫院的檢驗常規,傅院長也在自己的崗位上鞠躬盡瘁,還培養出了陸晨曦這樣出色的大夫。

盡管他仍有令人不齒之處——拿手術台前病人的生命做賭注;為保虛名竊取莊恕手術成果;鐘老臨終時,也沒能開口答應他“平反當年冤屈“的遺願……但話說回來,他帶病上陣,終歸是放不下對手術台的熱愛;他對莊恕母親之死拒不認責,隻因這副面具在他臉上挂了三十年,太沉重了以緻于一時難以揭開。好在,他最終還是學會放下。從公開認錯、主動退位,到親自在莊恕面前深自忏悔,再到最後和陸晨曦站在統一戰線公開聲讨修敏齊,他做的每一次改變,都在進一步認清更真實的自己。

畢竟,人無完人,沒有誰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永遠保持純粹,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被自己的私欲或顧慮左右,這才是一個真真實實活在這世上的人的模樣。跟何況,傅博文最終還是克服了自己,親身毀掉自己一生所得,找回了良知與正義。

揚帆這個人物形象所體現的,是醫院裡勾心鬥角、進行權錢交易的黑暗面。劇情才剛展開時,相信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恨透了這個排擠人才、工于算計、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的一舉一動,幾乎把傅、莊、陸之三人間的矛盾直接推向一個最激點。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台詞: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用他最壞的那一天來衡量。而評價揚帆,亦應如此。救災活動中揚帆醫者仁心的流露,成了他人設發生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此時的他已升為代理院長,卻毫無院長架子,救災前夜還親自清洗救護車;為确保傷員接診不惜和同事撕破臉,堅決反對莊恕緊急關閉綠色通道的做法;非常之時和各位大夫連台手術幾十小時,精疲力盡也毫無怨言……可見,揚帆是個優缺點極為明顯的人,他的缺點就在于功利性心重,優點在于秉持底線,始終不忘作為醫生的責任和義務。

傅博文和揚帆兩人明争暗鬥了半輩子,當他們再無利益糾葛時,才發現,這是一對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有一天他們也能在星空下侃侃而談,互訴心事。當我看到救災前夜兩人坐在花壇前暢所欲言的一幕,竟心生感動。

揚帆這個人,他鮮活,他有血有肉,他食人間煙火,讓我由最初的厭惡,變為最後的喜歡。他機關算盡,最後名利盡失。可貴的是,他終于被自己的兒子坑了後,也不生子軒的氣,他明白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他氣的是自己。對于楊子軒,他還是好生教導:“你不必違背自己的信仰來替我做什麼,我的事,我自然會考慮周全。”

從父子倆的對話中,我們了解到揚帆最初走上這條路也有他的難處。子軒說,他和母親一直都希望揚帆做一個單純點的大夫,而揚帆答道,如果自己早一點不單純,就有經濟能力給子軒媽媽治病,坐在這裡吃飯的可能就是他們三個人。他說,他之所以一心想當上院長,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才是胸外最好的大夫,老傅的不信任,讓他縱有十分才華也隻能展示五分。可當他終于坐上那個位置時,他發現,他已不是最好的大夫了。

好就好在,他最後還是看得開,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于是,他搬離院長辦公室時,還不忘帶上傅院長給他留下的“初心”那塊題匾。他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人物——可恨、可悲、可敬。

至于修老,他三番五次死不認錯的态度讓不少觀衆感慨“怎會有如此厚顔無恥之人”,但很奇怪,在某種程度上,我竟然會選擇對他的一些行為予以理解(完了,我是不是變态/捂臉/捂臉)。他就是,老骨頭一把,固執己見,死要面子。但是,他也有脆弱的一面,比如說,作為患者父親的他,放下他所謂可貴自尊向莊恕求情的他。可莊恕背負着巨大心理陰影救下他女兒後,就當所有人以為矛盾将要就此解開時,他卻更堅定地表明自己當年無錯的立場,這估計快把觀衆氣瘋了,覺得他忘恩負義,本性難移。

可是,把問題簡單化來看,修敏齊是個把醫學科研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人,他當時隻是希望更多患者能得到有效救治,所以才選擇犧牲一個人來換取其他更多人生命的做法。他最後也确實攻克技術尖端救活了更多人,隻是在張淑敏這件事上确實違背了人道主義。其實修老說的有些話也不無道理,在那個醫療制度、條件都不完善的年代,外行管理人員很可能隻把這件事當成醫療事故而讓醫生解職,揮灑了五年心血的肺移植研究也會就此停止。所以,我的觀點是,人命關天,修老确實有錯,但有一部分錯因歸咎于那個時代。

或許是上天給修老一個贖罪的機會,讓他以以身殉職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修老臨終時,他意識到自己在醫學上的貢獻已到了盡頭,他明白自己用一生掙得的名譽、榮光都将随生命逝去,他的關注點便重回到做人的良知上。于是,他最後還是向調查組寫了封證明書,還莊恕母親一個清白。

當我談起修老時,和談楊振甯有種似曾相識之感。在我還小一些的時候,為他幹的那些有悖倫理之事感到厭惡,直到有一天,聽到老師在課上語重心長的說:“其實你細看會發現,楊振甯對清華大學物理學的奠基,甚至整個清華大學都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他的成就是偉大的,令人景仰的。”我這才陷入反思,重新衡量一位科學界泰鬥的價值。還是那句話,評價一個人,不能隻看他最壞的那一天。

有人說,這部劇看到最後,發現沒有壞人。在這裡我隻能再次搬出莊恕的話一談:并非所有的事都隻有黑白兩面,并非所有人都隻有好壞之分。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本身具有特殊性,于個人而言,無人能在人格方面做到盡善盡美;于職業性質而言,做醫生的确實挽救了很多人生命。

所以,像傅博文、修敏齊、揚帆等人,稱得上是好醫生嗎?我想,稱得上。不然,揚帆怎會在工傷病人入院時推遲一切會議走上手術台?傅博文退位後怎會如此親力親為協助醫院渡過一次次難關?特别是修老,又怎會用自己的生命去換病人的一線生機?他們都有過私欲,也曾令人不齒,但歸根結底,他們本質上還是救死扶傷,堅守崗位,令人敬佩的醫生。

貳·準則之尺

縱觀全劇,談得最多的幾個字就是“醫德醫風”“實事求是”。有的人曾喪失準則,但又一步步找回初心;有的人不遺餘力捍衛這種信仰,卻仍難免身陷沼澤。就連被病人當做神一般存在的莊恕,也難逃此劫。

修老與莊恕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交鋒,把故事情節推向一個大高潮,屏幕外邊的我都不由緊張地捏了把汗。此時莊恕的内心掙紮到了極點,他一時拿捏不準心中尺度,對世間正義産生懷疑,對事情黑白難辨,不知如何選擇,陷入深深的糾結。一方面,他希望眼前這個敗壞醫德醫風的人接受報應;另一方面,如果他拿病人的生命當做懲罰的砝碼,他可能内疚一輩子。

傅博文說道;“我們當中某些人,是不配談這幾個字的。但你不是恰恰堅持了這個,才成為今天的莊恕嗎?”這大概是對陷入兩難處境的莊恕最精辟的概括了。君子小人,就在一念思量。一念之間,莊恕還是決定堅持他一貫堅持的原則,避免了重蹈覆轍,悲劇重演。盡管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改變不了那場冤案,盡管他知道他的無私可能換不回修老的半句道歉,盡管他明知這會讓他陷入莫大的痛苦,但是,在他心中,所有這些加起來還不及一個病人生命的分量,所以他還是去做了。見死不救,隻會讓他沉入更深的深淵。這,就是真實的莊恕。

表面看來,好像世上的所謂“惡人”更容易逍遙得逞,反而是好人為他們所犯下的罪行承擔了更多。實則不然。有時,把原則堅持到底,确實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人生在世,誰不是痛苦的呢?邪不壓正,沒有人能逃脫為自己所犯的錯付出的代價。而一路走來,正是我們所背負的,所承受的,所讓我們痛苦的,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們。最真實的我們。

劇裡的大夫,個個妙手回春,是無數患者的“神”。

但他們隻是醫生,不是神。

“我是醫生,不是神。”想不到的是,這句話竟是從陸晨曦那個曾經心高氣傲,一意孤行的小姑娘口中說出的。經曆了這麼多,她看到了生命的無常,懂得了人情世故,在莊恕的影響下,她是真的長大了。醫生不是神,不是所有努力都會帶來一個好結果。最紮心的莫過于莊恕的兩次“傾盡全力”,卻“無能為力”。恰恰,這兩次遇到的都是他最想要救的人——一個是他親妹妹的至愛,一個是陸晨曦的至親。

在關于“超低溫療法”的學術研讨會上,莊恕的發問引人深思:“我們真的要用我們的職業生涯,給他這樣一個機會嗎?”當陸晨曦媽媽遇難,陸晨曦心急如焚地給他打電話時,他可能想都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毫不猶豫地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去賭程媽媽的一小時搶救。

陸大夫、莊大夫都是劇中主角,但他們作為醫生,少有主角光環可言。相反,他們身上倒是體現了很多做醫生的無奈之處:比如,就算莊恕用超常規療法挽救了晨曦母親的生命,卻因多處操作違規落得個提前解聘的下場;比如,陸晨曦自己的母親病卧在床昏迷不醒,她卻仍頂着巨大的壓力工作,一面操心姜總父親,一面解決患者糾紛;又比如,莊恕拿出十二分的誠意向林歡解釋他父親耐藥菌株感染之事,卻仍沒能動搖她那顆要向法院起訴的心,他甚至到最後都不忍和親妹妹相認。

劇中給我們真實地展示了醫生的無奈,醫生的力不能及,甚至是院内不單純的一面,但劇中的人物仍熱愛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崗位,不由讓人們對醫院工作者的敬意又增加幾分。正如莊恕所言:“醫院并不單純,可醫療本身應該單純。”

當然了,人各有志,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一而終在這個行業堅持下來,比如薛巒。在陳紹聰的婚禮上,他和莊恕兩人聊天,薛巒提起他在醫院工作的過去。他說,從前不管是三十小時連台,還是比賽縫合,他每次都比陸晨曦完成得漂亮。離開後他常常在想,如果當初沒去先鋒公司,他現在是不是個比陸晨曦更出色的大夫。莊恕直截了當地回絕了他:

“不會。你不會比他更好。你承受不起的,她能承受。”

一語中的。

叁·朝聖之路

成長也是本劇體現的另一大主題,代表人物有楚珺、陳紹聰。

可以說,鐘老的意外離世,是陳紹聰發生心理變化的重大轉折點。陳紹聰似乎還來不及長大,還傻傻的以為還有好多機會等鐘老多多鞭策,還以為能像往常一樣在鐘老面前耍嘴皮子。然而,明天和意外,我們真的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沒等到喬姨那晚的慶功宴,鐘老就永遠離去了。搶救鐘老時他幾近失去理智,急診一個電話打過來他甚至破口大罵,直到陸晨曦沖過去吼了一句:“陳紹聰,你TM是個大夫!”他才像被一巴掌打醒,擦幹眼淚,繼續幹活。

而楊羽在陳紹聰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他們曆經千辛萬苦救下棄嬰那天,楊羽坦言道她差點打掉他們倆的孩子,陳紹聰頓時傻了眼,幡然醒悟:“原來,我救下的是自己的孩子。”從此,他又多了一份做父親的責任。楊羽的一路耐心陪伴讓陳紹聰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擔當。所以,盡管繼鐘老後再無第二人全力支持陳紹聰移動初診平台的建設,他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切,且成效顯著。

至于楚珺,她也不再是最初那個缺乏專業水準、心思飄忽不定的小女生,一路走來,在陸晨曦和莊恕的影響下,她俨然已成長為一名能對病人的生命負全責的好大夫。她真的是個極好的女孩,就算她年紀輕輕容易被感情上的事影響,但那日躲在柱子後哭鼻子的她看到其他人推床而過時,顧不上自己傷心,下意識的跟了上去。

莊恕的引導讓她熱愛醫生這個職業,陸晨曦的幫助讓她的專業素養得到一步步提升,楊子軒的點撥讓她的繪畫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她一直很努力地往上爬,一點一點讓自己變得更好。蛻變後的她,看着才真像和才子楊子軒最般配的那位。

總之,看完這部劇讓我發自内心地感慨從醫真的是一份至高無上的職業。一部好的職業劇應該會讓觀衆看後産生對這個職業的向往,《外科風雲》做到了,而這是我前所未有的感受。

謹以大結局揚帆父子的對話來表達我的心境:

“爸,您說我現在學醫還來得及嗎?”

揚帆咋舌:“大夫有什麼好當的,你還嫌我不夠累啊。”

“我想去非洲,做醫療支援。”

“好,選了個最累的。”

由此觀之,把自己的兒子送去受苦受累,做父親的難免不情願。但畢竟揚帆還是親口答應了。雖有不舍,一個從醫者終究以兒承己業為至高無上的光榮,可見一斑。

附:

醫院裡最動聽的一句話大概就是“我馬上去”。

“好,我馬上到。”

“好,我知道了,我馬上過去。”

“好,我馬上就來。”

急診科室過道塞滿了加床,工作人員在椅子上、地上睡得東倒西歪,隻有少數給病人換藥的護士在走動;手術室外一個個醫生直接癱在地上,累到不行卻仍笑着寒暄。這大概是仁合醫院看起來最安靜的一幕,卻激起心中層層暗湧,感動落淚。

“患者姜守仁,無條件要求手術,一切後果、死亡、并發症,家屬不得和醫院跟主刀大夫追究。陸大夫,我隻有一個要求,不管手術成功與否,都把它詳細記錄下來,包括成功、不足,可能遇到的錯誤、失敗,以供嘉林醫大師生學習研究用,也算我工作了一輩子的大夫,對攻克疑難雜症作出的一點貢獻吧。”

揚帆接受調查的那個晚上,父子倆在餐桌前相對而坐。揚帆從悶聲喝酒,到暴跳如雷,最後平靜下來,吐露的那些真言是真的讓人紮心了:

“權力是個好東西啊,有了權力,我可以去做最難、最複雜的手術,我可以去攻克最尖端的科研項目。不過,等我獲得權力的那天我才發現,我已經不是仁合醫院最好的手術大夫了。”

“單純一點就意味着,連着做十台加台手術,拿不到一百塊錢的加班費,沒有辦法給你媽媽買進口藥,沒有辦法讓她活下來。我要是早一點不單純的話,現在坐在這吃飯的,可能就是我們三個人,我也能早一點把你送到美國去。”

“做了父母的,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條件,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你不必違背自己的信仰來替我做什麼。”

“搞砸了。”

……

有沒有發現本劇的背景音樂有時安插得特别恰到好處,聽起來賊給力了?

一次是救災期間那個夜晚,醫院裡的人都從白天的緊張裡走出來獲得半刻安甯,那種給人希望的配樂緩緩響起,覺得心都快化了。

一次是陳紹聰、楊羽跑遍大街小巷尋找棄嬰,當陳紹聰抱着嬰兒向救護車飛奔而來時楊羽已泣不成聲,此時正值背景樂響到高潮。

一次是陸晨曦推着她媽媽鑽出急救車,晨曦松開止血鉗的刹那,莊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美對接縫合,阻止了大出血。那時bgm的聲音越來越大,瞬間有種拽爆了的感覺啊!隻覺得那一刻莊神背後有光,本人隻想殷勤地獻上自己的膝蓋!

莊恕看着陸晨曦的眼睛,緩緩伸出手,對她說:走,回家。

陸晨曦在車頂迎着莊恕的雙手趁勢跳下,接着緊緊擁抱在一起:别動别動别動,這海拔太高了,頭暈。

莊恕真誠地看着鐘主任說:有,恐怕還不止喜歡,我可能會愛上她。

這三個場景讓我平靜了21年的内心竟然産生了怦然心動的感覺。

——網易雲音樂熱評

《烏克蘭的拖拉機簡史》:

“我是對潛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一無所知的狀态下長大成人的。

他們是如何懷着深鎖在心中的可怕秘密,度過自己的餘生的?”

隻有透過這幾行字的時候,我才仿佛又看到那個對這世界充滿迷茫、困惑卻閉口不言的小斌,以及那個眉頭緊鎖、冷冰冰的莊恕。

END